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的这位摄影师,为什么刺痛了上千万网友?

新周刊 0

鹿道森的遗体找到了。

数亿网友的关注,没能改变他跳海的决定。

大多数人认识他,其实都不超过 72 小时。

但他的死亡却让全网陷入了无尽的悲伤。

11 月 28 日晚,25 岁的独立摄影师鹿道森,在微博发表遗书后失联。

次日,警方在海边的礁石上找到了一件灰色风衣。

经确认风衣口袋里的白色手机,属于鹿道森。

消息一出,2.1 亿网友在微博发起# 寻找鹿道森 #的活动。

可惜,只等来了「遗体已找到」的消息。

鹿道森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上千万悲伤的网友涌向微博悼念。

陌生的网友之所以如此悲伤,都是因为那封遗书。

上百万网友,给他的遗书点赞

决定自杀那天,是鹿道森的生日。

他略带局促地在遗书的开头列举了自己身上的多重标签,每一个拿出来都是那样刺眼。

可就是这个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的青年,却用一封遗书揭开了数亿中国家庭的隐疾。

他的童年,和很多人的童年高度重合。

家里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和一个在成长中缺位的父亲。

他们一边为生计奔波劳碌,一边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对方 ……

别人家的孩子总比自己优秀,小时候比学习,长大了比工作,工作后比结婚 ......

父母的期待,好像永远没有尽头。

比起关心和爱,家里更多的是争吵。

父母间的争吵、父母与子女间的争吵 ......

互相伤害的话说了一箩筐,却没人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意。

父母亲朋反复劝告孩子「家里条件有限」,要珍惜幸福生活。

夫妻关系明明已经濒临破灭,却为了孩子,相互煎熬,绝不离婚。

但生活的不如意、彼此间积攒多年的怨气,却时常以争吵的形式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着所有人。

鹿道森始终无法原谅父母带来的伤害。

「这么多年里,我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勇敢。

可我终究不是钢铁之身,我那些经历即使长大不用面对,却依然化为一个又一个噩梦缠绕着我:

被霸凌、被逼婚、逼事业 ......」

童年的生活给他的一生都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这些遭遇让他陷入绝望。

所以他才会在遗书里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爱,没有钱,没有生活的动力,没有未来」。

今天这篇文章并不是要谴责他的父母。

晚年丧子已经足够痛苦,书单君在此恳请大家不要去谴责鹿道森的父母,别给他们带来二次伤害。

我们是想通过鹿道森,探讨一个经典困惑:

为什么父母努力为我们规划的安稳人生,却让我们倍受伤害?

父母与子女的爱,从不相通

遗书并不是鹿道森第一次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不满。

一个月前,他的微博里详细地讲述了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伤害。

这条微博里,有更多关于鹿道森童年的细节:

做留守儿童的那几年,鹿道森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虽然奶奶在吃穿上并不亏待鹿道森,却更疼三伯父家的孩子一点。

年幼的他常常想念父母,但那时村里还没有电话,只有过年的时候能一家团聚。

于是他把对父母的思念写在纸上,可他兴高采烈地拿着信给父母看时,却被随意丢在一边。

25 岁的鹿道森再写这件事,还是悲伤:

「那个时候好失落呀。

感觉自己像是过期食品,任人随意丢弃。」

和那些信纸一起被丢在一旁的,还有他的爱和自尊。

其实类似的场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里或多或少都经历过。

我小学时常常心疼忙里忙外的妈妈,想做些家务分担。

但刚拿起扫把,却被爸爸劈头盖脸一顿责骂:

「谁让你做这些事了?

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除了学习你什么都不要去想。我们根本不需要你这么做 ......」

和鹿道森一样,我的原生家庭也没有情感交流。

读书时饭桌上会聊的话题,大概分为吃饱穿暖、考试排名和要零花钱买书三件事。

鹿道森的父亲和我爸爸非常相似。

谁知父亲大怒,穿着皮鞋狠狠踢了他一脚。

让人心酸的不是这个故事,而是鹿道森在讲完这个故事后的叹息:

我也有我自己的闪光点呀,为什么不能发现一下,表扬我一下呢。

我也曾怪过我的父母,觉得他们把我当成学习的机器。直到长大后在孙隆基写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看到这句话:

事实上,中国人对别人的关怀,多以对方的「身」为对象。

由此延伸,也包括关心对方是否走上「安身立命」这个正途。

才明白,不是父母不爱我,而是他们根本不懂如何爱我。

我们的文化传统,限制了父母表达爱意的方式。

父母对我们的爱,全在「养育」这个行为之上。

换句话说,就是吃饱穿暖,无病无灾地长大,能飞黄腾达,功成名就最好不过。

可事实上,人们只有在照顾孩子时,才会完全偏重身体。

父母对我们照顾,从来不问「灵魂」,只顾肉体。

说不清是我们的悲哀,还是父母的悲哀。

父母也是套中人

鹿道森在遗书里抱怨父母:打电话时从不说爱,只谈金钱名利和地位。

却没人关心他是否幸福,快乐。

他们经常催婚、催生,急着完成人生的流程,却从不在乎生育的意义。

这也不是鹿道森家独有的困境。

半个月前《人民日报》就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30 多岁女子被父亲逼婚患抑郁症。

孩子学习不好,父母脸上无光;

孩子不是铁饭碗,说出去丢人;

孩子不结婚,父母没脸见人 ......

父母的脸面与子女的行为紧密联系,而且衡量长脸的标准非常朴素:

「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该学习的时候就去学习;

该上班的时候就好好赚钱;

该结婚的时候就去找对象;

结了婚最好儿女双全 .......

千万别去想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因为父母就是这样过来的。

孙隆基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犀利地指出:

在中国,「个体」基本上没有合法性。

它必须由外力加以制约,才能下定义。

因此,不论是上一代与下一代,都必须把「自我」抹杀掉。

个个都是套中人。

也许正如孙隆基写的那样:

中国人的每一代都不是盛开的花朵。

每一代在被上一代抹杀了以后,又去将下一代抹杀,并且还将自己被社会大众平均了的个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可我总也忘不掉鹿道森在他的微博里的那句话:

我的一切都属于父母,是绝对私有物。

可终究不是,我只是一个有灵魂有思想的生命体。

只可惜,我们认识他时,他的灵魂和生命,全都消散了。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1/12/03/11096998.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