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你忽视的2021小新闻 决定了世界2022的模样(图)

风向 0

文/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国际政治观察分析者胡毓堃



▎2021年9月30日,全球瞩目的2020迪拜世博会开幕式隆重举行。迪拜世博会是疫情发生后首次举办的全球大型盛会之一,也为全世界在这一特殊时期注入一针强心剂,有192个国家参与其中。


核心提要:

1. 疫情并没有给世界变化按下暂停键。与特朗普相关的冲击国会事件虽然猛烈、脱欧争议虽然漫长,但今年都悄然掀开新的一页。三千公里之外的以色列的脆弱政府并没有分离崩析,在巴以冲突、疫苗接种、对阿关系方面也可圈可点。与此同时,G7的疫苗捐赠、世界的经济回升、COP26的公约达成,唱响了“合作”、“共赢”的主旋律。

2. 前进的步伐迈得并不稳,甚至部分国家在“回到过去”。缅甸的军民冲突造成数千人死亡、数万人流离失所;阿富汗被塔利班接管,一场场爆炸袭击让这个经历巨变的国家、人民濒临崩溃;非洲政变频繁,“魔幻的现实”发生在海地、土耳其等地。

3. 进步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博里奇上任智利总统吹响了拉美向左的“号角”,加上阿根廷和墨西哥,拉美已有三个主要大国实现“左转”;俄罗斯的杜马选举中见证了左翼的颠覆性力量。"环保少女"格蕾塔一句"失败"似乎全盘否定了COP26的努力;J.K.罗琳因所谓的“政治不正确”,被《哈利·波特》20周年重聚排除在外。

4. 地球的另一端,偏右的公正党赢得了波兰的执政权,但深陷与欧盟和白俄罗斯的司法主权和难民问题;不少西欧国家也见证了右翼政党的稳定执政;美国的右翼势力不断增强,为民主党的继任蒙上阴影。在复杂多元的世界,我们在交错中前行。



▎2021年12月25日,陕西西安正下着小雪,西安市物流行业工会联合会给运送生活物资的货车司机送去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图源:澎湃影像


(本文原标题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盘点2021,迷茫中的世界仍需坚定)

新冠疫情第二年,“COVID-19”与“抗疫”依旧是国际社会共同的关键词。从阿尔法到奥密克戎,一次次变异毒株引发的五波疫情令全世界在封锁与开放之间徘徊,线上连接依旧在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流中占据主流。与此同时,“与病毒共存”还是“动态清零”,似乎也从观念之争变成了各国政府必须要综合考量却又不得不反复摇摆的选项。

然而,疫情之下生活还在继续,世界趋势和国际社会的走向也并未因此而停止。在单边、双边到多边主义之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处于单行道上。道不同,结果并非不相为谋那么简单。多重道路的交叉,更容易引发碰撞、冲突和更严重的极化对立,也让人们不由得担心:2021,世界变得更加动荡了吗?

向前、向后、向左还是向右?2021年,世界在挑战中呈现出不同的选择,而我们在迷思中亟待足够的定力。



向前:往者不可追,前路总要走


2021年的国际政治,始于美国首都一场震惊全球的冲击国会事件。愤怒的暴力示威者试图以自己的身躯维系过去,但终究阻止不了白宫易主。同样,疫情并不会真正给世界按下暂停键,当改变必然发生,我们也无法回到过去。问题是:往者不可追,我们准备好了吗?



▎ 2021年1月6日,在华盛顿特区,特朗普的支持者试图冲进美国国会大厦,与警察和安全部队发生冲突。图源:Vanity Fair

对于英国和欧盟而言,答案似乎并不那么肯定。 尽管在2021年第一天脱欧过渡期结束之前,双方已经达成了包括贸易在内的一系列脱欧协定和后脱欧时代的制度、规则安排,但事实证明,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曾经支持脱欧声音最大的农渔民发现,与欧盟之间新增的报关手续让新鲜的农渔产品顺利出口之前便可能腐烂;英国网友照常订购了价值50欧元的德国电子产品,但下单时发现自己要支付约81.5欧元;艾尔顿·约翰和斯汀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般说走就走去欧洲巡演,超过100名英国音乐人更是在给《泰晤士报》的联名信中指责英国政府在英欧贸易谈判中“可耻地背叛了”演出行业。



