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终于有一部尊重观众智商的国产剧了(组图)

拾遗/ Vista看天下 0

2022新年伊始,烂片扎堆,现在终于有一部尊重观众智商的国产剧了——《开端》火爆证明了一件事:尊重观众智商有多么重要。

 01 




新年最好看的国产剧,

毫无疑问,
就是《开端》了。
谁也没想到这部剧会火,
因为投资不大,
也无顶流明星加持,
还没有什么网宣,
但它不知不觉就火了。
甚至火到了外网,
好几个国家已确认购买版权。
《开端》为什么能火?
用很多网友的话说就是:
“它尊重了我的智商。”
“尊重观众智商,还有美好的人性。”
“感谢编剧导演尊重了观众的智商。”
“剧情很尊重观众智商,
节奏不拖沓、逻辑不挖坑、三观不扭曲。”




 02 




我开始并不知道这部剧,
看到微博上很多人叫好,
才特地去看了这部剧,
一看真还觉得挺不错的。
小成本制作能拍到这个水准,
算是很不易了。
我一看出品方,
原来是“正午阳光”啊,
难怪难怪。




 03 




正午阳光有多牛?

这家诞生于2011年影视制作公司,
虽然年龄只有11岁,
但已经出品了好多部经典影视剧,
比如《琅琊榜》,
比如《山海情》,
比如《大江大河》,
比如《北平无战事》,
比如《伪装者》,
比如《欢乐颂》,
比如《都挺好》,
比如《鬼吹灯之精绝古城》,
…………
在成立正午阳光之前,
以孔笙、侯鸿亮为班底的这个团队,
还拍过《父母爱情》,
还拍过《闯关东》,
还拍过《战长沙》,
是不是牛爆了?
确实超牛,
所以业界流传着一句话:
正午出品,必属精品。




 04 




正午阳光为什么能制作那么多经典?
答案就是其董事长侯鸿亮这句话里:
“我们拍摄影视剧的时候,
都严格遵循了一个原则,
就是尊重观众的智商。”
他们是如何尊重观众的智商的?
坚持四个底线。
第一个底线:坚持组建好的团队。
正午阳光组建拍摄团队时,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他们把此标准称为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就是:
做什么都得像那么回事儿。
如果你不是这种人,
就进不了他们的团队。
很多剧组为何拍不出正午阳光这样的经典?
有句话说得很对:
价值观,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输赢。




 05 




第二个底线:坚持好的审美观。
正午阳光有“三不拍”:
一不拍价值观不正的作品;
二不拍格调低下的作品;
三不拍雷剧、脑残剧、玛丽苏剧。
正午阳光坚持“三拍”:
一拍有真情实感的;
二拍有一定文化感和情怀的;
三拍能传递人性温暖、正向价值的。
正午阳光当家人孔笙说:
“对一部作品来说,审美太重要了。
如果一部作品连基本的审美都没有,
那拍它还有什么意义。”




 06 




第三个底线:坚持好的剧本。
正午阳光对剧本的要求极其严苛。
一个剧本,
它的历史背景,
它的剧情设置,
它的人物情感,
都必须做到尊重事实和符合逻辑。
如果做不到这三点,
剧本就过不了拍摄关。
比如拍《温州两家人》的时候,
剧本都已经打磨好了,
但孔笙带队到非洲去拍摄时,
“才发现非洲的风土人情、非洲人的生活状态,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如果换其他剧组,
也就那么将就了,
钱都花那么多了,
演员们也到齐了,
不将就又能怎么办?
但正午阳光就是不干,
非得把剧本推倒重来。




再以这次《开端》剧本为例。

正午阳光决定要拍摄《开端》之后,
第一时间联系了原著作者“祈祷君”,
邀请她加入《开端》编剧团队,
并给她准备好了五星级酒店,
提供最好的食宿,
提供最好的后勤,
让“祈祷君”安安心心地搞创作。
而剧组其他工作人员,
只住在普通的小宾馆。




因为“祈祷君”没写过剧本,
剧组就手把手教地教她,
从剧本语言、格式到结构,
终于使“祈祷君”入了门。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

一发现剧本不合理,
哪怕就是三更半夜,
也会联系编辑连夜修改,
保证剧本的合理性。




剧本创作完成后,
“祈祷君”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报酬,
而且是帮缴完税的纯收入。
“祈祷君”这样感叹道:
“我以为这是正常的,
后来和几个编剧朋友聊天,
才知道这是不正常的,
大部分编剧都是分期付款,
一集一打的有,
给你分好多期打款的有……
很多剧因为各种原因上不了,
编剧就永远拿不到应得的报酬。”




