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冒充猛男?这位野生叼盘大V竟被评为“当代鲁迅”?

麟阁经略 0

不久前,卢克文出席一场比亚迪的商业活动,在比亚迪后续的软文中,作者将卢克文比喻成了“当代鲁迅”。



鲁迅何人?民国第一批判文学家是也。卢克文何能?野生第一叼盘犬。把这两人放在一块,足矣载入2021网络笑话手册。

恰逢不久前,卢某因“同情恐X分子X登”,被全网封杀了半个月,得罪了新疆网友。结果记吃不记打的又搞出个“大棋论”,被央视点名批评,更是让东北人骂的狗血喷头。



有媒体曾点评,博学如马克斯韦伯,也难以像卢克文把国际政治写的这么出彩。他确有武侠小说家的天赋,但其最大的优势,是不需要为说出的谎言负责,可这次翻车了。

卢某的写作思路,其实非常简单。今天我就可以教你们怎么写脑残文去收割草原上的死尸,反正你也割不到我和我在乎的聪明人,你不割也有别人割。

首先,你要确立一个“主线意识”,就是你的文章不管怎么写一定要围绕一个主旋律,且要有一贯性。而这个“主线意识”植根于民众的群体信息偏好,大多数人想听什么你就要写什么,而不是相反。

这个“主流意识”的市场一定要大、且安全持久。依我观察,没什么比玩民族主义情绪更好的“市场”了,别的都没戏。要突出西方国家邪恶和民族情绪正义,它们必败、我们必胜,对比越强烈、越极端越好,越容易吸粉。

在写作过程中,要考虑读者属性。偏爱这种信息的是人群中的大多数,阅读门槛自然要降低、趣味性必须要提高,文字要简单、甚至可以适度胡编,不能像秦晖、余英时这样的大学者引经据典、严谨论证,否则无法影响到广大的庸众。

卢克文中专毕业、写武侠小说起家,这些在学术研究、分析复杂问题上是劣势,但是写公号韭菜文上却是绝对的优势。如果你想成为这个时代的网络大V,最佳路径不是大量阅读学术经典,而是武侠小说。

当然啦,全靠胡编拼凑出的文章没有更广阔的市场,韭菜们虽然蠢但是一旦发现自己被蒙,也会暴跳如雷,最典型的就是至道学宫翻车事件。所以蒙人也要讲究方法,最好用的就是“议程设置”。

善于搜集资料对写作至关重要,真正的高手不光知道从哪获取大量资料,还善于利用资料为自己预设好的观点作证,卢克文作为一个非科班毕业、没有系统性学习过国际政治学的业余写手,善用资料是他最大的杀招。

因为经常阅读和查阅资料,西方的黑料对我而言并不难找。主要有三个渠道可以引用,一个是国外的左派媒体,比如NYS、NYT、CNN;第二是国内媒体,比如观察者网、各种x媒;最后就是知网,搜索关键字即可,材料多到爆炸。

在这些材料里面找到符合“突出西方国家邪恶和民族情绪的正义”的内容搜集整合到一起,再加上一些不要太过头的胡编,把逻辑串联起来,一篇10万加的爆文就有个雏形了。

总结起来,预设好符合“民族主义情绪”的主题,配以生动有趣、适当胡编的文笔,再搞一些“权威渠道”的材料。重点是,内容一定要够爆炸、够煽情,阴谋论不能少,逻辑只要能蒙住大多数人即可。

只要你善于学习和思考,按我这套方法论去练去写,假以时日,你也可以成为像九边、卢克文、远方青木这样的爆文写手,别想得太复杂,没啥难的。唯一困难的就是你要跟自己的人格作斗争,前提是有。



(这是王陶陶发的朋友圈,最搞笑的是这哥们最近准备换护照了)

这文有无学术严谨性不重要,能看出问题的也不会是文章受众。实在被喷的不行,就骂这些人是恨国党、公知、卖国贼,怎么样你都会占据道德制高点,更重要的是大钱到手了,管别人怎么骂你呢。

说到这卢粉可能不乐意了,卢那么爱国,你这不是恶意揣测吗?踹什么测啊,人家自己都在知乎说得明明白白:“利益是万物之神,是人间所有事物背后的隐形链条....这辈子不太可能成为穷人了,已经看透了生活的本质。”



首先,我从这段话中得出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卢克文对穷这件事非常在意。记得第一次看他的文章,里面自述了他的童年、少年、青年的各种经历,住在15平米的小房子、在工厂里打工还债,这些经历给他留下了物质匮乏的阴影。

这种经历我并不陌生,小时候我和父母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平房里,连买一张新床的钱都拮据不已,只能睡在姥爷死后留下的床。平房里没有厕所,每次都要走一公里倒尿桶。

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人,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引,很容易由物质的贫瘠感,转化为精神的贫瘠感而走向歧途。在小学第一堂美术课上,我因为没有彩笔而感到尴尬,下课的时候,我竟鬼使神差地偷走了邻桌同学的彩笔。

回到家,父母见到我兴奋地用彩笔作画,立刻问我哪来的。我如实交代后,至今还能回想起父母脸上的那种焦虑感。第二天,我将彩笔还给了同学,父母破例用工资给我买了一盒昂贵的彩笔。

后来,家境逐渐好转了一些。而父母对我“精神贫乏”的担忧从未停止,父亲经常会带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给大同晚报上患白血病的小孩捐一点钱、给收破烂的老人买点吃的。

我们所出之力改变不了什么,但父亲却坚信佛教那套,哪怕是微小的布施,也能削减物质上的贫乏感,产生有余力帮助别人的“富足感”,这会大幅削减人的物欲,而欲望过剩则是痛苦的源泉。

对这套佛教理论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我渐渐明白,精神上的富足不是读了多少书、懂了多少人情事故,而是价值取向的多元。一个精神富足的人,能从信仰、尊严、人格、求知欲、同情他人中得到多种美好而充实的体验,而精神匮乏的人只能从财富和地位中得到快感,且不择手段,就像卢克文所说的“利益是生活的本质”。

所以卢克文不会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为了解放奴隶而抛洒鲜血、有人在火刑柱上被烧死也要坚持真理、有人抛弃荣华富贵远赴万里之外取经度人、有人隐居深山不愿做官与草木为伴?

对于人类社会的感性之美,卢克文可能只会觉得傻X。骨头太硬、人格太满,只会成为攫取利益的绊脚石,道德只是装点门面时才有价值,所以他能写出这种为世人所鄙的文章,还乐在其中也不足为奇。

物质的贫穷是暂时的,而骨子里的贫穷则是无药可救的绝症。想起北大一位老师书中的话,一个健全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健全的人构成的。遗憾的是,精神贫穷的人实在太多了。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1/10/05/10957165.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