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中国找不到夏朝遗迹?专家:夏朝可能不在中国

百家杂评 0

夏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但是国际上是不被承认的,世界各国的历史书上面对于中国夏朝的描写,也都是保持着质疑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夏朝并没有发现具体的遗址,虽然在中国的古籍中有过夏朝的介绍,但是没有具体的遗迹,国际上是不做认可的。




中国国内的很多考古学家对于夏朝的存在,也有一些其他的看法,其中最为惊人的观点就是,考古学家们认为夏朝可能是古埃及,这种说法无疑是最大胆的猜测,明明是中国的夏朝,为什么会成为古埃及呢?



这些荒诞的言论,竟然背后还有证据进行支持,因为在埃及的一些壁画当中都有着黄皮肤,黑头发的身影,而中国人正是这样的形象,并且埃及使用的也是象形文字,甚至根据古代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象形文字的是使用上埃及要比中国要早上1000年。这也意味着可能夏朝的象形文字就是古埃及人所使用的。



在中国的历史记载当中,在夏朝有一条自南向北的大河,纵观全球,自南向北的大河只有古埃及的尼罗河,这是历史书上存在的具体证明,夏朝确实是没有在中国发现任何古代遗迹,只是在历史的史书上有过提及,这也极大程度上证明了可能夏朝可能不是中国的朝代,而是古埃及人在中国留下的一些足迹而已。



但是这毕竟是一场学术的讨论,具体的论证还是有待进一步证据的发掘,夏朝究竟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还是古埃及也是有待商榷的

商朝之前,除了夏朝和虞朝,中国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王朝


商朝,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商朝之后历史,通过考古与史料的互相印证,如今已经基本明确,商朝之前历史,由于缺乏考古印证,一直没有得到确认,是一段需要确认的“疑史”,所以如今才有西方学者质疑三皇五帝、质疑夏朝等的存在。

但从史书记载来看,中国历史的主脉络先是三皇五帝,大约这一时期出现传承1600余年的虞朝,之后才是大禹治水建立夏朝,夏桀时期汤武革命建立商朝。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主脉络之余,其实还有一个王朝。



大禹治水之后,受到万民敬仰,从而成为华夏联盟首领。大禹晚年,准备尊重当时传统,将首领位置禅让给皋陶,不过皋陶英年早逝,于是又准备禅让给伯益,结果遭到大禹之子启的反对,最终夏启排挤了伯益,建立了夏朝,开启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中国历史局面。

夏启早年励精图治,一生征战,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用暴力手段结束了“禅让制”。但夏启晚年,抛弃了大禹的节俭传统,毫无顾忌地“淫溢康乐”,管磬并作,“湛浊于酒、渝食于野”,饮酒无度、游田无度,开启了荒于音乐和饮食的模式。

“天下为私”之后,夏启之子们都想成为帝王,于是爆发了一场争夺继承权的骨肉相残,史称“武观之乱”。《竹书纪年》记载:“(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师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先是诸子争位动乱,夏启流放第三子武观于西河,后来武观直接造反,彭伯寿率师平定了武观叛乱。

武观之乱是夺位之争,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导致政局动荡,诸侯离心离德,几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统治。我们都知道,大禹本是传位伯益,夏启继位本就非议众多,继位之后又要废除禅让制,更是激起了不少矛盾,比如著名的甘之战就是讨伐不服的有扈氏。因此,夏初局势本就危险,再来一个武观之乱,就让夏朝统治岌岌可危了。



夏启死后,太康继位,而太康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上文说了,夏启得位不正,又废除禅让制,和爆发武观之乱,因此夏初局势非常严峻,非得夏王几代励精图治,才能真正坐稳江山,但夏王太康荒淫无耻,让一些觊觎权位已久的诸侯有了可趁之机。

一天,东夷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趁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机,突然派兵拦住太康归路,后羿发动政变掌控了朝政,得以号令诸侯,并将太康流放到戈地。太康去世之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后羿实际掌控大权。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但二年之后后羿驱逐了相,将之流放斟灌(山东曹县),自己当了国君,史书上称之为“太康失国”与“后羿代夏”。因此,夏代至此出现中断,有穷国国王后羿成了最高首领。夏启开启家天下之后,才仅仅传了两代,权位就落到了外姓人手中。