剧集开播后,
原作者“祈祷君”的名字,
在编剧列表中排名第一。
正午阳光对作者之尊重,
由此可见一斑。
难怪“祈祷君”感叹:
“正午阳光应该是每个编剧最向往的那种影视公司。”
正午阳光的剧为什么智商在线?
因为太重视编剧和剧本了。




 07 




第四个底线:演员总片酬不能超过总投资的50%。

在演员的选择上,
正午阳光有三大原则。
一是只挑合适的演员,
“我选演员不看长相不看流量,只看他适不适合。”
二是只选态度认真的演员,
“演员的态度是第一位的,
不管你流量多大,
如果演戏的态度不好,
那我们绝对不会用。”
三是演员总片酬不能超过总投资的50%。
这一点坚持真是太难得了。
有的剧组为了请著名演员流量演员,
不惜耗费巨资,
演员总片酬超过总投资的70%,
有的甚至超过了总投资的80%,
但正午阳光打死也不会干这种事,
“钱都给演员了,
制作必然就会粗糙。
我们宁愿请不知名的演员,
也要把大部分钱花在制作上。”
正午阳光之所以能拍出那么多经典,
就在于始终坚守四个底线。






 08 




前几天,大V冰室骑士说到一件事,
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2015年咱们因为萨德的事情,
跟韩国闹不愉快,
开始抵制韩国娱乐的时候,
大家都觉得韩国这么一个弹丸之地,
离开中国市场肯定活不了。
没错,连我都这么想。
而事实呢?
韩国防弹少年团杀进了欧美,
从2017年开始连续5年,
在billborad上斩获最受欢迎艺人大奖;
韩国电影《寄生虫》,
拿了奥斯卡最佳电影,
成为亚洲电影的第一次。
韩国电视剧《鱿鱼游戏》,
去年成了全球最火的电视剧……”
确实如此,
最近这几年韩国生产的影视剧,
品质上真的高了中国好几个档次。
中国每年为什么没几部好剧可看?
为什么总是烂剧成堆?
就是因为制作方完全把观众当小孩当白痴,
太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审美和智商了。




 09 




2020年的时候,

我偶然认识了正午阳光一位员工,
他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仅就做事上来说,
大量的人都是60分水平的,
这让那些80分水平的人显得格外出色。
而我们认为成功的秘诀就是:
克制住想和80分人合作的冲动,
花上足够的精力和耐心,
坚持只和那些95分和100分的人一起做事,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把自己变成一个配得上他们的人。”
说得真是太好了。
任何一个行业,
别看密密麻麻都是人,
你只要努力往上一点,人就少一大片。
那些投机的人,
那些不是真心投入的人,
自己就把自己淘汰了。
这应该就是正午阳光成功的秘诀吧。




正午阳光董事长侯鸿亮说得好:
“千万不要低估了观众的智商,
你以为观众就喜欢看偶像剧吗?
就喜欢看装酷、炫富、甜宠、打斗吗?
不见得是。
他们只是对看剧的要求比较高而已。
不管哪个类型,
他们只要觉得智商被尊重了,
都是可以接受的。
大部分观众其实是看实力的,
不会因为里面的某一个演员,
就去偏爱某一部影视剧。
所以要想观众尊重你,
你首先就要尊重观众。
什么才是对观众的最大尊重?
我认为,那就是尊重观众的智商。”
确实如此,
正如网友这样评价《开端》:
“我之所以喜欢看《开端》,是因为它把观众当做有智商有审美情趣的正常人来尊重。”
这些年正午阳光经典频出,
已经足以证明一个真理:
只有尊重观众智商的创作者,
才能赢得观众的尊重。
那些把观众当做傻逼看待的人,
其实才是真正的傻逼。

相关报道:没有这一集,《开端》爆不了



全网都在等着《开端》大结局。

目前网友的脑洞已经出现了双循环流、作梦流、游戏流等一系列猜测。

无论结局怎么拍,大概率都不会让所有人满意。

但我觉得《开端》能有这么两集,也算是今年国产剧办了件好事——第七集第八集。

剧情渐渐超越案件本身,开始讲述几个配角的人生:

拎着一袋西瓜去找儿子的马老伯,把全部家当都装在破旧行李箱里的焦大叔,当然还有终于曝光的大boss。

或者说,都是“失声的人”。

就连现实中,也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关心他们的故事了。

01公交车上的“苦命人”

《开端》把故事设定在公交车上,是非常讨巧的。

作为城市里几乎最便宜的公用交通工具,上面通常坐着两种人——

自己的空闲时间很多,愿意用时间换钱的人;

