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遇难人员被发现始末:目测没被野兽侵害(组图)

新华社 0

11月22日上午,经过千余人连续多日紧张搜救,在云南哀牢山失联的4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被找到,但均已无生命体征。

据搜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镇沅县常务副县长张兆辉介绍,11月13日,这4名工作人员从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进入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后失联,镇沅县政府接报后立刻成立救援指挥部进山搜救。

据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王岗介绍,搜救区域确定为“三区一线”:哀牢山普洱市镇沅县一侧片区、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一侧片区、楚雄州双柏县一侧片区和哀牢山山脊线,累计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

“分别以山脊为线,沿哀牢山西南、东北、正北3个方向搜救,救援行动由划片循迹搜索转为地毯式重点搜索,搜救方式由独立搜索转为3个区域相向合围。”王岗说。

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战训处副处长杨磊介绍,搜救队伍动用了直升机、“翼龙”无人机、热成像无人机、搜救犬等,直至11月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新平县水塘镇哀牢山山区,重点区域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以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为主体的救援力量组成突击队赶赴目标点进行支援,并在距发现失联人员地点直线距离3.58公里的老鹰塘设置接应点。

该目标点属于哀牢山原始森林无人区,无道路、无通讯信号,突击队员夜间穿密林、爬陡坡,绕过断崖,蹚过激流,不到2公里的路程行军5个半小时,22日0时32分抵达后,又以发现地点为中心向四周对第4名失联人员开展搜索,但因夜色浓重,未能成功。

杨磊说,8时32分,第4名失联人员终于在3名遇难人员附近被找到,已无生命体征。

据在现场的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队员描述,根据目测,4名遇难者衣冠较为完整,也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随后,救援人员按命令开展了遗体转运工作。

据了解,这4名人员此次进山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携带有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森林罗盘、工兵铲、铁锹等工具以及干粮、矿泉水等约1天半的口粮。

目前,相关原因正在深入调查中。

延伸阅读

哀牢山遇难4人为何不开定位系统?专业人士分析11月22日,历经8天搜救后,云南哀牢山4名考察队员被找到时已经均无生命体征,目前死亡原因尚未公布。有网友怀疑,装备不佳、补给不足等是否是这些专业队员在山中遇难的主要原因?专业人士解释称,并非完全如此。

11月22日,官方通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工作人员,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进入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失联,经全力搜救,已全部找到,均无生命体征。此时,搜救工作已经开展了8天,而距离队员们进山已经过去10天。



目前通报中尚未说明遇难原因。但破碎的一次性雨衣、未打开的定位仪器、仅一天半的干粮等进山装备被发现,有网友质疑,装备不佳、补给不足是否是这些专业人员在山中遇难的原因之一?

一位从事山地救援17年的专业人士向极目新闻记者分析,并非完全如此,专业考察人员进山时,会根据徒步距离和考察点周边环境来确定携带的装备和补给。比如,在已经穿着防水冲锋衣的情况下,一次性雨衣更加轻便;目的地周边有食物可以采集,就不用提前带很多食物。“带的装备越多、越专业,队员体力消耗就越大。比如有的老科考队员就穿迷彩服和胶鞋,不选择专业的登山靴,因为胶鞋干得更快。登山靴要是在山里弄湿了,什么时候才能干?”

有报道显示,这4名考察队员携带了RTK定位仪器,但在遗体被发现时,定位仪器却并未打开。该人士表示,进山后要考虑定位仪的电量,只能在条件合适、有信号的地方展开,“可能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打开,或者中途情况突然恶化。”



该人士还提及事后的搜救难度,除了大雾、大雨和地形地势等困难外,哀牢山实际上还面临着山地通讯不佳和搜救员体力消耗快等问题。“现在报道中提及,此次搜救出动了直升机和几百人的搜救队。实际搜救过程中,空中和地面的搜救队可能联系困难,或者两支不同的搜救队之间在山林里都联系不上,可能会存在搜索盲区。另外,还有搜救队体力的问题。山地搜救体系消耗大,为了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平时我们4小时就会轮班,换一批人上。但看报道,哀牢山的搜救队是连续几天几夜连续作战,这对搜救队本身也是一种考验。”

该人士最后提醒,他所在的队伍时常遇到经验不足的驴友或大学生被困在山中,这次的哀牢山事故在他看来,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可能在山中遭遇不测。建议普通人进山前,一定要提前做好自身基础技能训练,对野外环境提前做好功课,携带专业的装备器材。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1864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