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学生托福114被嘲“太卷” 教育现状令人心痛

INSIGHT视界 0

这几年,莫名出现了一股“学英语不重要”的风气。
 
一开始,是大V花千芳和王思聪之间的争执,一个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英语是一项废物技能”,一个说“还有没出过国的傻*吗?”
 
之后,越来越多关于“取消英语”的声音出现,甚至连浙大教授都公开呼吁“将英语踢出高考”,一些政协代表也提出了“ 取消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科地位”的提案。
 
然而,与“英语无用论”相对应的是,托福高分低龄化。
 


 
前一阵子,一位教育博主晒出了自己11岁儿子的托福成绩单:
 
11岁,读六年级,上了五次托福课,考了114分。






要知道,这个成绩对于准备申请学校的准留学生们来说,都已经足够申请康奈尔、MIT等顶级名校了,而对于刚上六年级的11岁小朋友来说,即使母语是英语,都很难考到这个成绩。
 
但在家长的经验分享中,却认为孩子并没有考出应有的实力——“他口语没有发挥好。以他正常表现的话,应该是能拿满分的,那么他的总分应该是117分或者更高。”
 


 
其实,这位小学就考了托福114分的“英语小天才”只是「超前教育」趋势下的冰山一角,对于一些课外英语机构而言,保证初中毕业的学生托福考到110分,才是刚刚及格的标准。
 
所以,像这种小小年纪就考下来托福高分的,并不在少数:
 
初二,14岁,托福首考114分。
 


 
初二,14岁,托福裸考117分。
 


 
「六年级,11岁,托福114分」的情况十分普遍。
 


 
这种英语高分化的趋势,早已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考试,而是席卷到了高考中。
 
比如6万多名考生参加考试的北京2018年高考英语,前10%,即前5000名考生的英语平均分约为138分。
 
据此估算,北京高考英语单科成绩140分以上的考生约2000人。
 


 
如果从高校招生情况来看,即使是985大学在北京招生的最低分,英语成绩也很少有低于140的。
 
这也就意味着,在北京,高考英语低于140的考生,几乎没可能裸分进985。
 


 
当然,这不意味着北京高考的英语试卷有多简单,而是反应了一线城市们「超前教育」的现实——
 
初中毕业就要达到托福110分,大约高考145分的水平。
 
按照博主@sven_shi的介绍,除了英语之外,其他科目也加入了学生们「超前教育」的赛道:
 
高一就要完成数学和物理的大学预科,还要背诵高考语文作文模板,完全把作文当作填空训练。
 
总而言之,就是高一完成超前教育,高二高三就是纯粹的应试训练,反复磨练刷题。
 


@sven_shi 微博截图

 


 
在北上广等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超前教育的结果,就是让更多的孩子在更小的年纪,就开始上起了无尽的课外班和辅导课。
 
比如,从牙牙学语开始,英语就排上了日程,全部按照英语母语的要求培养。
 
到了三四岁,更是被安排出了一张满满当当的课表——上午是“幼儿编程课”,下午是“逻辑思维训练”,晚上是“乐高课”。
 
上了小学,一边要认真学完小学课程,又要一边提前学习初中课程、参加课外班,寒暑假期再和科考队一起去一趟北极。
 
升入中学,开始学习高中甚至大学的课程,英语直接冲着托福110+的目标不断奋斗。




 
家长们之所以拼命鸡娃,大搞「超前教育」,是为了给孩子们在升学时带来巨大的优势,让他们成为同辈之中的佼佼者。
 
但在「超前教育」几乎已经普及的大城市,为了让自家孩子的优势更明显一点点,家长们只能让「超前教育」更超前一点。
 
你家孩子高中预习大学的课程,那我家孩子初中就得考到托福114。
 
你家孩子初中去游学,那我家孩子小学就要去北极。
 
你家孩子小学开始读英文原著,那我家孩子就得从幼儿园开始看原版英文电影。
 
……
 


双语教育长大的孩子


越超越前的「超前教育」,就这么「内卷」了起来,而在那些没有资源进行「超前教育」的人们眼中,「超前教育」本身无疑就是一种「内卷」。
 
在没有「内卷」这个词儿的年代,从普通小学走运升入X大附中的教育博主@米粒妈 ,就曾体会过她幼时看到这种「超前教育」后的震撼。
 
在普通小学玩了六年,英文水平仅限于认识26个字母的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初中同桌早在小学时,就能够全文背诵《夏洛的网》《杀死一只知更鸟》等英文原版儿童名著。
 
后桌的男生,初中不仅学完了高中数学,还开始自学微积分和大学高数。同班语文课代表,小学时就熟读四书五经,能用文言文进行写作。
 
学校里的一位学长,因为爱好天文,每天都去学校的天文台观测星象并展开研究,最终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天文权威刊物上发表,因为成果对天文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国际上把一颗小行星,用他的名字命了名。
 
那位学长,当时16岁。




 
这还是十多年前,仅仅在北京同城范围内的教育差距。
 
如今,在更加普遍的「超前教育」之下,这种教育差距早已被拉的更大。
 


 
不少从小到大在课内课外都疯狂学英语的人,或许并没有觉得托福114分,或者高考英语140+有什么困难的。
 
不少小小年纪护照上就盖了几十个戳,游览过许多国家的人,也并不会认为利用假期时间去参加一次游学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对于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中学生来说,无论是托福114,高考英语140,还是需要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海外游学,都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在非北上广的普通城市的普通学校,学生们只会按照老师的授课节奏,按部就班地学完该学的内容。或许只有在跟不上课堂的知识、成绩堪忧的时候,才会在课后报一些辅导班,以便追上课程进度。




毛坦厂中学 


至于三四线城市的小镇做题家,他们的英语老师可能都考不出托福114的好成绩,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没日没夜地做题,做出「肌肉记忆」,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闯过独木桥。
 
更不要说在那些连师资都成问题的贫困地区,课外班根本不存在,甚至学校校长还要苦口婆心的劝说家长不要让孩子还没完成义务教育就退学打工。
 
不得不承认,对于更多三四线的小镇做题家们,以及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能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都实属不易,考出好成绩的唯一方法就是反复做学校里发下来的试卷,或者自行购买别的学校出的测试题。
 
正如BBC拍摄的纪录片《50UP(人生七年)》里的那样——
 
同样在7岁那年,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时报》《观察家报》或《泰晤士报》,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小镇做题家们在那些被鸡娃长大,教育上步步超前的孩子们面前,只能相形见绌,甚至可能一辈子都追赶不上对方「内卷」和「超前教育」的速度。
 
至于那些在贫困地区生活的孩子,甚至可能根本没听说过「托福」「编程课」之类的词儿,更不可能看到将他们遥遥甩在身后的精英孩子们的背影。
 
他们和精英孩子的差距,就是越拉越大的教育差距。
 
无论是「内卷」,还是「超前教育」,都让我们当年在课文《少年闰土》里看到的句子,在现实里成了真。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但这一次,是大城市里的孩子看到了更广大、更辽阔的世界,而小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只能守住一隅小小的书桌,拼命刷题刷成小镇做题家,为自己搏一个未来。
 
教育之间的差距,一步迈不过去。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7716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