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华裔女记者被指“危害国安”遭人肉 文化差异?

RFA 0

贵州省毕节市日前发出通报,指称一间境外“反华媒体”遭举报,持续潜入该市非法采访报道“脱贫攻坚”领域的负面信息,并在境外炒作。消息惹来中国媒体及网民热论。有人翻查外媒报道发现,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曾于今年4月,派华裔记者冯哲芸采访毕节市部分社区。

“你德国的?德国什么媒体?捉他,扣起来。”今年7月河南发生罕见水灾时,德国之声、《洛杉矶时报》等外媒的驻中国记者在现场采访期间,遭民众包围阻扰。

再早几个月,曾报道新疆议题的英国广播公司(BBC)驻中国记者沙磊在今年3月,因出于安全忧虑而离京赴台。西方派驻大陆记者采访受到干扰,又或是不获发签证的事件,近几年越来越多。

到最近,地方政府亦配合中央的做法。贵州毕节市周六发通报,指该市某机关干部今年举报一间境外“反华媒体”持续潜入该市非法采访报道“脱贫攻坚”领域的负面信息,并在境外炒作。毕节市官方微信公号“毕节发布”表示,这些情况和线索为国家安全机关侦办案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各类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又说,相关官员受到国家安全部和贵州省国家安全厅表彰和奖励。

中国媒体:涉事媒体为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消息引起中国媒体及网民热烈讨论。通报虽然没有披露相关媒体的名称,但有中国媒体翻查资料后,发现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在今年4月曾派遣华裔记者冯哲芸(Emily Feng)采访毕节市部分社区。

中国媒体《观察者网》报道,冯哲芸曾到访毕节市七星关区的部分社区,访问了当地几位居民,并在一篇题为《中国脱贫是真是假?》的报道中称,虽然七星关的居民能免费分配到新的社区和房子,但就失去了他们曾用于自给自足的农地。她又说,搬到毕节市的居民很难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并指,由于贵州工人收入低于浙江沿海,导致“没有实现真脱贫”。在文末,她表示:“正在寻找提高了毕节居民的收入并防止人们重新陷入贫困的方法,不是中国政府,而是一群经营合作社的小企业家。”

《观察者网》的报道发布后,不少网民纷纷人肉搜索冯哲芸,批评她作为一名华裔记者却是“反华专业户”,凭藉华裔外貌及懂得说中文等优势从事这类活动;又说她的报道题材广泛,从女权争议、同性恋群体、人口老龄化,再到新疆、西藏等敏感议题,无一不涉及中国负面新闻。不过,亦有网民质疑 “报道负面信息就是非法采访吗?”;亦有网民慨叹,“有些伤害百姓利益的行为,尤其是牵扯到公权力,国内有人报道吗?”

就算外媒记者不是采访政治事件,工作亦受到限制,并且成为中方抨击的对象。《环球时报》评论上月点名批评自由亚洲电台附属的网络新闻杂志《歪脑》,斥其聚焦于女权主义、LGBT群体、网络游戏等领域,无论从怎样的话题切入,“歪脑”总能落到“专制在压制年轻人空间和需求”的结论上,从而挑动年轻人的反社会思想。

分析:报道与官方说法有落差 媒体接受美方补助惹争议

美国政治风险管理顾问方恩格(Ross Feingold)周一(11日)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有外媒在中国遭到官方或网民的批评已非新鲜事。他指出,美国国内不会把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视为官方媒体,但由于相关媒体接受美国政府补助,或令中方有感媒体与美方关系密切,加上报道“脱贫攻坚”的内容与中方说法有落差,因此成为抨击的对象。

方恩格:“我觉得重点是在于报道内容,如果是《华尔街日报》、有线电视新闻网、《纽约时报》等世界各大媒体去报道同样内容的话,可能也会遭批评。当然,不能排除因为涉及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有外媒报道(脱贫攻坚),用英文(把消息)传到全球,去质疑(地方政府的)政绩和官方说法有落差,因此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及批评。”

方恩格留意到,以往外媒驻京记者不少都是华裔,但中国媒体却在这次事件中特别强调涉事记者的华裔身份,担心隶属外媒的华裔记者日后或特别受到官方“关注”。

资深中国记者 : 事件可见中美新闻文化差异

熟悉中国时政的香港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周一(11日)对本台说,在中美关系僵化的情况下,民间倾向认为外媒华裔记者背后有外国势力支持,所撰写的报道都是抹黑自己民族,将他们视为意识形态发泄的对象。

刘锐绍又说,从这次事件可见看到中美新闻文化的差异。刘锐绍:“官方可以拿到很多扶贫成功的例子,但当这类例子出现时,外国媒体未必觉得是新闻重点。如果官方将这些事情上岗上线变成一个抹黑的话,变相是将官方的一些意图放在一个具体的新闻上,这存在两者新闻文化差异的问题。”

中国网络时事评论员李先生则表示,脱贫攻坚属一政治任务,“国内媒体根本不敢报道”。他认为,境外媒体的报道令党及国家很难堪,因而成为抨击对象。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1/10/12/10973656.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