以及真的没有钱,所以和只能用时间换钱的人。

身为穷学生的女主李诗情、把各种药塞满背包的大妈、在公交车上找素材的主播,是前一种人。

西瓜老伯、行李箱大叔们,是后一种。

虽然我知道悬疑剧的套路是“看起来是凶手的人多半无辜”,但前几集总忍不住把他们列为重点怀疑对象。

穿着发黄松垮的衣服,脸上带着强烈被生活折磨过的痕迹。



在主要情节中,马老伯和焦大叔被当作重点怀疑对象,是因为他们随身拿着大件的行李。

一个是蛇皮袋,一个是行李箱。

最后发现马老伯的蛇皮袋里,装的是给儿子带的西瓜;



焦大叔的行李箱里,装的是外出打工的全部家当。

从破案角度分析,“看起来确实能装下炸弹”。

但另一方面,这也像是个象征——只有所剩无几、无家可归的人,才会把仅有东西全部戴在身上。

如果说真有谁要跟这个世界同归于尽,好像最容易想到的也就是他俩了。

先说焦大叔,拎着行李箱的他,看起来是全车最不好惹的人。



原本在建筑工地做工人,但因为工地出事故停工,瞬间“失业”了。

工友建议他去送外卖,他嘴上说“脑子笨做不来”,眼神里能看到动心;

但听说需要先买一辆电瓶车,只能失望地摇摇头,表示做不来。



一辆二手电瓶车不过七八百块,只要后续外卖业务熟练了,迟早都能赚回来。

但焦大叔就是拿不出这笔钱,自己出力气赚的每一笔钱,都要立刻拿去还债、供女儿读书。

这个角色的故事其实还是有元素拼贴感——工地失业、被房东驱赶,各种糟心事齐聚一身。

但之所以觉得这个配角拍得还挺好,是因为这些元素本身在国产剧中都很少见。

他在电话里劝女儿安心上学,说爸爸在外面好的很。

“什么卫生巾啊,洗面奶啊,咱们都买得起。”



真买的起吗?他明明住在没窗户的简陋车库里。

每天早出晚归,只有睡觉的时候才会回来,就连邻居都极少能见到他人。



只保证自己最低水平的生活质量,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打工。

但生活依然是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

因为仓库不满足防火要求,焦大叔后来不得不搬走。

房东好心送了他一个红色的破旧行李箱,行李箱打开,里面有几件旧衣服,和一包装在保鲜袋的卫生巾。

对方嘱咐他有用的东西留着,没用的干脆扔掉算了。

于是他默默地拿走了那几片卫生巾,并郑重其事地塞在了箱子的最底层。



剧中还有一个伏笔,焦大叔在跟工友喝酒的时候,听对方聊自己见义勇为得了两万奖金。

后面他几次在车上表现的格外“英勇”,其实都是惦记着这两万块钱。

最明显的是某一次,男主谎称是警察,要求大叔跟自己合力制住凶手。

焦大叔先是摇了摇头,然后又拉住男主的衣角:“小伙子,这算见义勇为不?”



男主完全没预料到这个问题,慌乱中“啊”了一声。

焦大叔仿佛下了多大决心一样,说:“这忙我帮了。”

他这个决心不是为了一车人,也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为了那根本没人许诺过的两万块钱。

焦大叔不知道有循环这件事,只知道炸弹可能会炸到自己,刀也有可能会刺到自己。

但也知道有了这两万块,女儿就买得起卫生巾、交得起学费。

为了这笔连影子都还没见到的钱,他几乎把命赌了进去。

02那些在热搜上会被骂的人

但到这里还没完。

《开端》不只在于将镜头对准底层,更在于——对准了那些有“硬伤”的底层。

不是像“面对车上歹徒不敢上前”这样的硬伤,这是可以大众被理解的平庸之恶。

或者我们可以参考另一个标准:如果这些角色作为新闻主人公出现在热搜上,多半只有被骂的命运。

这就要说到马老伯,这个拎着一袋西瓜上车的男人,固然是个爱子心切的父亲。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几年前因为肇事致人死亡被判刑。



撞死的是儿子班上的同学,更要命的是他还逃逸,在外面躲了几年都没自首。

导致儿子从上高中开始,就一直背负着“杀人犯孩子”的恶名。

剧中直白地展现出了犯罪带给全家人的伤害,比如巨额赔偿款、全村人的指责和流言蜚语;

他的前妻即使已经搬到城里,跟他断绝关系,也始终处在不安的状态之中。

跟马老伯的关系,就像是她生命中不能被触碰的噩梦。

就连被警察叫去了解情况,她都会一脸紧张地拉住儿子:“他们会不会把你爸爸的身份告诉你们单位领导,影响你的前途?”



