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拉美之后,下一个在亚洲?(组图)

米宅海外 0



世界银行把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四个类别。 根据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的指标,当一个国家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门槛之后,往往容易徘徊在4000~12000美元的中等区间,难以突破12000美元的关卡。

 




纵观亚洲和拉美一些国家过去五十年的历程,只有少数国家完成了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等收入水平的跨越,大多数国家在迈进中等收入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社会矛盾激化。

这一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近些年来,关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泰国、菲律宾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普遍进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1

拉美难以走出的困境

提到中等收入陷阱,拉美许多国家曾经受困或者正在忍受这样的困境。

 

拉美在取得民族独立到今天200年的时间里,经济发展一路坎坷,即使远离世界大战的波及,也仍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发达经济体。虽然经历过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最终还是陷入了经济停滞的陷阱。




197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等,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旧有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优势已经发挥到了尽头,需要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于是这些拉美国家纷纷开始寻求转型。

 

一是开放国内市场,引进竞争机制。即转变以前进口替代的保护主义措施,降低关税和种种行政壁垒,同时鼓励本国商品出口。

 

二是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放弃以前扩张性的财政方针,减少赤字。同时,希望通过税收调节政府收入,进行宏观调控。

 

三是减少国家干预,奉行自由市场主导原则。

 

通过取消补贴、税收奖励和信贷优惠等政策,并逐渐关闭、合并、出售国营企业,减少公共部门负担。

 




这些措施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也未必错误,但拉美国家长期的进口替代政策,并没有让本国建立起强大的工业链,工业发展落后,拉美被牢牢困在了粗放的增长方式里,没有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在放开国内市场后,国内工业遭到了碾压。

 

就进出口而言,拉美是世界上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石油、农产品丰富,造成很多国家习惯了“躺着挣钱”,依靠资源出口,就可以过得很好。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拉美地区出口净值2000多亿美元中,有一半来自农产品出口,有三成来自石油,有二成来自矿产品出口。初级产品出口导向,也造成了拉美长期陷入“资源诅咒”,直到今天,依然不能自拔。




 

拉美希望拥抱自由市场,但本国工业产品无法抵御欧美产品的优势碾压,长期的进出口替代和资源诅咒,让拉美国家的出口优势依然集中在初级产品,在外汇收支上,相对欧美保持逆差,外债不断增多。




一旦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或欧美主导的贸易政策调整,拉美国家就必须被动适应,难免背上沉重的国家债务。

至今拉美,即使人均GDP看起来很美,也称不上走出了“中等收入”的陷阱。

 

2

日本的经验

日本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模范国家之一。

 

日本经历二战后,经济严重受损,但经过20年的修复,1966年,日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达到了低中等收入水平,之后成功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到1981年,日本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进入高收入阶段。




日本的成功,得益于日本抓住了二战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迅速扩大经济规模,最终创造了“东亚奇迹”。日本的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

 

上世纪70年代,日本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提出了“发展创造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构想,主动改变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石化、钢铁等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

 

通过公共投资、政府补贴、税费减免和低息贷款等措施,扶持了电子为主导的加工产业,通过电子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传统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提高。

 

日本使用技术的现代化程度,在1973年就已经超越了美国。在1975年,一个日本工人生产当时价值1000英镑的汽车,只需要9天,而英国利兰汽车厂则为47天。在1976年,欧洲任何汽车制造厂,每个工人每年产量为20辆,而日本的日产为42辆,丰田为49辆。




到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已形成了数控、计算机耗材、家电、医疗器械、汽车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产业结构。这也让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较大优势。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在许多尖端领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尖端技术产品输出国。

 

铁路的发达程度,也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1964年10月1日,日本开通了第一条新干线,到了1970年代,日本全国遍布铁路网,让欧美国家望尘莫及。

 

二是普遍受教育的人力资源。

 

日本人的高等学校毕业率约为百分之九十几,走在世界前列。日本青年人的英语水平,使美国普通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形见绌(对话能力另当别论)。

 

日本儿童不仅比欧美儿童在校天数多,时间长,而且日本有着和中国一样疯狂的补习习惯,也可窥见日本全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在日本,教师的工资和教师的质量地区差别不大,加上地区的特别津贴,一些教师自愿希望到偏远的地区学校工作。而教学大纲的标准统一和偏重实用性,与欧美的五花八门,参差不齐有很大差别。

 

从国家层面讲,日本有着和中国相似的考试制度,也让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可以达到一个可以相对明确衡量的水准,这也让日本未来的劳动力,具有相当的受教育水准,提高了国家整体的生产效率。

 

三是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

 

日本强调按个体能力和社会贡献为主导的分配原则,对年老、失业、残疾和能力较差的特殊群体,提供较为完善的保障服务。

 

但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以后,日本领导者有意避开了欧美国家的高福利制度,通过合理的税收,维持社保体系的基本平衡。当然,随着少子老龄化的袭来,日本的社保制度也面临新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日本凭借这三方面的优势,把握了时机,在二战以后用短短的三四十年时间,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和日本类似的,还有韩国,也是通过相似的操作,在二战后迅速崛起。




 

就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必然,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是一个采取综合经济手段的过程,并不是一边倒拥抱某一学派的理论即可成功跨越。

 

东南亚不少国家和中国,已经在合理规避拉美曾经走过的路。在东南亚一体化的进程中,中等收入陷阱对于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许将成为一个伪命题。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5907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