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习近平2013年发起反腐运动 经济效果如何?(图)

法广 0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发起了反腐运动,这一运动有着什么样的效果呢?周五的法国世界报就此刊出了法国专家塞巴斯蒂安·勒切瓦利埃(Sébastien Lechevalier)所写的一篇文章。

勒切瓦利埃是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的主任研究员,也是东京法日之家的研究员和佳能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员。勒切瓦利埃在他的专栏中介绍了中韩两国研究人员的一份研究,这份研究显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的反腐败运动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影响是模糊的。

相关的文章表示,首先,这份中韩联合研究显示了,习近平在2013年发起的反腐运动使中国国有企业的财务业绩有了显著的改善。这份研究是由两名经济学家所进行的,一名是韩国人,另一名是中国人。文章说,这两位经济学家进行这一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肯定或者是否定习近平的政策,而是为分析在专制政权的背景下,腐败与发展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一研究的结果发表在2021年9月-10月号的“亚洲调查”上,标题是:习近平政府反腐运动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作者是郑光浩(音Kwangho Jung)和朴龙(音Long Piao)。

文章写道,在1978年至2003年之间的经济改革的前两个阶段中,中国逐步进行了私有化,并导致了腐败的明显增加。因此,从2004年开始,公有企业的数量出现了绝对性的和相对性的增长。但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这第三个阶段并没有显著减少腐败,正因为如此,从2013年开始,习近平领导的中国开展了反腐运动。

先前在数个亚洲国家进行的研究都显示了:高水平的腐败与良好的宏观经济表现之间有着相伴和相随的关系,因此,有着“亚洲悖论”这一说:在某些专制国家,尽管存在腐败,但是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它甚至还可以成为……效率的源泉。

为了解释这一悖论,郑光浩和朴龙两位研究员并没有试图区分掠夺性腐败和“有效”腐败,而是在微观经济层面研究了腐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使用了一个有大约2500家中国公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在2003年至2017年期间的数据库,这使得他们能够比较这两类企业在2013年之前和之后的表现。

结果:不仅公有企业的财务业绩有所改善,而且公有企业的平均水平也优于国家管控较少的私营企业。

不过,世界报的文章指出,这份研究的两位作者搁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习近平的目标真的是提高公有企业的业绩吗?还是他的目标更具有政治性:希望通过获得某种形式的合法性来建立自己的权力,同时消除反对他的人以及他的竞争对手?可以肯定的是,习近平开启的反腐运动将财务绩效作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标准,让这一运动从之前的运动中脱颖而出。

法国世界报文章的作者最后表示,在发展政策方面,我们是可以从这项研究中吸取一些教训的。主要的一点是,如果中国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反腐政策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是有效的,那么它是否可以长期持续还是有待观察的。事实上,中国的反腐依靠的是对腐败官员进行镇压,而不是依靠改善体制的透明度。这一政策实际上导致了国家对公有企业运营的更大干预,给公有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在中国之外,这项研究表明,并不是注定会导致专制政权的腐败的。

世界报文章最后还指出,私有化和自由化远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恰恰相反。另一方面,反腐败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加强国家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有效的制度转型。打击腐败确实是促进发展的有效工具。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2769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