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每天有多少年轻人去故宫偷拍娘娘写真?(图)

不相及研究所 0

北京故宫,是全球最大的皇家宫殿和博物院。

在民间,人们开发出了比这些官方头衔更狠的使用方式,每天,都有来自各朝各代的贵族伉俪,来此轮流登基。



在故宫中行走,常会产生穿越的错觉,这可能也是全球最大的角色扮演艺术中心。

迎面走来的深宫华服,人面桃花中自带的哀怨与娇喘,她们一方面埋怨故宫广场地砖的凹凸不平,一方面不断和同行人诉说这次拍摄之路的坎坷异常。

比流传至今的宫廷传说更诡异的是,故宫早已完成了从皇家私用到民间私拍的转变。



图片来自 快手

“我一身端妃扮相,去厕所补个妆碰见了俩华妃,四个钮祜禄,太和殿门口还有三个操持不同方言的皇后瞪着我,意思是让我快点拍,好给她们腾地方。”

“不同影楼之间争的是场地,同一套服饰的娘娘们,争的是靓丽。”



与之相对的景山,人们至今还保持着入宫初期的谦逊。

大家按秩序排队,轮流身着皇帝皇后的大婚服装进行拍摄,五年前每次只要几十元,冬意阑珊,还可俯瞰全园。





而仅仅一山一池之隔的故宫,在每个重要拍摄景点的气氛,紧张地像重臣们私下探讨皇位归属,抑或是皇后主持的后宫论文答辩。

就算是溥仪骑车来了肝也会颤,“这些人比我还懂晚清朝廷”。



图片来自 中新网

由于疫情期间控制客流,这场每天都上演的“宫斗”,从午门到神武门南北一字铺开。

如果以中轴线为观察样本,那么太和殿门口争奇斗艳、保和殿门廊玛丽苏频现,到了坤宁宫,拍摄的气氛反而变得融洽。

因为能走到这里的,除了体力异于常人,人们也早已悟透了宫闱的实质--活着,才是最大的美德。



一般的娘娘照如今已不入世子的法眼,普通景区内出租的登基大典,也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私房”和“定制”,是制霸朋友圈的夜间兑现,是横步社媒的魅力关键。

普通故宫一条龙服务不仅包括头饰、服装、化妆,还有跟拍和掩护,两千起步,上不封顶,拍摄难度,未有定数。

当然,这与故宫无关,而是来自民间掘金实力派的自我发掘。



现场的摄影师一方面专注艺术,一方面讲解套路,“逆光勾勒,回眸抖肩,双手丹田,虚化侧颜,广角跪地,仰拍局气,长焦远调,眼神迷离。”





而制片一方面负责拿捏顾客的衣肉比,调节尺度。

一方面又像盘亘在南极大陆上空的贼鸥,他们机敏地扫视着周围,侦查着每一颗包裹不严的企鹅蛋,还仿佛要随时去驱赶路过的同类。



大概就像这样...

“转身一瞥这套是难度最高的拍摄了,光眼神就被现场的摄影指导过很多次,眉目传情版的表示你还没见到皇上,如果是流光溢彩,则意味着你正当红,而像那种甄嬛娘娘鹰视狼顾的狠片,可能是所有拍娘娘照的女孩都想要起的范儿,代表你已灭了皇上。”



《甄嬛传》的成功,给清宫服饰提了次鲜,《延禧攻略》又将这股审美热潮拔了次咸,而《如懿传》则是在两者基础之上,变成了一道丰美的清宫高汤。

当人们意识到原来宫廷服装可以如此莞尔,令人迷醉,原来嫔妃们的“旗头”也不是像《还珠格格》那样地位越高头顶负担越重。

那么,当劳动人民用勤奋的双手推开故宫大门的瞬间,一切,都定格在美好的记忆之中。



故宫的娘娘照,并非出现在近几年,它随着故宫的开放,早已存续至今。

故宫内曾可租相关古代服饰拍摄,但据过来人反映,“审美常不在线”。

提出问题的人,也常常会成为解决问题的人,2015年,故宫内曾有摄影师携模特进场拍摄裸照,一时间曾引发舆论声讨,人体摄影与人文摄影只差了一个字,刑期却差了百来天,摄影师几年后被判了拘役三个月。





此后,故宫大力加强安防和巡检,再也没有人敢去那里展露绝活。

在口口相传的入场须知上,你可以清楚地听到一句,“禁止影楼商业性摄影。”

这句话的针对性明显,它和“按下快门前,要打开镜头盖”一样,都是属于祖师爷加持给摄影圈的行规。

但机智的群众笃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图片来自 抖音

在这个曾经发生文字狱频率最高的皇家禁地,人们和故宫的管理人员玩起了文字游戏。

首先我们不是影楼,是影工坊行不行?或者规模比影楼还要大的影视城可不可以?

在对方愣了一下,接着拒绝后,饱经磨难的一线器材党又开始从规则之中寻隙,试图找出一条直通西部的掘金之路。



一些小姐姐在签署拍摄协议前,都会被培训一些话术。

“如果被问到为何穿奇装异服,就说这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如果被问到是不是商业拍摄,就说摄影师是我朋友/同学/舍友,帮我拍几张好看的照片。”

故宫每天几万人次的客流,你的对答如流,会让你快速入流。



有的摄影师认为这可能是故宫和群众之间的某种默契,毕竟他们真正害怕的不是谁穿的衣多,而是谁脱得衣快,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和道德法规,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当然,有人表示也碰过一鼻子灰,那天有人一身慈禧扮相想入宫未遂,后来发现那是一身大殓之服。

还有人从概率上进行分析,穿汉服唐装的被拦截的概率小,可能跟目前网络上有这种风潮有关,虽然这是明清时期的宫殿,汉服唐装多少还是有些违和;而二次元和cosplay异国的情调,则被劝返的概率会大。

虽然谁都没碰到过,这也只是流传于故宫午门之外的新语传说。



如今以故宫为中心,拿着二手圆规在地图划一个直径为20公里的圈,能容纳进2000家摄影坊、3000家影楼和为数众多的无照老法师。

这远甚于三里屯和望京soho街头的职业密度。

你在任何一个展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互联网平台上搜索“故宫 写真”,都能瞬间领悟满屏客片的绮丽。





这是地缘赋予的在京摄影师的特权,“你明清实景摄影棚搭建得再好,也干不过故宫,毕竟人家是专业的。”

故宫设计者蒯祥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给明成祖朱棣打造的这座实景影楼,竟然养活了为数众多的“游牧部落”。

这些辗转于故宫中轴线各处坐标的摄影师们,用超高的手速,和打一枪换个地方的基因自觉,宛如流浪于社交媒体之中的吉普赛人。

他们在禁地中常逢劲敌,是乐观和对潮流的敏感,让他们裂变至今,在这座太阳系最大的网红拍摄基地之中。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1713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