被顶上热搜的北大才子韦东奕,到底有多强?(图/视频)

周冲的影像声色 0







说起“天才”,“大神”,你会想到什么词?

王者风范?风表龙姿?

NO。

看完下面这个画面,你将有所颠覆。

一年前,这个身穿黑色运动服的男子出现在视频里。

左手,提着两个白面馒头。

右胳肢窝,夹着撕去标签的瓶装水。



蓬松凌乱的头发。

迷离呆滞的眼神。

怎么也让人无法将他与天才二字,联系在一块。

甚至还有人说:

“这样,能找到对象吗?”



“看着好傻。”



但事实上,人家是一位北大的数学老师。

名叫韦东奕,智商一六几。

获奖无数,天赋异禀。

江湖人称——韦神。



视频里,采访者问他是否还记得高考成绩。

他一脸憨厚,老实回答:

“我没有参加高考,是直接保送的。”



这段30S的对话,成功将他送到大众眼前。

时隔一年,他又火了。

连上两个热搜。



起因是这样的。

有个6人的博士团队,在研究一项课题。绞尽脑汁搞了4个月,都没搞定。

无奈之下,只好请韦神出山。

谁知韦神一出手,三下五除二,几天时间。

完美搞定!

引得6个博士啧啧称奇。



事后,团队为表谢意,说要给他报酬。结果韦神打死也不要,还回了句:

“太简单了,没必要给钱。”

妥妥的降维打击。

团队不好意思,一定要感谢他。

三番五次劝下来,他才答应让团队给他充值公交卡。

此事一出,网友纷纷感叹。

“今天,又是我在人间凑数的日子。”



对此,北大数学院院长陈大岳淡淡表示。

别人做不出来,韦东奕能做。

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没什么好惊讶的。





韦东奕,真的有那么神吗?

别急,跟着我一起来看。

2008年。

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上。

国家队的副领队面对韦东奕的答卷,抓耳挠腮,苦苦思考。

为何有人能用纯代数的方法,去解答平面几何题?

他拧着眉,杵着脑袋。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三小时过去了。

他终于解开了韦东奕的证明。

并大叹一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年,韦东奕高一。

以绝对优势,满分夺得金牌。



翌年,他再次参加竞赛。

毫不意外地再获金牌,厉害得不像话。

教练们称他的解题过程,是力拔山兮气盖世。

从那时起,只要他想称第二,没人敢争第一。

一路获奖,一路成名。



他的事迹开始传遍周遭。

据说他那会儿上课,很少带书本。桌上,通常只放一瓶矿泉水。

大家埋头做笔记,他闭眼思考。

老师也不会打扰他。

因为他一睁眼,老师就知道自己讲错了。



凭借傲人的天资,他被保送北大。

北大数学科学院。

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但即使身处精英堆,他依旧靠实力碾压大波人马。

本科期间。

他参加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

此竞赛,向来以“难”著名。光是考纲,就涉及58本书。

可韦东奕是什么人啊。

冠军收割机。



吃得了苦,做得了事。出手必出色。

晦涩难懂的58本书,他硬是啃下来了。

那年,他在竞赛中勇夺四项金奖。烜赫一时,驰名中外。



解题方法被称为“韦方法”。

还开宗立派创出“韦东奕不等式”。



哈佛大学闻风而动,向他抛出橄榄枝。

韦东奕说,自己英语不够好。

哈佛打破校规,只要他愿意,就免掉英语考试。

他拒绝了。

继续读研,8年本硕博连读。最终留校,被聘为北大的助理教授。

任教期间。

他帮学生解疑答惑时,是这样的。



眼皮一挑,手指一动,答案出来了。

听闻此人了不得,众多人慕名而来。

他们坐在第一排,瞪着眼珠,抻着耳朵,脑子飞速运转,愣是半句听不懂。

完事躺平自嘲——

感觉智商被彻底洗礼。



因此在学校,流传一段话。

学生不懂的问老师。

老师不懂的问韦助教。

要是韦助教也不懂,那就说明题目错了。

BGM: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看到他如此卓然不群,很多人都会想。

这么优秀的人,一定是卷王吧?