▎ 法国渔民在圣马洛封锁英国船只 图源:路透社

面临危机时,这种后脱欧时代的塑料友情似乎更加脆弱。疫情来袭,双方在阿斯利康疫苗供应与分配问题上的分歧,一度发展为爱尔兰边界和贸易领域讨价还价、互相威胁的工具;随着后脱欧时代爱尔兰岛“硬边界”威胁不时成为英欧博弈的工具,北爱尔兰内部“独立派”与“亲英派”矛盾激化,甚至引发3月底至4月初持续10天的骚乱;英吉利海峡27人溺亡的非法移民悲剧,也是难民危机揭开的英欧双边新关系中的挑战。



▎ 40多名移民乘坐一艘充气小艇离开法国北部海岸,横渡法国威默鲁附近的英吉利海峡。图源:纽约时报

脱欧已然不可逆转,“互信合作向前看”方是对英欧最有利的选择,刚刚达成2022年渔业协议的双方应该心知肚明。而在三千多公里之外,内塔尼亚胡和以色列也必须要适应新的变化。

经过两年四次大选的折腾,内塔尼亚胡终究没能保住其坐了连续12年的总理大位。当汇聚了右翼和左翼、犹太人和阿拉伯力量的八党联合政府通过信任投票后,还没习惯做反对党议员的内塔尼亚胡习惯性地回到了议会的总理席位坐下。现场工作人员亲自“请下”他前往反对党的席位就座。这个略显尴尬而戏剧性的画面,标志着以色列历史新的一页。



▎ 内塔尼亚胡一脸失望、不愿离开总理座位,却阻挡不了八党联合政府的成立。图源:Reuters/RonenZvulun/Ariel Zandberg

尽管据国际媒体怀疑,为了挽救总理生涯,内塔尼亚胡甚至有意“借助”今年五月由阿克萨清真寺事件引发、持续15天巴以冲突,但如今他不得不考虑如何应对庭审、避免牢狱之灾。而史上代表性最广、也极有可能最脆弱的新政府,半年来并未出现分崩离析的危险:与巴勒斯坦的小型冲突也在可控范围内,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接种第四针疫苗。

而总理贝内特出访阿联酋并第一次与该国领导人会见,更是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突破的一个表征。



▎ 以色列总理贝内特首次出访阿联酋 图源:以色列官方


2021年,小到一个国家在变化中调整,而大至整个国际社会,在面对全球大势与共同挑战时也不忘主动求变、面向未来。

尽管防疫保护主义和“疫苗战”一度令国际社会担忧,但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终究在今年2月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分配疫苗,今年6月的七国集团峰会上,与会国领导人也承诺向COVAX捐赠8.7亿剂疫苗。截止到2021年结束,预计该计划将在全球分配14亿剂疫苗,而在2021和2022两年内实现92个低收入国家的30%接种率这一愿景,表明国际社会越发清楚地意识到:任何一个国家被落下,便意味着全世界抗疫努力付诸东流。



▎今年6月的七国集团峰会上,与会国领导人也承诺向COVAX捐赠8.7亿剂疫苗。图源:路透社

随着全球疫苗完全接种率已接近50%,世界经济再出发势在必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判断,2021年全球经济整体增长将达5.9%,多数国家经济都将触底反弹。疫情第二年,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前进方向更加坚定。

据世贸组织统计,2021年全球新生效区域贸易协定63个、扩大区域贸易协定2个,单年增量创下历史新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5个缔约国中有12个在今年正式批准了协定并将于2022年正式生效,英国和中国在今年先后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英国国际贸易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Liz Truss)


追求多边合作、互利共赢的“全面”与“进步”的2021年,也并不止于经济和贸易。 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长期挑战越发迫切,从年初的美国拜登政府到年末的智利年轻候任总统博里奇,不少国家纷纷喊出了绿色经济转型的目标。中国、加拿大、德国、爱尔兰、日本、美国等九个国家或是正式向联合国提交了碳中和目标,或是官宣甚至将其立法。

11月在格拉斯哥举办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97个国家参与并达成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不仅重新承诺了《巴黎协定》关于全球变暖控制目标,更让全世界看到了各国为了保护共同地球家园、致力于碳中和的决心和行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外,年轻人为气候议题呼吁

信息的便捷令杂音不可避免,但2021年的世界并未被杂音阻挡、被过去羁绊,而是在荆棘中坚定前行。 正如国际奥委会时隔97年在东京为奥林匹克格言扩充的内容——“更团结”,这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本身的突破,也是2021年人类前行的动力之源。



向后:越难忍受、越难避免?


