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发一条朋友圈,300个人排队借给她钱

新周刊 0

假如有人突然找你借 1000 块,你会是什么反应?

如果借钱的是陌生人,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骗子。

这种低级骗术,见得太多了。

如果借钱的是朋友——对方大概率没打算还,需要三思。

在这个谈「钱」色变的时代,发生了一件人们都意想不到的事——

有一个姑娘,家里遇到了麻烦,急需 30 万。

她发了一条朋友圈:

找 300 个人,每人借 1000 块钱,承诺五年之内逐个还清。

" 多了我也不要,少了我也不要。"

听上去荒谬至极的想法,她却实现了。

2015 年 6 月 12 日,27 岁的张海林接到了来自老家的电话。

电话那头父亲慌张地说:自己开卡车时撞了人,那人快不行了。

话音刚落,张海林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

因为不久前,海林的母亲突发脑出血,住进了 ICU。

家里几乎所有的钱,都用来给母亲治病了。

两场意外接连发生,没有给这个家庭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

海林一个律师朋友告诉她,想要应对这两件大事,估算下来,大概需要 30 万。

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早已捉襟见肘,30 万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父亲说,要不我还是去蹲几年牢吧。

弟弟也慌了,提出把仅剩的财产都转移走,全家一起逃跑。

海林怒斥弟弟不负责任的想法,却遭来了弟弟的反击:你离家那么远,根本不知道家里的情况,凭什么做判断。

弟弟的话让海林一时语塞。

在外地打拼多年,海林几个月才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节假日也极少回家。

她在内心对父母始终有一种怨恨,怨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苛,念书时只在乎她能不能考第一。

海林日渐忽略了父母那份不善于表达的爱——

念书时,父亲可以连续工作三天三夜不睡觉。他常说,赚钱是我的事,不需要你操心。

工作后,父亲也总在电话里说,家里钱够花,不需要你的钱。

海林知道,这一次,该由她来回报家里了。

" 我不想这场事故毁掉未来一切好的可能性,我希望这个家还能照常运转,弟弟可以按计划结婚,父母能安享晚年。"

她决定,自己要一个人替家里负担起这 30 万。

海林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马上做了三件事:

一、询问律师朋友,了解这类事故通常会根据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赔款;

二、询问车管所的朋友,父亲的卡车有一些手续并不齐全,像这种情况一般怎么处理;

三、打听父亲撞到的人是谁,我知道他住在附近某个村庄,希望能找到我们两家都认识的人,从中调解。

最重要的,还是钱。

可 30 万从哪里来?

张海林情急之中冒出的念头是:

向 300 人每人借 1000 元,此后每个月还款 5 人,一年还 60 人,5 年还清。

听起来相当不切实际,但手足无措的她此刻想不出别的办法。

她不愿向亲戚朋友借钱,原因是——

如果找一个人借太多钱,万一在对方需要这笔钱的时候,自己却还不上,就会给对方造成极大的困扰。

但如果是借一千块,还钱时自己的生活不会 " 垮 " 了。即便她拿不出来,也可以先找别人借一千块钱来补上。

" 我必须先确定什么时候能还上这笔钱,我才能去借。"这是海林的原则。

有人建议海林采取「募捐」的形式筹钱,她拒绝了。

海林曾经是一名公益人,她了解到太多太多更困难的人,如山区的孩子、残疾的老人等,他们更需要获得好心人的救助。

而自己是一个有生存能力、四肢健全的成年人,对于家里发生的这种「意外事故」,怎么可以让公众去无偿捐款呢?

用公众的捐款,去解决私人的事情,这不符合张海林的认知。

自己家里的坑,应该由自己来填。

张海林没有跟任何人商量,2015 年 6 月 14 日晚,她发布了公开借钱的朋友圈。

" 我需要 30 万,我寻找 300 位朋友,每个人借我 1000 元,多了拒收,少了也拒收,只接受微信转账,我会清楚地备注和记得,我欠 300 个人,每人 1000 元。按照我目前的薪水,不过度影响我生活的情况,我每个月可以还 5 个人,我需要还 5 年,这当中不排除我工资不断上升的以后,我加快还款的速度。

每一个 1000 元,我会在以后的某一天还回去。

我试着写下了这个过程,我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我做了这个决定。关于我自己,我不介绍了,不做背书,信任我这个 27 岁姑娘人品和性格的人,给我一份帮助。

此后数月经年,我做一个感恩的人。"