但特别的地方在于,剧中同样没放弃展示马老伯的痛苦。

比如开头那段出狱前的情节,是追这个剧以来我第一次感到扎心的地方。

马老伯听说自己被又减刑了6个月,兴致勃勃地告诉妻子;



甚至憧憬出狱之后的生活:卖掉家里的一部分地,用卖地的钱翻新家里的农村小楼。

听说老家房子已经卖了也没沮丧,“去城里住也行,我可以打零工。”



直到妻子终于说出那句,“你以后就不要来寻我们了”;

马老伯先是一愣,嘴角的笑容骤然消失。



他当然知道这一切是因为什么,也知道他的行为给受害者的家庭、自己的家庭都带来了什么伤害。

于是一句都没有为自己辩白,默默接受了这个结果。



看完第七集,很多网友都感动于下面这段戏——打算带给儿子的西瓜被主角踩烂,他心疼得皱紧眉头、手足无措。



但真正让我感慨的,其实是相同场景里靠前的一个镜头。

发现西瓜被踩破,马老伯原本已经跟主角扭打起来。

但当旁边人大喊“不许打架”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蹲下举起双手,嘴里还念叨着“我没想跟他打架”。



当年的肇事逃逸,他失去的不仅是几年的自由,还有妻子、儿子和家庭。

在狱中的几年,他认真悔过,获得了减刑机会。

而这是过去几年带来的肌肉记忆,即使这次阻止他的只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主播,也足以让他想起自己付出过什么样的代价。

说这么一个角色活该、自作自受,当然很容易;

甚至可以说,跟那个因为他失去亲人的家庭相比,他受的一切折磨都不算什么。

但我还是很庆幸,有镜头愿意对准这样一个“作过恶”的角色。

因为他对于新生活的憧憬,因妻离子散而导致的痛苦,即使被所有人所不理解不允许,也不会自动消失。

03那些在互联网上“失声”的人

《开端》的基本设定,是循环。

在一次次重复的爆炸中,男女主和车上的每个人,都在做着不同的决定。

明天剧就要大结局,网友们都在猜测结局会是HE还是BE。

但我却总忍不住想,如果最后循环停止了,车上这些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马老伯大概会活下来,但依然是个妻离子散、跟社会脱节的刑满释放人员;

他没有死,那么儿子大概要在花比剧中长得多的时间,去原谅父亲,或者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原谅。



而如果他作为幸存者被采访,然后被发现曾经撞死过人;

大概还要被骂“这样的人,怎么没当时就死了。”

焦大叔或许一开始会是个英雄:一个债台高筑的打工人,在车上勇敢出手。

但很快就会被发现,他的初衷是为了见义勇为的奖金,所有的赞扬就此发生转向。

更不要说全剧大boss,在循环中炸了公交车几十次的“锅姨”陶映红。

作为差点害死了全车人的“疯狂女人”,她只会被所有人一边倒地痛骂指责。

没有人会关心她对死去女儿的执着。



在目前的剧情中,陶映红的作案动机已经很完整:女儿王萌萌5年前在跨江大桥上下公交车,结果被后面的货车撞飞,当场死亡。

由于现有证据都表明王萌萌是自己要下车,警方只能结案。

但陶映红坚持认为是车上有“咸猪手”,女儿才会急着下车。



因为无法说服警方继续调查,她决定跟丈夫在五年后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跟女儿“相聚”,还要拉着一车乘客们陪葬。

从目前的剧情来看,她所谓的“冤屈”未必真实,更像是一个不肯相信事实的母亲。



“咸猪手”的说法,是她在公交公司的厕所里偶然听说的。

但根据监控,当时厕所附近并没有其他人经过,这个说法很有可能是陶映红的幻觉。



即使真有什么内幕,这也不构成她拉着无辜的人送死的理由。

说实话,无论是马老伯、焦大叔还是“锅姐”,其实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因为故事本身局限在公交车爆炸案上,几个形象都显得扁平化。

但我始终觉得试图塑造这样的角色,从来都不失为一件好事。

至少在非黑即白正在成为主流的时候,能够短暂撕开一道口子。

这不仅是国产剧的问题。就连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悲剧时也常常像在做简单的判断题——

只要错了,就没人再去关注当事人真实的面目和动机。

那些生活在痛苦中的人,原本在不易被发现的阴暗角落。

而当外界的目光偶然落到他们身上,有只有其中最完美的那些,才能得到善意的眼神。

说回到如今《开端》中最让人关注的角色,王萌萌。

她到底为什么要下车?现在是所有追剧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但讽刺的是,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现实中,恐怕没有人会关心她下车的原因。

就像剧里演的那样,“她都上去抢司机的方向盘了,绝对是个被惯坏的巨婴。”



所以我说,《开端》对这些人物的塑造虽然粗糙,但至少是个开始。

它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屏幕上、在网上失声的人。

只可惜,这样的共情可能也只能停留在剧里为止了。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2935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