对倒退与重蹈覆辙的担忧与哀叹,可谓国际政治观察人士与专家们的常态。2021年,这种情绪随着区域热点事件的突发而更加集中体现。

首先冲击我们眼帘的,便是西南边陲和西部边境的邻国。2月第一天,缅甸军方宣布接管国家权力,前总统温敏、前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及一些民盟高级官员被扣押,打破了周一清晨的宁静,令全球震惊,也引发了缅甸延续至今的大规模抗议和动乱。国际社会担忧缅甸正在回归1962年,美西方国家也再度挥起了制裁的武器。



▎ 当地时间2021年2月2日,缅甸内比都,缅甸军方设置路障,封锁通往议会的道路。图源:澎湃影像

但制裁和谴责并不能阻止缅甸政局“昨日重现”,更无法结束国内的暴力和动荡。为了平息抗议,缅甸军方接管权力后封锁网络、关闭卫星电视,出动军队鸣枪、纵火、恐袭、炮击,军民冲突造成的悲剧令人痛心(据缅甸非政府组织“政治犯援助协会”统计,抗议冲突已造成超过1360人死亡、超过11100人被捕)。

更糟糕的是,局势动荡进一步激化了军方与民族地方的武装冲突,众多村庄在空袭、围攻和纵火袭击中毁于一旦,超过23万平民流离失所。用前联合国缅甸问题特使比尔格纳的话说,缅甸已有陷入全面内战的危险。



▎ 10月29日的袭击发生后,缅甸西北部钦邦发生火灾

回归军方介入政治的缅甸,甚至不能像半个世纪前那般快速建立秩序,大量难民的涌现给我国西南边境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和防疫压力(看看不时遭受折腾的瑞丽同胞)。 而对于我们的西部邻居阿富汗而言,不仅从年初到年末都十分难熬,就连如何跨年过冬都成为国际难题。

8月15日,阿富汗塔利班几乎一马平川地进入喀布尔,似乎要将阿富汗社会带回至25年前。而之后15天恐慌性的喀布尔机场大撤退,12.2万人离开、近200人死于机场不同的事故与袭击,给世人留下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当地时间8月26日,喀布尔国际机场外发生爆炸,造成多人死伤。图源:IC Photo

离开者对未能同行的亲友牵肠挂肚,而没有能力离开的多数民众日子甚至比25年前更加艰难。外部国际制裁、内部教法统治已在意料之中,恶劣的生活条件也并未随着原政府的下台而得到实质性改善。

然而,比25年前更可怕的是,域外极端势力正在无孔不入地渗透阿富汗社会:从5月8日针对扎哈拉人的耶德·舒哈达高中爆炸袭击,到8月26日的喀布尔机场恐袭,再到10月15日坎大哈清真寺爆炸案,这一年至少52起恐怖袭击夺去了超过520名阿富汗无辜平民的生命。

严冬来袭,这个经历剧变的国家更感寒气刺骨。 据联合国表示,由于国际制裁之下经济濒临崩溃,约2200万阿富汗人正在饱受饥饿的折磨(占全国人口近七成),100万儿童有饿死或冻死的风险。潜在的人道主义危机实在过于可怕,联合国安理会也终于在新年到来之前通过决议,为人道主义援助提供便利。但愿这更有力度的援助来得没有太迟,否则阿富汗人民面对的将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寒冬中崩溃。



▎ 阿富汗难民。图源:IC Photo

文官政体的崩塌和政变,今年也如瘟疫般地回归非洲大陆。 从4月乍得前总统之子借军队之力掌权,到5月马里原副总统率领军方扣押总统和总理、以过渡政府名义执政,再到几内亚军队公然以“贫困和腐败为由”罢免83岁的老总统,最后到10月至11月苏丹上演“军方夺权——软禁总理——双方妥协——全国抗议——流血冲突”的戏码......2021年,非洲政变之频繁,重新回到40年前的水准。

