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克宫:乌克兰大规模集结军队 准备发动袭击(组图)

中新网/海外网 0



海外网1月24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24日表示,乌克兰军队在顿巴斯地区接触线大规模集结表明,乌克兰准备发动袭击。佩斯科夫说:“乌克兰政府正把大批军队和装备集中在与自行宣布独立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接壤的边境上。事实上,这种集结的本质是为进攻行动做准备。”

佩斯科夫说,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希望北约敦促乌克兰不要考虑军事解决的可能性。佩斯科夫说:“目前,乌克兰在乌克兰东部发动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

报道称,“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丹尼斯·普希林24日早些时候表示,乌克兰正在将大炮和坦克运到到顿巴斯接触线。普希林说:“乌克兰的举动表明,这是在为进攻做准备,炮兵和坦克人员已被部署到具体地点。”

俄乌紧张局势再升级!美国“拱火”,俄罗斯“窝火”,乌克兰“恼火”


无论是“诈唬”还是真枪实弹,美俄可能都只是为了下一步的战略腾挪做准备。

记者:孟湘君

在俄罗斯与美、欧、北约三轮谈判不欢而散后,美国进一步加强对俄攻势。这几天,美国一系列“拱火”操作,令俄乌边境本已剑拔弩张的局势紧张程度再升级。

难道,俄乌真到了“大战”一触即发的边缘吗?



资料图: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拜登在瑞士日内瓦会晤。

美国“拱火”:撤人、军援、发通告

“大使馆在俄协助美国公民的能力有限”。当地时间23日,美国国务院发布通告称,建议不要赴俄旅行,因为美国公民可能受到俄安全官员“骚扰”,及面临当地法律的“任意执行”。

就连发通告也不忘抹黑俄罗斯一把。美方特别声称,由于俄军集结并展开军事演习,劝阻美公民不要前往俄乌边境。

美国务院还下令允许美驻乌使馆外交官家属、非核心雇员离开乌克兰,并敦促在乌美国公民考虑乘商业航班离境。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江时学对中新网记者指出,根据美国的以往做法,撤离外交官家属和工作人员这一动作意味着,美国认为,俄乌边境形势的确紧张。

另一方面,基辅称,已先后收到美国两批军援。包括“标枪”反坦克导弹系统、180枚导弹和前线弹药在内,至少170吨“致命武器”,已源源不断送入乌克兰。



资料图:俄罗斯总统普京。

俄罗斯“窝火”:无意攻乌,但北约威胁俄安全

对于美国的举动,俄罗斯一直很窝火。

俄近来反复强调,无意攻打乌克兰。增兵是因为,北约的活动威胁到了俄边境安全。俄外交部指出,白宫及盟友发动了一波“有毒的宣传战”,将俄塑造成“侵略者、欧洲文明的敌人”。

24日,俄驻英国大使馆指出,英国不仅追随美国向乌供武,更鼓动基辅破坏在乌东部停火的明斯克协议。

英国当局的套路是“每天都指责俄准备‘马上’入侵乌克兰,以此虚构‘理由’试图扮演‘自由世界’意识形态领袖的角色,保护自己免受‘独裁者’侵害”,俄方指出。



资料图: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前右)。

乌克兰“恼火”:谁来保证我的安全?

作为苏联时期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重工业和海军航母建设基地,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不可避免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30年来,北约成员国不断增加,挤压俄战略空间。普京曾多次要求北约,停止吸纳乌克兰这样的前苏联国家。

江时学分析,一方面,北约东扩已到了危害俄安全的地步。如果北约不对俄承诺不吸纳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俄方必然会做出反应。需要判断的是,俄会做出什么样的、多大规模的军事反应。

另一方面,就目前形势而言,北约不急于要吸纳乌克兰。西方这边,主要担心“克里米亚危机”再现,即担心乌东部地区的归属。其实,对于乌克兰这样的国家,最佳的外交选择是保持中立。

17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态称,北约“永不会同意”从1997年后加入北约国家撤军的俄方提议。

两天后,美总统拜登则说,如果俄仅对乌小规模“入侵”,美国反应会比“全面入侵”来得轻。此言一出,乌总统泽连斯基立即激烈抗议,拜登不得不改口称,假设俄动武,“美国会让莫斯科付出惨重代价”。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资料图:一名乌克兰士兵在乌东部顿涅茨克地区的一处战壕。

谁在“玩火”?战争真会到来吗?

不过,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俄10万大军驻守乌克兰边境,已具备长驱直入的条件。一旦俄付诸行动,北约是否有效反应,将决定其战略信誉。

拜登政府已公开表示不会派兵协防,因此俄即使攻乌,顶多会遭受更严厉的经济制裁。

乌克兰则不然。江时学对中新网记者指出,假设俄真对乌“动手”,或有几种后果:

一是乌克兰进一步衰落;

二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三是西方的制裁将使俄罗斯经济发展进一步遭遇困难;

四是对地区局势的和平产生负面影响。

从总体来说,无论是“诈唬”还是真枪实弹,美俄可能都只是为了下一步的战略腾挪做准备。观察人士认为,美国、北约仍在“虚张声势”,通过“极限施压”逼俄有所动作。

最胆战心惊的,还要数乌克兰这样的小国。毕竟,一些“前车之鉴”还未走远。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2934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