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疗”同性恋 这些父母选择强奸自己孩子(组图)

丁香园 0

荒芜与沉寂的某天,一位母亲孤独地蹲守在低矮的坟墓前。简陋的土堆下,埋葬着她最亲近的人——她的女儿,24 岁的娜莎洛。 
早些时候,女儿只是去见同性朋友。没人会料到,她现在会以这种面目全非的样子,出现在附近小镇的排水沟里。
 
她的身体不再是完整的。
 
她全身被玻璃刺伤,颅骨粉碎,眼球被挖出,被肢解。
 
她被人强奸了。
 
很快,娜莎洛的事件被媒体报道,被大众知晓,但她却不是个例——这不是一起普通的性暴力事件,背后是对同性恋者生命的肆意践踏。
 
 
被强行干预的人生
 
娜莎洛是一位女同性恋,她的悲惨遭遇被定性为一次「矫正性强奸」,施暴者的目的是矫正娜莎洛的性取向。
 
更甚的是,这样听起来毫无逻辑可言的事情,发生在世界很多角落。
 
塞德卡也遭遇过这样的「矫正性强奸」。她第一次被强奸,是因为她的叔叔不满她的「男孩子」的风格。




反「矫正性强奸」宣传片
图源:YouTube


她说:「当时我还不知道那是强奸,因为我只有 13 岁。」第二天早上,她醒来时发现自己下体在流血,痛苦不堪。她向母亲和祖母倾诉,但长辈的回应就如同铁壁:这是家庭事务,不要再说了。
 
几年后,赛德卡的叔叔决定用婚姻来「治愈」他侄女的性取向。「他带我到他朋友的房子里,告诉我必须和这个男人发生性关系,因为我下个月要嫁给他。」 
 
在那天,叔叔所谓的朋友多次和赛德卡发生性关系,并用手边的衣架抽打她。「他告诉我,我将成为他的妻子,而不是一个女同性恋。」
 
讽刺的是,第二天早上,朋友却把赛德卡送回了叔叔家,理由是他付诸的性行为,没能扭转赛德卡的同性恋身份:「我不能娶她,因为她仍然是女同性恋。」
 
随后,他还退还了赛德卡叔叔的钱。
 
 
「强奸」,被他人「赋予」的生存方式
 
娜莎洛和赛德卡本不应该获得这样的人生。
 
其实,法律上来说,南非甚至是世界上第五个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在 1996 年颁布的《宪法》,致力于实现整个国家的平等。
 
但从历史背景和现实来看,新宪法并不能消除人们对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的深刻偏见甚至仇恨。
 
在非洲,这样的文化与种族隔离、奴隶制和殖民传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随之催生了社会分层。而暴力的男性气概、刻板的父权制,直接决定这片土地上女人们的命运。
 
「矫正性强奸」一直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2009 年,南非政府对性侵犯进行了调查。四分之一的男人承认曾与一名女人发生她们非自愿的性关系,其中近一半的男人承认这样的强迫性性行为发生不止一次。据估计,在南非每 26 秒就会有一名妇女被强奸。
 
在这些女性群体里,同性恋妇女因为性取向和种族被孤立,她们并不属于南非默认的社会结构,这让她们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与普通的强迫性性行为不同,如果作案者是对同性恋者实施「矫正性强奸」时,他们还会宣称自己正在教育受害者,帮助她们对自己的性别有更深刻的认知。
 


影视复刻真实故事
图源:YouTube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印度。
 
与南非不同的是,在过去的印度,同性恋甚至是犯法的,会被判处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印度 LGBT 组织报道称:在印度,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是「直」的,为此他们不惜通过强奸来改变儿女的性取向,从而免受法律的审判,保护自己的家族姓氏。
 
「实施这一切的人可能是你的亲戚,可能是你的兄弟姐妹,甚至可能是你的父母。」2015年,《英国镜报》就报道过一例母亲强奸自己的同性恋儿子,试图「治愈」其取向的案例。
 
直到 2018 年 9 月 6 日,印度德里的高等法院裁决,在彼此同意的状况下,两个同性成年人进行性行为不是刑事犯罪。才推翻了这条已经有 148 年历史的「同性性行为有罪」的法律。
 
只不过,春风吹过,野火依旧生,这次裁决显然并没有对陈旧的观念产生冲击。
 


印度幸存者叙述自己故事

图源:YouTube
 
除去法律,宗教背景也是限制同性恋者获得平等权益的一个重大因素。
 
不同的宗教,甚至是宗教中不同的教派,对待同志和同性性行为有着不同的的态度。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的亚伯拉罕宗教,都会在教义上禁止信徒和同性发生性行为。
 