而乍得、马里、苏丹更是在没过几天宁静日子后,又为自己本就频繁的政变史又添上了一笔:过去70年,三国分别经历了7次、8次、17次政变(包括未遂政变)。



▎当地时间2021年9月5日,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几内亚发生军事政变,几内亚总统孔戴被扣押 图源:IC Photo

“倒退”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从距离苏丹两万里之外,总统遇刺、民众吃土、黑帮横行、政局混乱、连耿爽大使都点名批评的海地,到200多年来首次出现暴力冲击国会、首次被国际民主与选举援助协会(IDEA)列为“民主退步国家”的美国,再到因悍然宣布退出《伊斯坦布尔公约》、引发全国妇女上街抗议的土耳其,回到过去不再被视为保守,而似乎成了大家闻风色变的“洪水猛兽”。



▎ 7月7日,在海地太子港,海地总统莫伊兹住所外墙上的弹孔清晰可见。图源:新华社

随着世界各地民众的“进步主义意识”越来越强,“回到过去”越发变得难以忍受,而由此产生剧烈冲突似乎已成必然,我们连停下脚步都无法接受,遑论“退后”。但看完这一年,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何前进的步伐迈不稳、只得倒退?



左翼集结,进步主义高歌猛进


“如果智利是新自由主义的摇篮,它也将是新自由主义的坟墓”。

年仅35岁、自称“温和社会主义者”的加夫列尔·博里奇在今年竞选智利总统期间,发出了此番引发争议的豪言,也吹响了拉美左翼力量的“集结号”。2021年的最后一月,继秘鲁的佩德罗·卡斯蒂略、尼加拉瓜的丹尼尔·奥尔特加、洪都拉斯的希奥马拉·卡斯特罗后,他成为今年第四个当选为国家总统的左翼政治人物。



▎ 智利候任总统博里奇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博里奇及其所属左翼“赞成尊严”联盟所“拿下”的智利,是一个已经在“新自由主义”逻辑下治理、运行了超过40年的国家,也因此成为现总统皮涅拉口中拉美地区的“一片绿洲”;

这位被视为自阿连德时代以来最“左”的总统候选人,在二轮投票中战胜的是皮诺切特时代以来最“右”的总统候选人,而传统的温和左右翼联盟则第一次缺席了总统大选的决战;



▎ 2021年12月19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智利总统大选结束,现年35岁的左翼政党联盟“赞成尊严”候选人加夫列尔·博里奇,获得超过55%的票数,成功战胜来自右翼政党联盟“基督教社会阵线”候选人何塞·安东尼奥·卡斯特(获得44.15%选票),当选第34任智利总统。

今年拉美地区的五国总统选举中,四国由左翼政治人物赢得大位;

随着博里奇当选智利新总统,拉美地区已有三个主要大国实现“左转”(阿根廷、墨西哥、智利);至于2022年的巴西总统大选,左翼前总统卢拉的各项民调支持率和呼声更是稳定压倒现任右翼总统博索纳罗,这个拉美第一大国再度“左转”似乎不可逆转。

显然,早在博里奇当选之前,这个拉美风向标早已呈现出“向左”趋势,而本国小气候和拉美大气候更是在这一势头中相得益彰。两年前的10月,首都圣地亚哥公交地铁高峰时段价格微涨便能引发全国性抗议和社会动荡。去年10月,超过四分之三的民众在制宪公投中赞成制定新宪法,彻底否决了已经修改过19次的皮诺切特军政府时代宪法。



▎ 10月6日,智利圣地亚哥地铁早晚高峰各两个小时时段的票价涨了30比索(约合人民币0.3元),由此引发智利“近几十年来最大规模骚乱”。


疫情之下,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智利国会三度通过预支养老金纾困的法案,“透支未来、换取当下救急”,以回应87%民众的支持诉求。反对该法案的现任总统皮涅拉则因为站在民众的对立面而备受批评,支持率一度跌至9%。

而在智利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前三日,皮诺切特遗孀露西娅·伊里亚特的去世,竟能引发圣地亚哥街头涌动、民众狂欢,可见智利左翼的异军突起、新自由主义传统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可谓自然而然的结果。



▎ 圣地亚哥街头涌动、民众狂欢


连作为拉美例外国家多年的智利都要改地换天,本就有着左翼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其它拉美国家更是“备受鼓舞”。在巴西,与卢拉卷土重来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博索纳罗遭遇最高法院、国会参议院和民间夹击,甚至有遭到刑事指控的危险。

