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玩出新高度却被吐槽看不懂!噱头还是艺术?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0





做真实的自己

 只卖真品 

画廊主、书写艺术者、策展人,与艺术相关的行业吴从容几乎做了个遍。

少年时期他就爱上了绘画,虽然不懂写实和写意的关系,却对笔触美感和现实操作所产生的差距充满好奇。

后来,入职拍卖行。

吴从容策展夏阳 2012年 《叔夜先生小歇,会有徐来清风》 93x288cm 布面丙烯、剪贴、纸本

这份工作虽然能赚到钱,但艺术品真假难辨令人头大,每次去给客户送货,他总是质问自己,在不能保证都是真品的情况下,卖的是否是客户想要的。



吴从容《始复2019》

在积累一定经验后,他从拍卖行辞职,决定做一家艺术性、原创性的艺术机构。

追求不仅是名家,并且保证每位艺术家都是真迹,自己接触经手过的作品。

于是,在2001年以“视”觉的敏感、“平”和的心态、“长”线的展望为理念的“视平线”画廊诞生了。



 要讲真话 

艺术要有文化自觉。没有文化传承的艺术是虚弱、苍白的玩偶,没有文化传承的人是没有精神家园的异乡人,没有思想根基的梦游者,是“各美其美”的世界上无法立足的一浮粒沙、一朵飘萍”。

这是视平线之宣言,也是吴从容的主张。



他说自己所追求的既不是存在于西方凝视之下的东方艺术,也不是脱离时代语境的古典艺术。

无论是创作、收藏还是策展作品,都散发出一种当下鲜活的、发于天然的东方气息,给人一种自足的、亲切的真实感。

这或许与当下主流的中国水墨画和当代艺术相悖,却是发自肺腑的声音。



吴从容策展丁立人作品

这种特立独行的理念,让他在做一些前瞻性和市场不认可的展览,往往支出大收益少,资金和场地受限。

但他认为做艺术不能灯光哪边亮,资本哪边多就去哪里。



吴从容策展边平山作品

就像网红打卡带火的展览,貌似非常繁荣实际薄弱,都是他者赋予给你看的,只有广度没有深度,我们大都被动接受。

要自己认定方向,才能不随波逐流被同质化,不能说是绝对逆行者,但是摸着心脏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吴从容策展“寻脉造山”展览现场



书写的意义

看不懂是不少人对吴从容作品的第一印象,文字与图像的结合,造就出一件件介于绘画和书法之间的艺术品。

对于这种表达方式,吴从容从书写与审美的意义讲起。




书法源于书写,书写是自远古以来华夏族潜意识的表达方式,是文字之前人的上古时期人神合一的图腾。



而书法是在国家统一文字后的产物,是文本、其对象及书写人随之赋予审美追求的综合呈现,但从未独立于文本功能性之外的表达。

传统书法是以记事、写联、信函、提跋等功能为第一,其次才是审美随之的语境产生并延伸。



但到了今天,随着电子科技全面出现,用书法传递内容的时代已经真真切切被替代掉了。

我们愿意再去做有关书写,并不是去还原历史的文本性记录,而是让他传递出一种审美层面的探索。



像他的《高山》,虽然名字叫“高山”,单看根本看不出任何属性。

但细细观摩,会发现既有高山的文本,又有其形态。



其实它是一个甲骨文,是今天对篆书的草写,是一种组合出来的东西。

对观者来说,没必要清晰知晓每一个构成成分,有真切度感受就足够。



正如他收藏的史前陶,上面写画的符是人与神的图腾。

而书法是国家产生之后的一种载体,是人与人交流使用才产生的文字。





寻根东方

寻求东方传统与当下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吴从容一直以来的探索。

吴从容摄影作品

“东方”一词起源于西方。其实并非自我本身,它是被西方话语创造出来的他者,被动接受的名词。“美学”则是日本翻译出来的一个词语,出现于70年代以后。

艺术若是自我的话,那么今天绝大多数中国的艺术家朝向国际其实是套用他者语言,并非真实自我,更难于创造,因为系统与标准都非自我,长远来说不大适合发展,最多赢得点市场。




吴从容策展“造山“东床雅集

在这样的语境下,吴从容沿着历史之流回溯源头,在工业、科技文明訇然前行的单线轨道中,另辟蹊径,回首寻根,策划了一系列从过去之中觅得未来的展览。

2006年就开始策划的《寻根》展览,从夏阳、尚杨、周长江等当代艺术家作品中,进行一种寻找答案的探索。



吴从容策展夏阳作品

2017年于黄山的猪栏酒吧策划的展览“峰回路转——碧山·七人作品展”,将艺术作品置于日常生活空间中,同样予人一种亲切之感。

“峰回路转”是指东方文化回归及中国艺术传统再生的一种诉求。




“峰回”还是一种从城市转向乡村艺术的展览方式。选择了碧山,就是将山水东方之精神送回她的故乡,找到养育她的环境、土壤和本质。

“路转”也是激活传统的转变,艺术语言的独立。这种消化重组是由内而外的也是艺术区别于传统经典的本质所在。



一系列找寻东方文化的展览,就像他在策划的“寻脉造山——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大展”,前言所讲:

“艺术源于天性,臻于自然,‘寻脉’是回探东方之精神。‘脉’指属性,人的元气、天地之本,非实体的先天气象规律。‘造’是艺术者吸收、消化、整理、转换、重组而艺术的支柱,严格来说没有“造”就没有艺术。‘造山’则以传统造化再生为旨意。

今以‘寻脉造山’为题是对东方文明之始‘河图洛书’的时代呼应,对近百年动荡中被边缘的东方现代艺术的甄别梳理、对当下艺术价值观的澄清与界定、及未来性的世界展望。”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18154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