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会玩的大叔,把爱好变事业:不要安于现状(组图)

一条 0



赖科,Eric Lai,

是国内滑板圈的资深人物。

一位 OG (Original Gangster)滑手,

也是一位滑板文化的推广者。

1999 年,18 岁的他

偶然接触到了滑板,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

“仿佛开启了第二次生命”。



如今,20 多年过去了,

从曾经的赞助滑手、滑板摄影师,

到自有品牌 Vagabond 主理人、

滑板杂志《Wandering》主编、

Hobo Daze 创办人......

滑板早已与他的全部生命体验交织在一起,

成为他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独特信仰。



为何如此钟爱滑板?

滑板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

如何看待大众现存的对滑板的刻板印象?

去年 12 月,我们与福特一起,

在深圳与 Eric 聊了聊。

他说:

不能说滑板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什么,而应该说滑板重塑了我的人生。

每一位滑手都是天生的行动派,先锋创新的精神核心,烙印在每一次旋转、腾空甚至跌倒的轨迹里。

自述 Eric 撰文 Seven



我是赖科,也可以叫我 Eric,今年 40 岁,目前和太太、孩子定居在深圳,经营着自己的滑板品牌 Hobo Daze 和杂志《 Wandering 》。



我的日常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玩”。

平时送完小孩上学,我会在家附近的宝安体育馆玩滑板。周末也会带小孩或约几个滑友,去玩不同的地形,像深圳的市民中心、1985 滑板场等,都是我们经常会光顾的地方,有一些场地就是我设计的。



我也喜欢冲浪,滑板本身就是从冲浪运动中衍生出来的嘛。有浪的时候,我4:30 起床,开一个半小时的车去海边,然后再赶回市里工作。



我小孩今年 8 岁,但滑龄已经有三、四年了。从小跟着我看滑板视频、玩滑板,很自然就“子承父业”了。

“ 18 岁的高龄滑手”

我和滑板的结缘,其实非常偶然。

那是 1999 年夏天,我 18 岁,已经没有在读书了(这一点大家不要学我),每天就是和朋友打球,晚上开摩托车,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状态。

那时候,我每天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去篮球训练营。有一天,我阴差阳错早下了两站,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天桥底下,那里正好有一群人在玩滑板。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滑板”还只是在电视上看过的新鲜玩意儿,那是第一次在现实中看到滑板。有人高高跃起,也有人重重跌倒,但好像每个人都非常快乐,放肆地流汗、大笑。

我呆在原地,连训练也顾不上去了,看了一个多小时。那时候的滑手,还打扮得比较朋克,或者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奇装异服”,看起来不太好惹的样子,所以我也没敢去和他们说话。



后来,有个人注意到了我,滑过来非常酷地问我:“你是不是想滑?” 然后直接让我上了他的滑板,又教了我一些基本动作。

现在想来,我也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竟然真的加入了他们。当然是摔得很惨,但那种自由、速度、冒险的刺激感却一下爱上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入坑”了。

这批滑友,也成了我的领路人,现在 20 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很好的朋友。



我到 2000 年才买了人生第一块滑板,之前因为没有钱,都是玩别人的。

那年我 19 岁,其实已经算“高龄”了,但可能我在滑板方面有些天赋,训练也算刻苦,所以非常幸运地,2001 年就拿到了第一个赞助,并参加了当年的湖州全国赛。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走出过广东省,所以可以说,是滑板让我见识到了更广阔的天地,结交了天南地北的朋友。

“我大半个的人生经历都是滑板带来的”



2002 年,我开了自己的滑板店,但因为缺乏经验,生意并不好。

这时我的第一个赞助商,问我要不要去她那里上班。

我想了想,想要继续玩热爱的滑板,稳定的收入也很重要,就答应了,但谈的条件是每天只上半天班,因为下午要继续滑板。她同意了,这是我人生第一份工作。

2008 年, Fly Streetwear(上海长乐路上的老牌滑板店,1999 年开业至今)的老板问我要不要去上海试试,当时 Fly 刚拿下 DC(美国鞋子品牌)的全国代理权。于是,我第一次离开深圳,去上海生活。