而在太平洋彼岸的俄罗斯,俄共也在国家杜马和地区选举中明显反弹,从杜马议席数量到横跨东西数个地区的当选人数和支出率均明显提升,甚至有逼近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势头。国际媒体的格外关注与炒作,纳瓦利内为代表的俄体制派反对派通过“智能投票”策略的支持,党内传统左翼势力和新生代激进力量的声量与日俱增......诸多压力之下,是继续做体制内“忠诚的反对党”还是体制外竞争性甚至颠覆性力量,苏联解体30年后俄共似乎正处在一个必须要做出抉择的十字路口。



▎俄罗斯杜马选举计票


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说,面对充满浓厚左翼色彩、席卷全球的进步主义浪潮,2021年11月23日《纽约时报》一篇社论用标题便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自由主义者还能在进步主义之下生存吗?”

两年前在纽约以一句“How dare you”(你们怎么敢!)名震全球的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如今得以号召数百万青少年进行大大小小的罢课游行,对于格拉斯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她也在成千上万人的罢课游行队伍面前以一句“失败”而全盘否定。



▎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号召世界各地数百万年轻人参加了反对气候变化的示威活动。

而曾一次性捐赠工党百万英镑、以中左政治理念著称、积极参与各类慈善活动的英国作家J.K.罗琳恐怕更难以想象,已经被“更进步的进步主义”所严厉批判、攻击的自己,今年甚至会因此被HBO Max特别节目《哈利·波特20周年纪念》屏蔽在邀请嘉宾之外,被自己亲手创作的作品品牌“划清界限”。



▎J.K.罗琳与《哈利·波特》主演们


面对越来越看不懂的世界,喜欢评论国际政治的朋友,难免会将自己代入高高在上的治理者“上帝视角”,表达其对非理性运动的不解与批评。包括智利在内,那些温和及中右翼的政府何尝不是试图呼唤理性?但当如今天的智利,看着顶级巨富占据国家四分之一的财富,而普通百姓就业率长期不过五成、就业收入也难以支付养老金,或像俄罗斯民众对腐败和贫富差距越发不满,底层逻辑也难以用简单一句“非理性”而轻易否定。



▎ 登上智利首都公园,贫富差距尽收眼底。 图源:视觉中国


这一年,当我们看着这些民众选择“向左转”,与其视之如幽灵,不如在把握社会脉搏、倾听民间呼声的动作上更加专注一些。



向右:你我的理性与情感本不相通?

世界的奇妙便在于,同处一个地球村,在同样的时间范围内,不同的地理位置政治走向截然不同。在大西洋的另一侧,2021年欧洲各国正显示出各不相同的转向,而在多重区域性危机和挑战的交织下,向右似乎不可避免成为从民间到政府下意识的反应,而这在基于区域一体化逻辑的欧盟框架内,则产生了更多碰撞。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左)与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右一)在欧洲议会上激烈辩论。图源:澎湃新闻

平安夜前两天,欧盟再次启动针对波兰的法律程序,标志着双方彻底撕破脸皮,近年来持续不休的波兰司法改革争端进一步升级。欧盟所谓波兰“漠视欧盟法律、侵害司法独立”,及波兰指责欧盟大搞”官僚中心主义“、侵犯波兰国家主权,凸显的是欧盟内部长期以来的”东西方裂痕“,尤其是超国家主义与主权国家理念的结构性矛盾,但危机却总能让这种隐含的矛盾更加激烈地爆发。



▎ 白俄罗斯与波兰边境地区难民危机加剧,波兰粗暴对待难民。图源:海外网

2015年,正值欧洲难民危机集中爆发,处于欧盟东部陆地边界的波兰更是成为直接受到冲击的第一道防线。加之整个社会有限的承载力、特殊的近现代历史背景、难比西欧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和社会多元化程度,导致整个社会对区域性危机的更加恐慌,而在此背景下,秉持右翼民族保守主义的法律与公正党在全球右翼民粹主义抬头的浪潮中赢得波兰的执政权。

到了2021年,因为中东乱局尤其是阿富汗的形式剧变,新一波难民危机来袭,波兰、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又遭遇冲击。白俄罗斯与波兰的边境难民之争一度上升为欧盟与白俄的政治博弈,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将移民称为“穆斯林侵略者”,提出两年内禁止任何移民。