还真不是。

他走到今天,其实全源自俩字——热爱。

受父母影响,他很小就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一年级时。

他发现家里有本《华罗庚数学学校》。



随意翻开,尝试解题。

对完答案,竟全部正确。

兴趣就此萌芽。

那时的他还不知道。

自己会在此后,与数学终生相交。

平日里,看到地上有只青蛙在蹦跶,他想的是:

青蛙的运动轨迹像双曲螺旋线。

引理1、2、3、4……

证明:xxxx 。

脑回路果然和常人不同。

父母看他天赋异禀,并没有火急火燎地,展开鸡娃式教育。

而是任他自由成长。

兴致来了,做道题消遣消遣。



就这样,从未上过培训班的他,自创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反而具备一种极致的纯粹和野生感。

这种纯粹,他一直带在身上。

读博期间,日均学习十多个小时。

灯开着,他埋头苦学。

灯灭了,他闭目思考。

总之,不放过一点闲暇时间。对知识的求知欲,满满写在眼里。



逛图书馆时。

确定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书,才肯离开。

走在路上时。

步子很大,速度很快。永远赶在时间前面。



做助教期间,不看电视,也不用微信。

宿舍。

水房。

办公室。

三点一线,每天醉心于学术研究。

平日里,啃着馒头,喝着凉白开。清心寡欲,节衣缩食。

每月花费,据说不超过300元。



你以为是因为穷吗?

不。

他求的,是自我充实。享乐什么的,全抛于脑后。

生活清贫,精神富足。

这种状态,多少人难以企及。

又有多少人,难以做到。

“因为喜欢,所以不觉得努力是一件很累的事。”

在他眼里,热爱才是一切。

即使到了31岁,他依旧数年如一日地专注。



参加助教培训,每次都坐第一排。

上完课后,永远是第一个把作业上交的人。

眼看没回复,还催别人。

“怎么还不给我批改作业啊。”

此刻事此刻毕,他从不把今天的事延到隔天。



有天赋,一定跑得快,不一定跑得久。

他不一样。

既跑得快,又跑得久。

这样的人,不牛才怪。



但,造神狂欢过后,往往是弑神。

韦东奕走红后,舆论急转直下。

不少人,开始搜他人瑕疵,显自己精明。

比如,有学生因为听不懂,选择退课。



他们看到新闻后,试图放大韦东奕的缺点:

“这样的人根本不适合当老师!”

比如,韦东奕不善于交际,他们就狂言挑拨:

“情商低,聪明有什么用?”

甚至,怀疑他有学者症候群。把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天才,和他放一起做比较。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声音——

“走红后,他肯定会染上铜臭味。”

总而言之。

他们揣着满肚子质疑,群起而攻之。

目的,就是要拼命将他拽下神坛。

而事实上,面对学生退课争议。

他没有回避,反而很谦卑。

并表示自己会不断精进教学方法,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节奏。



“情商低”这一说,也有人出来回应:

“不了解他的人,肯定不能理解他。”

“了解他内心世界的人,都会觉得他是个天才。”

社交场合上,他的确是沉默的大多数。

寒暄的套话,应景的恭维话。

他不是不懂,只是觉得不必。

每天醒来,有无数解不完的公式等着他挑战。

根本无心应对繁杂琐事。

只有提到与数学有关的话题时,他才多说几句。



最后,有人说他会沾上铜臭味。

这句话,根本是无稽之谈。

过度曝光没有影响到他。他根本不受舆论掣肘,生活一如往常。

周围的人,把他吹得再天花乱坠。

他照旧躲在宿舍里,十年如一日地做题。

有人看他总拿矿泉水装凉白开,给他送过水壶。



但他说,还是只用得惯那个撕去包装的1.5L矿泉水瓶。

学生们碰见他,他还是老样子。

啃着馒头。

喝着凉白开。

坐着冷板凳。

一心扑在研究上,丝毫未变。





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捧杀。

这句话放在他身上,似乎站不住脚。

谷爱凌曾被质疑,是滑雪丁真。

何同学也曾被质疑,是赛博丁真。

但韦东奕,一定不是数学丁真。

他超脱,淡然。

身在漂流,心在修行,外无所求。



就像北大数学院院长回应的那样:

网上吵什么,他大概也看不见,所以无所谓。

当下这个快餐时代,浮躁又喧嚣。

为了不被湮没于人潮中,很多人穷极一生都在逐名,逐利。

读厚黑学。

读成功学。

猛灌自己鸡汤。

在对抗平庸的路上,渐趋精明,忘了初心。

最终,为烦俗之事闹心,被琐碎之事困扰。

而韦东奕,始终忠于自己。



他忽略掌声,背过聚光灯。摒弃尘世杂念,转身走入求知的世界。

继续着素衣,住陋室,饮粗茶。

在浮躁的世事里,像个把素持斋的苦行僧。

光凭这一点,叫他一声“神”。

我想,或许也不为过。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4715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