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浴 偷内衣 超长丁丁…儿童节目尺度握在成年人手中

全现在 0

儿童、青少年究竟处于怎样的人类成长阶段?哪些行为是公众社会的普遍禁忌?迥异的态度,其实反映着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不同认知。

就在今天,至少有两则与儿童节目内容相关的报道值得一看。

其中一则来自环球时报,尼克国际儿童频道于近日下架了两集在美国播放的《海绵宝宝》。一集是因为涉及疫情管控,另一集,则是更令人担心的“偷内衣”情节。



动画片中角色蟹老板举着女性内衣(图片:《海绵宝宝》动画截图)

在该集动画中,“无法忍受沉闷生活的蟹老板伙同海绵宝宝等人一起去偷女士内衣”。下架显然是考虑到此类内容可能对未成年人形成不当引导,同时避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一则是旧新闻的新动态。去年年底,“日本网友请愿删除《哆啦A梦》偷窥情节”的话题曾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时隔近 4 个月后,请愿迎来了截止日(3月31日)。



投票网页#ドラえもんのお風呂シーンのカットを希望します(3月31日晚22:50)截图

最初,发起人期望能获得 5000 人支持,不过这一数字很快就突破一万,截至北京时间 3 月 31 日下午 15 时 40 分,请愿人数刚好突破 15000 ,达到最初预计的三倍。只是这种民间性质的请愿,究竟会对事态产生多大影响,很难准确估计。

两则报道不过冰山一角。儿童节目应该以何种方式、尺度,呈现怎样的内容,争论一直存在。而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很多内容尺度超乎想象的儿童节目。这些各异的存在,其实反映着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体系下对某些问题的不同认知,比如儿童、青少年究竟处于怎样的人类成长阶段;比如哪些内容是未成年人不应接触的;再比如哪些行为是公众、社会的普遍禁忌。

首先是丹麦,2021 年初(1月2日),丹麦广播公司推出的定格动画《约翰·迪勒曼德》(John Dillermand)刚一播映 ,就引发了不少争议。

Dillermand 在丹麦语中意为“阴茎”,动画片主角约翰·迪勒曼德人如其名,是一位拥有超长阴茎的中年男子。他的阴茎有多长呢?看看下面的截图就知道了。



定格动画《约翰·迪勒曼德》内容截图(图片:granthshala)

不但长,而且还能随意控制,可谓无所不能。制作方为约翰·迪勒曼德的“特长”设想出不少别出心裁的发挥空间,遛狗、跳绳、钓鱼,甚至用“特长”为自己代步。

该动画每集 5 分钟,共 13 集,目标受众赫然写着 4-8 岁儿童,开播不到三天,观看量已达 140,000 人次。其造成的舆论轰动,被主持过格莱美、托尼奖颁奖典礼的美国知名主持人詹姆斯·科登当做趣闻在自己的节目中吐槽,在场的成年嘉宾震惊之余后,笑得合不拢嘴。

而在日本,已确定将在年内推出的、人气动画《鬼灭之刃》第二季“游郭”篇,也引发不小争议。原因很简单,“游郭”其实是日本江户时代官方认可的花街——妓女营生的地方。虽然《鬼灭之刃》是深夜档动画,但比起其他深夜动画其受众面更广,尤其是该片强调家人观念,所以未成年粉丝占比不小。很多家长就此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且不说动画内容能不能做到阖家共赏,单是跟孩子解释“游郭”的意思,就令人头大。



《鬼灭之刃 第二季》游郭篇海报(图片:acgmh)

看起来,上面几个例子都涉及面向儿童的“性”的呈现问题,可也存在差异。偷窥、偷内衣视情节已涉及违法,其他内容则不同程度地触碰了部分人的接受底限,显得更加微妙。可也正是这种议题上的杂糅,指出了给儿童向内容制定标准的艰难状况。