那两年,我除了负责订货、宣传与销售之外,同时也是买手,最多的时候同时买进了 15 个品牌左右,同时也做着某品牌滑板内容的创意总监。

随后 2010 年,我创办了个人品牌 Vagabond 和 Hobo Daze ,那是我人生的巅峰时期。

2013 年,我有了小孩,和太太商量后,又搬回了深圳,住在离海比较近的地方,开了自己的滑板工作室。



离开的时候,深圳玩滑板的人还没那么多。

但这次回来,我发现滑板的氛围已经非常浓厚了。早在 2008 年,深圳就被评为世界十大最适合滑板的城市,后来很多世界上一线的滑板队伍,都会专门来深圳玩滑板和拍摄。

随着滑板被列为东京奥运会项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摘下有色眼镜,重新审视、思考这项运动。对它的评价,也终于不再是“不务正业”、“叛逆小孩的游戏”。

这让我很振奋,属于滑板的时代终于要来了。

“滑板的故事,需要有人来记录”




2018 年,我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在“纸媒已死”、自媒体大火的环境下逆流而上,创办一本只专注亚洲滑板的印刷杂志《 Wandering》,并且免费订阅。

当时大家都觉得我疯了,可能到现在还是这么觉得。

不过无所谓,当初选择滑板这条道路也有很多人反对,但 20 多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不是还活得好好的?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每天可以和儿子一起滑板,经常旅行,我已经得到我想要的生活。





所以现在,我更想为亚洲的滑板文化去做一些努力。

创办《 Wandering 》,就是想建立一个专门的平台,将亚洲的滑板品牌、滑手和摄影师们再次结合起来。



通过图片和文字,将这些珍贵的故事永远地记录、保存,成为实实在在的历史,而不仅仅存在于硬盘或服务器里。

从去年到现在,日本的《 SB 》、《 SLIDER》和首尔的《 Quiet Leaf 》等杂志都因为疫情暂时停刊了,我们成了全亚洲最后一本还在印刷的滑板杂志。

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惜的,亚洲有那么多优秀的滑板品牌和滑手,他们值得被看到、被欣赏。

“这个时代需要一点冒险精神”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玩了 20 多年滑板,从来没想过停下来,有没有耍酷的成分在?

其实,滑板不是酷的表象,而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和态度,让人不断突破自我。

我做杂志、品牌和跨界,就是想把这种精神传承下来。不能说滑板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什么,而应该说滑板重塑了我的人生。



这是一项无拘无束的运动,一项个人的、具有独立创造性的运动。

完全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你只需要一块板,便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玩,任何动作都可以有无限的玩法。



我特别喜欢 360 度翻板动作,板翻得很乱,所以大家叫它 “大乱”。

练习的时候,板很容易横向劈脚,像砍柴一样,会摔倒,也会受伤。但完成高难度动作带来的快感,无法用语言形容,那种极致的兴奋、刺激和自由的感觉,让人上瘾。



这个时代需要一点冒险精神。社会的压力,让人们时刻紧盯眼前的各种数字、闪烁的电子屏幕,而无法好好去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

所谓冒险,并不是说真的要深入险境,打肿脸充胖子,而是思维上,走出自我设定的禁锢。

这就是滑板的魅力,永远不设限,永远鼓励突破规则。如果你喜欢,完全可以让滑板带你去看世界。



这其实和车子有点像,永远在路上,带你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性,不断拓展着自由的边界和生命的内涵。

前几年,我看过福特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的电影《极速车王》,觉得福特从车型到对速度、毅力和拼搏的强调,包括最近启动的很酷炫的先锋实验室,都和滑板精神有着极强的契合度。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我会选择福特作为联名对象。因为福特文化里那种追求先锋的创新精神和作为行动派的力量,正是我想在滑板文化里坚持的。

在这次的联名系列中,我想把自己对生活、对滑板的理解,与福特不安于现状、追求进取、追逐梦想、勇于担当的行动派精神高度融合。



蓝色是我和福特共同热爱的精神色。它有行动派的力量与坚毅,也象征着自由与生命。



经典的福特 “F” logo,滑板滑过碗池的弧线,露营时静谧的月亮......我将这种冲劲与轻松并存的感觉,融入设计之中。



现在人们在社交媒体的轰炸下, 没有时间思考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正好,滑板和车都是一直在路上的自由状态。通过这次联名,我们也想鼓励大家走出去,因为只有突破生活的束缚,去释放自我,感受自由,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

我也希望联名能打破固有界限,将两个品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更多的可能,影响更多的人。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6147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