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狠的街头变装戏法 刘谦也不敢这么演(组图)

不相及研究所 0

坊间只知晓是河南定义了中原,却不知河南还拿捏了八仙。

只有亲眼目睹过洛阳的“背装”戏法,才能明白大型实景魔术的极限在哪。





图片来自 澎湃洛阳

在河南,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地仙,还是上古神话中的飞仙,统统都可以上天。

“背装”,是一种可供人仰视的艺术,“小神仙们”在空中可以悬浮,现场的观众很可能会对地球的重力产生质疑。

脚踩高跷只是中规中矩的平衡术,身上再加装个娃娃,才能称之为完整的“背装”。



图片来自 新华网

有人说这是高达的本土进阶,也有人说这是魁拔的创意来源。

上面的孩童扮相称为“上装”,像是下面大人的思维外化,又像是凭空召唤出来的守护僮神,多为男女儿童或者幼儿表演。

下层表演者称“下装”,表演者必须经过严格训练且熟练掌握技术技巧。

“娃娃可能不是自己的,但口碑是,砸锅了就干不了这行嘞。”

很多洛阳当地的朋友,没有在外省见识过这种奇诡的超前艺术,甚至很多当地朋友,在城市中也无法寻觅到它的踪迹。



图片来自 洛阳网

一位曾有幸扮演僮神的洛阳学生后来回忆,一开始也怕,后来下面大人摇摇晃晃的就困,甚至有点晕车,但一想到一会就发糖就睡着了,被举起的几十个孩子都是这么睡过来的。

寻常的凌波微步,只能从速度上在二维世界进行拓展,可河南的民间的艺术,能把三维的空间向上延伸。

这种“魔术”根本不需要“托儿”的配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你都会发现神灵在地球办事,只需要一个支点。



茬架时用人均占地面积来体现气势,是一字排开的横向码人技术,可背装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纵向感官艺术。

这并不是普通的叠罗汉,上面的人被巧妙固定,与下面人的连接点被用一些道具含蓄地掩饰,被称为“中节”,看上去就像印度的瑜伽悬空术。

可能是觉得哪吒闹海不够彻底,嫦娥飞天不够立体,河南人民自己还可以增加技术难度,从视觉效果来看,大娘钉的也不是缸,而是宅基地的威严。

众人抬轿,请神入瓮,要不是天冷腿颤,神仙也不会省这点路费。



传闻从前“背装”艺术只背一层,喻为“人上人”,可搁不住乡间不同村落不断的内卷,如今是人上人上人,层层加码,即使一个不灵,还能多一份额外保障。

航空生死险从不为自己,神仙多了也荫佑他人。



曾有河南的朋友表示,这种街头背装是从小看到大,叠高的人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有次在洛阳采风,碰到过一位从事这种背装艺术的老师傅,他毫不吝啬对自己作品的赞美,说这一台轿是一个主题,比如头轿是武松喝酒,武松、店小二、掌柜的自上而下依次呈现,那下一幕就是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

叙事跟得上时代,也展现了别样的乡间朴素。



一个长队的轿撵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情节的小组称为“一垛”,每“垛”分上、中、下三部分,用铁架和装饰品固定在一起,既可各自表演,又可相互配合,组成一个故事整体。

不知旁谓常惊煞众人,由于每次背装大会都会赶上节假庆典,几条不同村子的轿队经常并行在同一条街道。

这些民间最狠的cospaly玩家,也会在游行之时相互攀谈,又相互攀比,对于围观群众而言,也会经常在锣鼓喧天中串戏。

“前一个轿子是法海正欲趁人之危,后面接着就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看就是同一个师傅教的,招数类似,服装也类似,好一个亦正亦邪的近战法师。”



四大名著是永恒的灵感来源,匡扶正义是不竭的叙事母题。

有些即使是京剧或地方性的扮相,表演者也不会轻易亮声,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

每一次展览游行,都是一次民间盛况空前的秋冬时装发布的首秀现场。

现场看到过一次,就会对传统文艺的创意手法完全脱敏,那些最生猛的艺术,都是源自民间。



背装的师傅个个身怀绝技,懂得腰胯发力,要知道河南可是国术大省,没点功夫底子也托不起明天的太阳,有能耐的狠人,能一个背五个。

如果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汉出生在河南,在庙会期间上一次背装,最下面是段景住,最上面是宋江,甭说是替天行道,替天把道修了都有可能。

理论上,背装背的都是人,那既然人能上去,什么东西也都能装上去。



对道具的发掘方面,河南人和他们的古典文化演绎一样精彩。

无论是各路流派的插花还是盆景园艺,甚至只要你愿意,整套的水陆法会都能给你装上去。



曾有海外的民俗和地方志学者对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示过好奇,他们认为在红孩儿头上再加装葡萄架子完全没有道理,而牛魔王头上也不宜出现成簇的红玫瑰。

河南洛阳的背装,在某种语境中貌似只是一种混搭的民间综艺,看起来毫无章法,“配饰完全凭感觉,服装都是大力出奇迹。”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也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第一次在现场旁观时的震撼和疑惑。



“孩子总喜欢零食和水果,而牛魔王如果在外被朝阳群众举报,也难免不会用玫瑰向正宫求和。”

一场表演,从准备到游行完毕大概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期间,背装上的孩子饿了渴了就换孩子,而底下背装的大人有三急也可换大人。

一对组合像是可以随时替换部件的乐高积木,这是铁打的背装流水的演员。



图片来自 新华网

背装,最初是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的一种祈福舞蹈,作为一项古老而独特的社火表演,和陕西的血社火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表演艺术传承了千年,无论是从地缘还是文化源流上,河南与陕西的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共同的灵性。



这在民间故事中又称作“垴(nǎo)装”,由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旧县镇西店村从先辈文化遗产众多项目中经十几代人继承、改进,并结合现代杂技艺术发展起来的民间绝技。

每年入冬,这些蛰伏在河南各地的散仙,纷纷卸下世俗的枷锁,又回归传统,在走街串邻之时,期待来年的好运。

也曾有怀疑这种民俗的实质性含义,在电视中曾看过到一位背装老人质朴的话语,“人在做,天在看,良心是最好的信仰。”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13474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