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收紧 北京核酸筛查成常态 习变相重构全球供应链

路透社/法广 0

虽然上海的新增感染人数继续下降,但当局似乎再度收紧全市范围内的新冠防疫措施。该市的封控措施预计将延长至五月下旬。北京则极力避免如上海般封城,开始将大规模筛查变成每日例行公事。



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称,拥有2500万人口的商业中心上海正收紧新冠防疫措施,以便在五月下旬前,在封控区以外将感染数字清零。

知情者表示,虽然感染数字下降,但为防止疫情反弹,上海的人员流动限制基本上将会持续至本月底。多区的管理当局已经发布公告,要求居民在短暂散步或快速购物后返回居住区。

上海市卫健委周日表示,将继续开展基于"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三区划分的"抗原+核酸"组合筛查。

上海虹口区周六已通知居民,拟于5月8日至15日在该区全范围内持续强化"三区"管控,防范区将实行提级管理。在此期间,全区将严格按照《虹口区"三区"管理服务规范》落实管控措施。公告指出,在上述期间,封控区将每日进行一次核酸检查,管控区与防范区则分别实施"3天核酸+4天抗原"和"1天核酸+6天抗原"组合筛查。

中国社媒上还流传一则警察与居民发生口角的视频。视频中穿着防护衣的警察与被告知邻居检测呈阳性需要接受隔离的居民起争执。"这是为了彻底清除阳性病例。" 一名警察表示:"不要再问我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我们必须遵守国家指导方针。"

网上有据称居委会通知以及市民微信聊天记录显示,按照新规定,只要出现一例阳性,整栋楼的居民都将被转移隔离,因此呼吁停止团购,足不出户。



北京多个区域连续进行多轮核酸检测

对于封控延长以及被送往条件简陋隔离中心的担忧,导致上海居民的不满加剧,甚至引发争执。

与此同时,北京5月7日至9日在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等多个地区展开多轮的核酸筛查。

北京、上海及多个主要城市的严格新冠限制措施正对人民造成心理伤害,也给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来沉重压力,并扰乱全球供应链和国际贸易。

在全球多数国家正放松防疫措施,逐渐走向与病毒共存之际,迄今坚持"清零政策"的中国所采取的措施与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北京关闭了健身房及娱乐场所,禁止餐馆的堂食服务,并关闭逾百条公车线路和近15%的地铁站点。许多北京居民避免出门。

坚持清零防疫,习近平变相力挺全球供应链重构

5月5号,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并发表讲话,措辞强硬地要求坚持自己制定的清零防疫政策,对这一政策造成的严重人道灾难只字不提,他说要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 ;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

网友@傅志彬发推说:习近平在5月5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中说,现在的防疫方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那么反对现在的防疫方针自然就是反党分子,自然就要”斗争”。可见,中共党内斗争已经往“路线斗争”和“反党集团”方向走了!

网友@谷风发帖说:习主席连任虽然已经“叫糊”,但为了在冲线关键时刻不出意外,方方面面都要严防死守。凡企图改变抗疫大方向,就是挑战他的权威,这反证地方官在防疫工作上的兽行全部源于执行习近平的指令。

网友@秦鹏发帖说:翻译成人话:清零不清零本身已经不重要了,保卫清零政策的提出者、伟大领袖才是最重要的。

有网友发帖说:上边为了一把椅子,下边为了一顶帽子,于是,所有的荒唐,所有的愚昧, 所有的罪恶,粉墨登场, 群魔乱舞。

同一天,中欧商会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疫情防控政策与俄乌战争对欧洲在华企业产生严重影响》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鉴于中国严苛的疫情管控政策,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考虑削减在华投资。 92%的受访企业受到严重影响;78%的受访企业认为,因防疫政策,中国市场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已经下降。不能不说,习近平无论是在外交还是在内政上所表现出的愚昧偏执都使他成为中国与世界脱钩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加速器。

一篇题为<7万家外企重估在上海的明天>的网文这样写道:上海与奥密克戎的殊死搏斗,让全世界都嗅到了血腥的味道。

2022年3月26日,面对新一轮疫情,还在坚持精准防控的上海,预估了封城的后果。如果上海全城静止,东海上就会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国际货轮,会影响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这曾引起外界对上海的哂笑。