以《约翰·迪勒曼德》为例。引发广泛关注后,其官方发推特回应:“节目中,我们考虑到孩童对自己身体以及生殖器官的好奇日益增加,他们也开始留意到身体给自己带来的有趣和尴尬之处,我们认为制作讲述人体的节目十分重要。”

其实,这种理念早就蕴藏在丹麦教育中,《约翰·迪勒曼德》并非个例。在此之前,丹麦就已播出过两季儿童综艺《 超级脱衣秀》(Ultra Strips Down)。光是这名字,听着就有些少儿不宜。

节目内容是邀请五位嘉宾,以全裸方式登上舞台,与观众席上11至13岁的孩子们进行问答、互动,节目过程则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主持人强调,“没有错误的问题”,于是诸如“你对你的私处满意吗?”“你的下体是从几岁开始长出毛发的?”都有被问及。



《超级脱衣秀》节目画面(图片:纽约时报)

一位嘉宾曾提到她参加节目的初衷,“为了让孩子们意识到,社交媒体上的那些‘完美身体’是少有而罕见的。”节目的一个重要意义,是鼓励孩子们积极认同自己的身体。

或许有人认为,一些描述明显失范行为的儿童内容并不能套用这种解释,但积极教育和不堪入目界限究竟在哪,许多时候并不清晰。

比如上文提到的《约翰·迪勒曼德》,从成年人视角出发,动画主角或许就是个典型的“管不好自己下面”的暴露癖。可有临床心理学家指出,节目将约翰设计得鲁莽、不知自制,恰恰是孩子可能会犯的错误,动画中约翰因自身的不当行为“吃到苦果”的设计,其实也是在教育孩子。并且到每集最后,约翰都会选择做正确的事情,承担自己的责任。

此外,另一个很有市场的观点是:世界是复杂的,为孩子呈现一个简单、美化过的环境反而会造成他们缺乏对社会阴暗面的免疫。

这种态度,以及认为反对者“小题大做”的观点,在《哆啦A梦》《海绵宝宝》引起的讨论中都常被提及。其中的典型表述正如某位《海绵宝宝》粉丝所言,自己看着那集动画长大,却并没有变成坏人。



(动画片内容不当反对者经常用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一张国际迷因图片,上面写着:我们过去就不用被告知“别在家尝试这么做”,因为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不是傻子)

还有一种更具攻击性的观点:“小孩子只会觉得这些内容有趣,恰恰是大人复杂的思想把事情变得复杂”。这句话看起来似乎不讲道理,但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心理学家确实愿意支持这种观点——成年人将很多话题当成禁忌,其实正是因为“大人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在节目上”。

在此事件中,可能存在一个未必被第一时间想到,但每代人都会问及,也更本质的问题:童年到底是什么?如果参考传播学泰斗尼尔·波兹曼在其经典著作《童年的消逝》中的表述,“童年”其实只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并可以以欧洲中世纪不存在“童年”概念作为佐证。



“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而与之不同的是,现代心理学普遍认同童年存在,从早期弗洛伊德的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划分,到新近的儿童发展心理学(psychology of child development)中乳儿期(出生至一 岁)、婴儿期(一岁至三岁)、幼儿期(三岁至六七岁)、童年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年初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的更细致划分,都在引导家长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匹配与年龄适应的教育。

由此看来,围绕儿童节目内容尺度上的禁忌与允许,其实反映的都还是为儿童制造内容的成年人(如果我们都认可这个概念的存在)的意志。正如近年来“海绵宝宝”多次传出“出柜”,之后又宣称是“无性恋”,其实反映的是整个成人社会对非传统异性恋的包容度在改变。

强行制定某种标准,又或是以避免摩擦为目的、过于理想化地要求“宽容”与“理解”,显然都不现实。更值得期待的,同时也极难实现的,其实是达成某种共识。这种共识应当包括对各种矛盾的充分讨论,而积极参与到这种讨论中,正体现了我们在审慎地决定,到底怎样的内容适合传递给被视为希望(或许是)的下一代。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7560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