在落款处,海林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并承诺,永不换号。

好几个朋友劝她,把文章删了吧,太不现实。

海林没有删除文章,她的这条「借钱声明」,如同抛出去的石子,下一秒便荡起了阵阵涟漪。

海林万万没有想到,9 分钟后,她就收到了第一笔借款,来自刚认识没多久的朋友大鱼。

海林表示感谢后收下了,她标上了第一个序号:001。

一整晚,海林的微信炸了。

她的文章被疯狂转发,不停有人加她,给她转账。

更让海林感觉到意外的是,这 300 个人中多半是陌生人。

他们对海林说:姑娘,挺住。

一夜之间,仅 5 个小时,张海林的借款计划就完成了。

她从此拥有了 300 个相识或不相识的债主。

她在微信里给每一个转账的人都标上了序号,从 001 一直到 300。

其中有人想一次转 5000 块给她:

" 就当你交 5 个朋友好了。"

还有人说:

" 我是一个今年即将毕业的孩子,最近自己在开家教,这个月工资我们一人一半,你不用担心我,你把所有人都还了再还我吧。"

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工资只有两千块,却分了一半给海林。

" 木子鹏 " 说:

" 我在创业中,不算富裕,还款的时候请尽量把我往前排吧。"

一名新晋北漂说:

" 我愿意成为你的三百分之一个朋友。"

" 小拍儿 " 说:

" 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会希望大家都信任你。"

......

那些需要用钱的人,张海林都会专门打上 " 提前还 " 的标签。

有人想给她多转一些,但海林都拒绝了,她坚持每人只借 1000 块。

海林一个一个回复 " 拥抱 " 的表情,对他们说「谢谢」。

看着微信上的每一笔转账,海林震惊到说不出话。

这 300 个不计利息的善心,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

张海林没告诉父母钱是怎么来的。

把钱转给父亲后,张海林的「五年还款计划」就开始了。

海林为了省钱,把房子换成了单人间。

甚至每天只吃榨菜配馒头,去公共饮水机接免费的水喝。

尽管这样,每月 5000 元的债款,再加上母亲的医药费,还是压得她喘不过气。

为了不打扰到别人,她只有在洗澡的时候才敢崩溃大哭,通过哭来释放压力,哭完之后再继续加班工作。

三年时间内,海林连续换了 6 份工作。

刚开始还款时,大家都还有印象。后面隔了一两年再还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记得这件事了。

有一个姐姐查了自己转账记录才肯收下,她说那是当时自己是把这当作捐款的。

还有的人已经把海林删除,怎么加都加不回来。

后来从别人口中海林才得知,这位朋友已经不在人世了。

有位朋友特别想知道自己是序号几。

他说,你正在做这件事情,比真的还给我,让我觉得更加宝贵。

还有一位做环保的义工,经常找海林聊天,问她最近过得好不好。

海林担心他是因为经历压力大,需要她提前还钱却不好意思开口。

对方的回答是,我是担心你的经济压力大,所以才来关心一下,可以提供给你一些兼职。

他对海林说:

" 虽然我们曾经不认识,也有朋友当初劝我不要借,但是我还是想证明一次,看看世上有没有可以信任的事情。"

令海林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父亲,他对海林说:

" 你不用跟我说谢谢,互助才是世界的未来。"

2018 年 7 月,海林提前还清了债务。

" 债主 " 中有几位失去了联系,张海林把这部分借款捐给了慈善机构。

还完最后一笔借款的那天,海林缓慢地走在梧桐树下,耳机里放着朴树的《清白之年》——

" 大风吹来了 / 我们随风飘荡 / 在风尘中熄灭的清澈目光 / 我想回头望 / 把故事从头讲 / 时光迟暮不返人生已不再来 ......"

对于海林来说,这是特别的一天。

还清全部债务的两个月后,张海林突然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

回到老家的那一天,天气非常好,阳光明媚,客厅里放着母亲的棺材。

这个场景深深地印在海林的脑海里。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只要阳光很好,海林就止不住地哭。

海林自己也没有想到,那个对家、对父母没有过太多牵挂的她,如今却可以为了他们不顾一切。

" 孩子爱父母,是奋不顾身的,只是可能你不知道。"

妈妈在世时,即便遇到再大的变故和意外,海林都可以奋不顾身地解决。

可是当妈妈走了,身为女儿的她却是那样的无力。

海林时常感叹自己是幸运的,曾经漠然的她,如今细腻柔软了许多。

是这 300 个好心人,让她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善意和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借钱不还还理直气壮的人,他们早已忘记了「欠债还钱」是理所应当。

其实,信任和诚信永远是相辅相成的。

此后数月经年,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善良、守信、懂得感恩的人。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2/01/12/11200631.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