2022年3月28日,上海封控的方向突然急转,全域静态管理的方式横空而出。从浦东到浦西进入了抗击奥密克戎的新阶段。上海与当地约2500万居民的大局观,被压缩到了病毒上。

38天后,从日本东京到广州黄埔的整车工厂里,从上海浦东到中国台湾新竹的晶圆代工厂里,从江苏昆山到韩国蔚山的生产线上,从越南胡志明市到江苏苏州市,从吉林长春到德国沃尔夫斯堡,都在为上海的封控措施付出代价。

从汽车线束到电子元器件,从基板到雨刮,从车载MCU到传感器,从物流卡车到集装箱,从陆运到海运,全球汽车、半导体、晶圆制造的供应链已经中断。WTO在一份报告中称,上海封城影响的外溢,强化了各个行业快速地去全球化。

根据日本经产省的统计,全上海约有70000家外资企业。其中,日资企业有24000家。它们一边深陷对奥密克戎病毒的恐惧中,一边思考解封后的对策。中国台湾的智库说,眼前最困难的事情,是能否坚持到明天。与对解封后重启的压力相比,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的决策更为棘手。

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信息,对此做了一个小小的注脚。截至2021年底,有800多家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区域总部。其中,121家为世界500强企业。无论企业大小,它们都面临相同的难题。

从金融到物流,从商业到贸易,从科技到制造,上海的影子无处不在。

在各类麻烦中,汽车行业遭受的影响首当其冲。

上海是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2021年的产量为283.32万辆,占中国汽车产量的10.7%。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有大众、通用、上海汽车等主流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特斯拉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产业集群。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博世、采埃孚、电装、舍弗勒、大陆、弗吉亚等21家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都在上海设有基地或者生产工厂。在发动机、电池、原料等领域,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至少有600家企业。如果把小型厂商计算在内,预计有超过20000家企业。

在半导体领域,上海涉及材料、设计、制造、封测的完整产业链。高通、博通、台积电、日月光、AMD、阿斯麦等均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或生产基地。2021年,上海半导体产业的规模达到2500亿元。在94家A股上市的半导体企业中,有27家落户上海。

上海还没有解封的准确时间,奥密克戎仍然无处不在。随着封城时间的延长,所有的厂家都面临着人员流动的限制、原材料与零部件短缺、物流中断等的现实问题,这已经在汽车、半导体、手机、电脑等领域蔓延开来。产业链重塑,成为绕不开的难题。

自新冠疫情以来,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都采取措施,构建安全而有韧性的供应链。在这一过程中,灵活的中国台湾商家行动最为迅速。根据中国台湾投资审核委员会的统计,2019年台资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下降至41.7亿美元的历史新低,2021年反弹至58.6亿美元;同期台资对新加坡、越南、印尼、泰国等新南向18国的投资由24.7亿美元增至58.1亿美元。

中国台湾资本在电子、芯片、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投资,逐渐分散到东南亚、南亚等地。上海的封控,成为新的催化剂。

在听到韩国商家从上海发出的求救声后,韩国新一届政府立刻施援,鼓励3000多家在上海的企业回归本土。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原材料、半导体等领域,韩国更倾向于和美国、日本构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场新的供应链重整,正在到来。


防疫封控之下 在华欧企寻找“出路”

一项对在中国的欧洲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受严格防疫措施影响,在华欧洲企业正设法寻求中国以外的投资、经营地点。



根据中国欧盟商会对其成员的调查结果,近四分之一在华欧企考虑将目前或计划中的投资移出中国,数量比年初多出一倍。此外,92%的受访企业称,业务受到港口关闭、公路货运量下降和海运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

商会主席武特克( Jörg Wuttke )近日称:"眼下,我们的会员们正抗御风暴,但目前的情况若持续下去,他们将更多考虑中国以外的其它选择。"

共372家欧企接受了调查。

为遏制疫情扩大,中国当局在众多城市严格限制公共生活,现在也轮上了首都北京。在中国最重要经济中心上海,封城虽已一个多月,2500万人口中的大多数仍不许离开所在居住区。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4710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