▎ 阿富汗平民爬上飞机顶,数千民众在喀布尔机场试图逃离阿富汗。图源:英国每日电讯

而在波兰、欧盟与白俄罗斯就司法主权和难民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捷克也举行了大选,两大右翼政党主导了议会,左翼党派没有在议会赢得一席之地,反对党公民民主党领袖彼得·菲亚拉将成为新的总理,而他作为保守主义者,从来不吝表达自己温和的欧洲怀疑主义立场,并公开表示反对同性婚姻、反对接纳移民,并在竞选时猛烈批评应对气候变化的《欧洲绿色协议》。



▎ 捷克邮票:生态欧洲,绿色畅想

这种转向并不止于距离移民和俄罗斯太近的中东欧国家。事实上,在今年举行了全国性选举的15个欧洲国家中,不少西北欧国家也见证了右翼政党继续稳定执政(如荷兰、冰岛)。就连在传统左翼力量强大,连续两次在议会选举中执政的葡萄牙,今年的总统选举赢家也再次属于中右翼的现任总统德索萨。

在英国,基尔·斯塔默领导的传统中左翼工党不仅没能扭转颓势,应对党内分裂态势,反而在议会补选和地方选举后,从下议院到地方议会均遭遇议席流失,甚至在最近的北什罗浦郡补选中表现还不如自由民主党,在曾经的铁票区苏格兰也变成了第三党。



▎英国议会 图源:海外网


看起来,全球和区域性挑战直接冲击的是传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通民众,而在这里,不能满足民众情感诉求、难以跟上社会脉搏,却又试图呼唤理性的,却是中间和中左翼力量。欧洲如此,美国也如此。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新的民调显示,执政不到一年的拜登满意度已跌至44%,而不满意度达到55%,成为继1977年的卡特总统以来,新总统履职同期满意度最低的一位。颇为讽刺的是,一般情况下美国新总统在位第一年满意度仍是高于不满意度的(平均高出5%)。



为了重振经济和国家建设,拜登政府今年推出了三项巨额投资法案,1.9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计划和约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法案已然在国会遭遇了一次次的挑战。但在圣诞节之前,他最看重的、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民生的经济立法终究因为党内议员倒戈而受挫。



▎白宫网站首页的“重建美国更好的未来”法案


是否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增加企业和富人税收来解决国家难题、推动社会进步,先前的智利政府和如今的拜登政府理念截然相反,却无一例外遭到民间的反噬。同处西半球,不同的民意思潮,竟然对何为理性、何为民众情感诉求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对拜登的不满,自然也会投射到民主党身上。上个月初的地方选举中,民主党痛失弗吉尼亚州(去年总统选举拜登赢了10个百分点的地方)。而在众议院补选中,民主党在新泽西州和得克萨斯州南部曾经的铁票区也见证了支持率的迅速滑落。民主党重回白宫才不到一年,2022中期选举的前景已然蒙上悲观的色彩。



拜登当然可以对特朗普“再战2024”的呼声中表态“奉陪到底”,但他或者其他美国领导人将如何奉陪这个左右撕裂、右翼势头只强不弱的社会,就没那么简单了。

从拉美到美国、从“左”到“右”,不变的问题或许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桑德尔在其新书《精英的傲慢》所指出的:如果大行其道的“优绩主义”继续用其自洽的正当性论述,增强精英的傲慢和失败者的蒙羞感,并将从精英到大众的所有人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同的社会总会以不同的形式爆发出激烈的反噬。



2021年,我们无法轻言世界在变得“更好”还是“更坏”。向前还是向后?向左还是向右?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统一的答案。或许这就是本来的答案:在这个复杂多元的地球村,本就没有单行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不同群体的情感和利益诉求也截然不同;这一年冲击眼帘的纷繁现象,各自背后的逻辑和根源其实一脉相承。

无论身处何方,人们的生活总要继续,人与人的交集和互动也不可能彻底隔离。只要彼此多一点同理心,保持定力,尊重人类各个群体的共同利益诉求,确保地球家园仍能承载我们不同的道路,殊途同归又何妨?

2021,我们在交错的道路行走;2022,我们仍将在不同的探索中创造人类共同的未来。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2534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