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0万买个LOGO,小米真的设计了个寂寞?(组图)

印客美学 0

小米花了200万买了一个LOGO。

小印看来不禁好奇,这LOGO,不就是磨了个角吗……?



更没想到的是,新LOGO的设计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大师原研哉。

原研哉是谁?

无印良品艺术总监!

原研哉认为这个新LOGO体现了“科技与生命”的关系,并融入了东方哲学的思考。

就这?



据说,原研哉在这个项目上花了3年的时间,看来,磨角确实要花一番功夫……

小米新LOGO,缘何引争议?

新旧LOGO从视觉上的最大差别,就是把方形的四角磨圆,由正方形变成正圆形。

雷军也在微博表示,这个“超椭圆形”轮廓,虽然看似只是换个外框,但内在的精神和气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在很多网友看来,这款新LOGO的变化并没有设计师解读的那么大。

很多人纷纷在雷军微博下留言:

“我忍住尽量不笑”“雷总,你被骗了”“设计师是不是用的三星手机,截个图就设计好了”“这钱拿去给造车的兄弟改善伙食不香吗”……




还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小米官网换新LOGO的方式并不是更改图片,而是在原有LOGO上加了一行代码:“border-radius: 19px”,也就是加了一个圆角矩形的样式。



对此,小米方面表示“背后融入了设计师对于‘Alive’设计理念的思考”,新LOGO的形态具有了生命的动感,不再仅仅是二维平面的一个边角。



“科技越是进化,就越接近生命的形态”,原研哉将东方哲学的思考注入到LOGO的视觉呈现中,新的LOGO将伴随着小米的十周年,开启新的未来征程。 但网友可不吃这套,既然正圆形可以,为什么心形不可以呢!

 有人甚至直接恶搞了一个视力表。



此外,新设计背后的那些高级思想看起来像是花了大价钱买个营销文案一样,不少人认为这钱大部分用于“讲故事”了。

其实没那么深奥,这由方变圆不就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我们吗?



©原研哉

虽然说诸如“给我3秒我也能做出来“的评论有些夸张,但是这些群嘲也正说明大家对新LOGO的期待和设计师本人的设计理念是有区别的。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设计新LOGO看似容易,实则很难。原有的logo已有很高的辨识度,在此基础上做出修改本来就有诸多限制。



而且LOGO只是品牌改变的一个方面,对于品牌的视角形象效应需要从更多方面考虑。



©Barbara Cole

还有网友表示看久了,确实觉得新LOGO有种轻盈感,似乎慢慢地感受到了背后的“生命”理念。



名人的Logo设计就是贵?

不少网友觉得小米这200万花的不值。

有人说这就是“东瀛罗永浩”,就是来骗钱的。



虽然这么说有点过分,但说实话,这种价格的设计费,如果就只是把棱角改成了圆角,确实会让人觉得也有些太糊弄事儿了。

难道就因为他是原研哉?

只要是名人设计的就一定要贵?

对于一个品牌来说,LOGO就是它的标识,向消费者传递着它的历史、文化和理念,是品牌形象最为重要的组成之一。

初创企业可能没有额外的预算用于LOGO设计,更有企业也就花个小钱请熟人朋友或者业余人士设计一下,许多大品牌的第一代标志也是这样诞生的。

经典的可口可乐LOGO的设计费用为0,它是由创始人John Pemberton的合伙人Frank Mason Robinson于1886年设计的。



Robinson提出Coca-Cola的名称,认为两个大写C的设计在广告中视觉效果更佳。他还使用19世纪中期十分流行的斯宾塞字体书写, 最初的LOGO就这样诞生了。

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过去了的100多年里,可口可乐的LOGO也经历过不少蜕变,这经典的红白配色和飘逸曲线已经成为世界上认可度最高的标志之一。



初创时期的品牌标志作用并没有很大,团队更多的会把资源和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张,LOGO的辨识性和“颜值”就显得愈加重要。

品牌LOGO已经在消费者群体里面建立了联系,商品包装、广告、促销资料或者建筑物上到处都有,它所产生的的视角效果深入人心,形成了品牌独特的“视觉资产”。



并且,品牌形象也要紧随潮流,过时的LOGO可是无法赢得大众的好感度,通过重新升级和更换LOGO,以崭新的形象再次亮相,刷新并且加深消费大众的认知,是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用的策略。

正因为LOGO是如此重要,不少大企业选择花重金邀请知名设计师来升级或者更换LOGO,以获得更好的品牌效应。

1998年,著名设计师Paula Scher为花旗银行设计LOGO,设计费用为150万美元。不过对于如此规模的金融机构来说,这笔支出也只是九牛一毛。



百事可乐为新的LOGO支付了100万美元,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LOGO则花了40万英镑的设计费。



也可能是“钱多是非多”,以上砸了重金的LOGO设计都和小米一样引来吐槽和质疑。

百事可乐的新LOGO被认为和原先差别不大,伦敦奥运会的LOGO则刚出炉就引来抗议和恶搞。

由于看起来形似ZION(锡安), 伊朗甚至声称要抵制伦敦奥运会。



不过LOGO的设计为何如此昂贵呢?仅仅是因为知名设计师的身价高吗?

