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媒体坑惨的哈佛女孩 揭露中国教育体制最残酷真相

北美留学生日报 0

还记得2015年刷爆朋友圈的哈佛女孩郭文景吗?当年,人们都说她是第二个刘亦婷,多少人眼巴巴想复制粘贴她的人生。  

她的身上,见不到坎途,也没有丝毫苦难的影子,是中国家长渴望让孩子过上的人生。

最初,媒体报道的是一个履历几乎完美的“中国女孩”。




图源:网络

在杭二中读高一时,郭文景获得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浙江省赛区)一等奖。

后又受麻省理工邀请参加比赛,获得北美编程邀请赛第二名,超过了绝大多数来自哈佛、斯坦福、卡内基梅隆的大学代表队。

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参加美国国家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都夺得冠军。其中2014年还获得了唯一的满分。

此外,郭文景还参加过中国和美国的数学竞赛,在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夏令营中获得过最高分。

当时的郭文景,才只是个16岁正值花季年华的少女。




图源:网络

她在青少年时期的高光时刻很快就来了。

郭文景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了当时浙江省第一个被哈佛本科提前录取的学生。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哈佛大学本科校友面试官、哈佛大学中国秘书长汤玫婕在面试郭文景后,对她赞不绝口。

“我在中国区面试6年,她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她的计算机水平,放在美国同年龄的女程序员中,也是最顶尖的。

她在美国大学预科考试中5门满分,英语非常流利,颜值还高,简直是近乎完美。”

这样的评价,几乎神话了这个年仅16岁的女孩。




哈佛提前批面试官汤玫婕,图源:网络

各大媒体开始竞相报道她。

大肆渲染:杭州女孩被哈佛本科提前录取。

然而这一“造神”事件却很快就被打脸了。

郭文景的国籍被曝光后,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没有什么神话,不过是——

一所美国大学录取了一个美国中学生,一群中国人跟着起哄的美国故事而已。

真相一下子变成了没什么惊喜的老套路:

“父母均为MIT博士,美国国籍。杭二中在我家对面,叶校长我认识…”

(源于网友,无法查证)




北京青年报报道截图

风向一下子变了。

郭文景因为国籍问题“黯淡”了下来 。

无可否认,郭文景十分优秀。

只不过,这种优秀里多了身家背景天然赋予她的优势,也弱化了她的后天努力。




图源:网络

有人评论说:这样的哈佛女孩,一般人家就别想了。郭文景成长过程中的花销,远远超过普通家庭的想象。

 

郭文景代表的其实是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良好家庭背景,父母是社会精英,能为孩子从小提供良好的教育,并懂得如何一步步开发孩子的潜能。

诚然,这是事实。

但换位思考,也并不是每个美国国籍的中学生都能被哈佛录取的。

郭文景身上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历。




从16岁的郭文景的履历来看,她身上有太多不可复制的因素。

不止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奖项,还有许多让她从其他学子中脱颖而出的闪光点。

虽然有着出色的编程能力、数学竞赛能力,郭文景却不是中国传统教育模式里只会学习的好学生。

年纪不大,人生阅历却已经十分出彩。




15岁的时候,郭文景就已经拥有了学生、老师的双重身份,还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4年12月底,她受美国A-star信息联盟的邀请,为美国4-11年级有兴趣参加信息学竞赛的学生上相关课程,因此获得了2000美金的薪酬。

除了这种“远赴美国为人师”的特殊经历,郭文景还尝试了各种不同的事情。

学帆船、学滑雪、学救生员、去上海参加全英文的辩论赛、研究社会问题、参加各种夏令营……

比如在伯克利大学的著名SPARC人文学夏令营、HWeek(哈佛校园行)。

看起来明晃晃的,每一项都充满了“含金量”,确实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担的教育费用。




图源:网络

这些经历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都是在为哈佛申学之路打下基础。

郭文景深知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要什么。

在成长路上,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始终如一地朝着目标方向努力。

她的高中班主任邱明峰曾对媒体透露,听到哈佛录取郭文景并不意外。

因为小姑娘很早就说过,想考美国顶尖名校。

“她虽然个子小小,外表柔美,但个性非常坚毅,学习目标非常明确,会主动去拓展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

郭文景身上那些需要用钱堆砌出的华丽履历,显然多数人难以复刻,

但帮助孩子尽早找到人生方向,却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的一课。




蔡康永曾说过一段每个人看到后都不觉自省的话:

当你十五岁,学游泳,却因为游泳难学而放弃了。

当你十八岁遇到心仪的对象邀请你去游泳的时候,你却只能以我不会游泳遗憾地拒绝了;

当你二十一岁,学英语,却因为英语难学而放弃了。

当你三十岁时,看到别人在为梦想的事业奋斗,过着辛苦但朝气蓬勃的人生,你却只剩羡慕和遗憾。




蔡康永

遗憾的是,总是在年华逝去青春不再时,人们才觉得格外惋惜。

而命运里那一扇扇曾朝你开放的叫做“机会”的大门,早已在暗中悄然关闭。




五年前被哈佛录取的郭文景再也没有出现在公共视野里。

只从一位疑似同行网友的回复中找到了郭文景后来的一丝身影。

依然很强、聪明,学术上还有点较真。

听说以后她应该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知乎网友回答

有人说郭文景身上都是资本的味道,更加印证了寒门再难出贵子。

却忽略了郭文景的经历里,还有潜心和专业。




在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中国孩子感到迷茫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往往老师教了十几年,学生学了十几年,到毕业择业的时候孩子们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走一步看一步,什么都摸着石头过河。

这种“麻木”才是最难“治愈”的。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质下,一心追求素质教育显然并不现实。

学习之余,尽可能的开拓眼界、丰富阅历,是当下每个条件允许的中国家长正在努力为孩子搭建的成长教育环境。

更有甚者没条件,也要砸锅卖铁去创造环境。

这种多样培养的模式,正是为了帮助孩子尽早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向,为其搭建出初步的人生构架。

从而找到他们可以受用终生的技能或特长。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90后、00后几代人听着这样的口号成长起来,

却忘了,择一而精,才是几亿中国孩子发展路上的突破口。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6161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