安吉丽娜是牙买加一所教会长老之女,从小就明白自己喜欢女生,但父母却希望可以通过上帝「治愈」她。和其他女同性恋一样,她也未能逃脱被强奸的悲惨命运。
 
 
无法摆脱的「后遗症」
 
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赛德卡得知她从叔叔那里感染了 HIV,还怀上了叔叔朋友的小孩,「妈妈早知道叔叔是 HIV 阳性,但她从未告诉过我。」
 
生完一个儿子后,赛德卡再次被乡里的一名牧师强奸了。她又怀孕了。
 
而她,依旧是坚定的女同性恋。
 
显然,所谓的「矫正性强奸」并不能改变同性恋者的性取向。相反,这类行为却导致很多受害者意外怀孕,非自愿的生育或流产。
 
暴力的非合作性行为不仅会损伤受害者的生殖器,增加感染性病的暴露风险,更会导致受害者抑郁情绪、应激障碍的产生。没有亲友、社会的支持,他们很难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甚至,这还直接导致了一些同性恋者生命的凋亡。
 
在南非为数不多的引起媒体关注的案件之一中,2008 年,女同性恋者尤迪·西梅兰被强奸并刺死。她裸露的尸体被丢在约翰内斯堡郊外夸瓦玛镇的一条小溪里。


对于尤迪·西梅兰来说,除了无法选择自己的性取向,她甚至还被剥夺了生存的基本权利。
 


「受害者死了,那施暴者呢?」
图源:YouTube

 
印度南部组织危机干预小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当他们接到这样的案件时,受害者并不是想要举报强奸这一行为,而是想要逃离自己的家园。
 
逃避,变成了她们唯一的选择。
 
 
是疾病还是偏见?
 
一直以来,同性恋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非人的暴行背后,同性恋真的是亟待解决的疾病吗?又或更多是对同性恋的偏见在作祟?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一个人形成异性恋、双性恋或同性恋的具体原因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性倾向的形成,可能受到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孕后环境因子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影响。
 
2019 年 8 月,Science 杂志发表的一项针对近 50 万人的大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显示:不存在单一影响性取向的「同性恋基因」,但五个常染色体基因座与同性性行为显着相关。
 
今年 2 月,Human Brain Mapping 杂志发表了一篇基于近 2 万对象的大脑成像研究表明,同性恋者的大脑与非同性恋者的大脑存在差异,在同性恋者中,男同性恋者与女同性恋者的大脑区分变得模糊,它们都在向异性转变。
 
该研究结果还表明,没有发现同性性行为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神经生物学联系的证据。




反恐同游行

图源:CNN 视频截图


关于同性恋是否属于明确的疾病分类,则更早。


早在 1973 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和美国精神医学会,就已经将同性恋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1990 年,WHO 也正式将同性恋从疾病名册中去除,认为同性性倾向乃人类性倾向的其中一种正常类别:「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或不正常,且无需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疗。」


本世纪初,中华精神科学会推出的第三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也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
 
只不过,这依旧没能消除世界对同性恋者的偏见。


同性性行为在不少国家仍被定义为犯罪行为,伊斯兰教地区的非洲、西亚及南亚等一些地区,还会以法律为手段,对同性性行为判处有期徒刑与极刑。
 
 
当「控制」批上医疗的外衣
 
人们常自诩是规则的制定者,对同性恋的「过度矫正」,更像是把「控制」美化为「治疗」。
 
与之相似的,针对所谓「精神疾病的非必要治疗手段」,其实屡见不鲜。
 
我们所熟知的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于上世纪 90 年代提出。
 
这个概念是一个恶作剧,因为他认为当时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当中关于赌博、酗酒成瘾等「行为障碍」的界定缺乏生理基础,所以他就编造出了「网瘾」这个概念,用来嘲讽这种随意定义精神疾病的作风。
 
然而,这个概念却在精神卫生界引发了巨大争论。自然也不乏针对「网瘾」的治疗。
 
2008 年,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因央视播出《战网瘾》、《战网魔》而在全国名声大噪,全国大批家长开始将自家子女送到这里接受治疗。
 
直到一年后,随着央视另一期节目《网瘾之戒》的播出,「网戒中心」才被曝光存在虐待(电击治疗)、限制人身自由、对学员进行洗脑等现象。为了让家长感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网戒中心会采取各种偏激的强制性手段。
 
实际上,网戒中心采取的电击疗法是厌恶疗法中的一种模仿,通过将人的行为与不愉快的刺激相结合,对人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的一种方式。
 
被送到网戒中心的孩子会不断接受电击疗法,直到他们「承认」自己有网瘾,又直到他们「戒除」网瘾。这样的「治疗手段」不仅毫无用处,更会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无法磨灭的惨痛影响。
 
 
尾声
  
强加的诊断、亲友的唾弃、社会的漠视...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正在被迫承认自己「有病」、「有罪」。


就像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一座普通的坟墓之下埋藏的是一具怎样的尸体,又曾经历过什么。(内容审核:carollero、gyouza)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7512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