设计这些大品牌的LOGO并不仅仅是绘制一个新的标识这么简单,它意味着企业营销推广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被考虑在内。

©Alan Fletcher

表面上看,LOGO的设计似乎只要先画草图就可以,大部分常见的LOGO也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图案,然而实际上,绘制背后的工作十分繁重。

设计师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包括企业的区域地理、创办历史、公司文化、企业规模、产品的定位,用户群体等等,几乎企业的所有方面都要详细地了解一番。

找到的资料也不能仅仅是堆砌在一起,还要去挖掘深度,提炼关键词,并结合企业现实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



百事的LOGO设计概念图

即使不从事文案或者设计方面的工作,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社交中,也能体会到想出一个好点子是非常困难的。

灵感并不是随时都有,思考的火化迸发出的也很有可能是垃圾。



©Paula Scher

设计师们必须要储存几百个ideas, 推敲出一打方案,还要不断地修改并测试应用效果。

考虑到设计团队的人工和运营成本,持续几年的项目成本耗费可谓巨大,几百万的费用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可见,在快速直线地抵达最终方案之前是漫长而辛苦的准备过程,其中所花费的人力、资源和团队的专业性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当然,也有公司表示不需要找乙方做设计,自己就能搞定。



微软于2012年推出的新标志就是由本公司的团队完成,并没有额外的花费。



设计师到底在想什么?

话说回来,从设计师的角度,该怎样进行设计呢?

品牌设计对于引导消费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品牌形象“颜值”会直接引起消费者好感度,忠诚度和购买意愿的变化。

但是如果仅仅为了设计而设计,忽视了品牌方的诉求和消费者的反应,那么再漂亮的设计稿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由于欠缺对企业的精神和追求的理解,设计师可能因此会陷入了无穷修改的死循环,设计的主动权也将完全被品牌方主导。



因此,对于设计师来说,必须要首先考虑到品牌或者产品的用户需要什么。

小米作为一个互联网科技公司,它的形象肯定和科技感分不开,用户希望在获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能有更多人性化体验,因此原研哉就以Alive为理念,要赋予科技以生命感。

Alive的理念,也和雷总初创小米时的理念相呼应:感动人心、价格厚道,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原研哉谈到,他的设计不仅仅是形态的视角改变,更是针对小米的内在精神的不断深化和提升。



这也和原研哉的设计思想一致,他注重人的体验,追求对日常生活的自然表达,这种“无亦所有”的思想追求简单和纯真,给人一种平静和舒适的安心感。

在为茑屋书店代官山店的品牌升级项目中,他则注重书店的定位---集书籍、电影、音乐为一身的新型书店,面向的是年轻一代,所以整套设计以简洁轻松的风格为主,给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间。

对于设计师来说,对设计思想的不断反思和丰富才能让作品具有不褪色的生命感。

停下脚步关注生活,思考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将设计理念传递给大众,从而提升品牌的形象和内涵。




确定了要设计给谁看之后,设计师就要开始进入创作环节了,这一步将有多个团队共同协作完成。

不同团队之间互相碰撞交流,共同对设计的概念和细节进行设计,是一种共创(Co-creation)。



原研哉也谈到,在设计小米的LOGO时,他与小米内部的设计人员和其他领域专业人士都有交流和讨论,最终才能确定方案。

不同的领域的头脑风暴会激发更多的灵感,以共同设计的方式打破团队壁垒,才能有全局视角。

第三步,需要不断地优化迭代。

在大数据时代,对方案最好的检测方式,当然是以数据为准。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测试,根据用户的意见不断修改,得到最理想的结果。

小米标识的由方变圆,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背后是设计团队精确的计算与模拟。

像小米这次的基础图案修改,依靠的是套用数学公式的不断修改,最终才得出最理想的正圆形。



不管是无印良品还是到茑屋书店,原研哉总能将他独特的设计理论和理想追求转化为适应不同经营理念和消费者群体的视觉享受,市场反应也证实他的艺术指导对于品牌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设计可是门大学问,即使是一点点的改变中也包含着设计师许多的心血。对于消费者来说,细微的差别或许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观感和认知。

虽然最终呈现出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标和文字,但是里面所涵盖的不仅有横跨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应用,还有品牌想要传递出的最关键和本质的信息,这再一次说明,越是简单的东西越见功底。

你觉得小米的logo设计如何?快来和小印一起讨论吧!

参考文献:《LOGO设计往事》,张忠奎,美术教育研究《品牌也需“高颜值”:品牌标识设计的消费者反应研究述评》,尚晓燕,郭晓凌,外国经济与管理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7561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