历史上的后羿射日,其实应该是大羿射日,后羿是夏初人士,大羿是五帝时代之人,两人都是神射手,后人混淆了两人,将大羿事迹嫁接到了后羿身上,以讹传讹至今。



所谓屠龙者往往也会变成恶龙,后羿成为国君之后,自持善射,天下无人不服,于是也如太康一样终日沉湎于酒色,执政八年,不问政事,不修民事,天下愈加纷乱。

寒浞,曾是后羿的丞相,此人诡计多端又野心勃勃,早想取后羿而代之,于是趁后羿贪图享乐,暗杀了后羿,自己当上了国君。历史上的寒浞名声很臭,因为作恶多端,是被寒国驱逐出去的弃子,被开除了国籍族籍,后来蒙骗后羿,成为国相,总之是一个作恶多端、虚情假意、老奸巨猾之辈,但从寒浞作为来看,却又不是这么一回事。

成为国君之后,寒浞占据的只不过是夏朝的小半壁江山,面临的局势非常严峻,一方面要稳定内部,一方面要应对夏族(夏朝王族)及其盟友的反攻。于是,寒浞开始励精图治,积蓄实力,征讨不服部落,最终在寒浞二十年,寒浞灭掉了夏族,仲康之子相被擒杀。至此,夏朝宣告亡国,寒浞几乎全部掌控了夏朝疆域,使自太康失国之后长期分裂的中原北方地区重新统一,开启了一个新朝。而寒浞灭夏,比汤武革命夏朝第二次灭亡早了400余年。



寒浞以为已将夏朝王族子孙斩尽杀绝,却不料遗漏一位,以至功败垂成。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仲康之子相被擒杀时,妻子后缗怀孕在身,从墙洞逃过一劫,后来回到娘家有仍氏(今山东济宁金乡境内),生子少康。少康长大之后,时刻不忘复仇,在间谍女艾、有虞氏等帮助之下,最终在四十年后,横扫寒浞残余势力,灭有穷氏,擒杀了寒浞,再造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后的夏朝,几乎是少康时隔40年之后一手打拼出来,可以说是再造夏朝。

太康失国让夏朝的统治中断约半个世纪,这一时间不全是乱战局面,而是还有寒浞新王朝的建立。但由于史书认为寒浞乱命,不承认其正统身份,所以认为寒浞统治期仍是夏朝,比如《史记·夏本纪》中根本不提寒浞,仅有“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认为夏朝统治没有中断。然而,寒浞占据了几乎夏朝全部疆域,统治时间有四十余年,因此尽管史书没有记载寒浞王朝,后人也无法知道这叫什么王朝,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被遗漏的新王朝。



总之,寒浞少康战争,只是权力之争,彼此都谈不上谁更仁义、更道德。只是,乱命的寒浞注定不被统治者欢迎,也不为讲究正统的儒家欢迎,所以历史上的寒浞只能任人抹黑,被打上了“坏人”标签,连统治了夏朝疆域长达四十余年的事实都被忽视。

夏朝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神话传说?老教授:肯定存在,但不在中国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自古以来编写历史的是人,人难免都会夹带一些私心,常言道:“成王败寇”,帝辛是商朝最后一任帝王,自他死后,帝辛在史书当中就成了暴君:妲己误国、比干挖心、酒池肉林比比皆是。

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记载当中,文字记载的历史有所缺失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不能因为缺少文字就否定一个文明的存在,巴蜀文明在历史上只有寥寥数笔,却孕育出了神奇的三星堆文明。

《韩非子·显学》中说道:尧舜之道于三千岁、虞夏二千余岁、周殷七百余岁。以韩非子的话来说,虞夏两个王朝存在了两千年,距今大约4500年,加上《夏书》、《虞书》之类的记载,虞朝延续了1600年之后,夏传十四代,延续471年。



虞朝被认为是一个小部落,夏朝是第一个王朝,夏朝和虞朝的历史大多都是春秋时期编写的史料,在商朝出土的甲骨文当中,并没有提及虞、夏,一般来讲商代之前均为神话史,燧人氏钻石取火、女娲补天、伏羲作八卦、神农氏尝百草、大禹治水都带着浓厚的神话。

神话史是全世界的存在的一种特殊文明,在《剑桥历史课》中讲道:古希腊人崇拜神、对各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特别有兴趣,而那些神话传说绝大部分并非空穴来风,是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的。



从这句话来讲,西方是认同神话的,但他们却不承认夏朝的存在,一开始西方认为中国文明只有2000多年,随着殷墟古墓的出土,西方这才认可的商朝,中国历史这才向前推进到了3600年。

对于夏朝的是否存在,我国的历史学家是持有肯定态度的,就算是疑古派质疑神话传说,但不否定夏朝,英国学者艾兰则认为甲骨文当中并未发现夏相关的记载,各大历史记载也都不怎么详细,夏朝的神话传说很有可能都是商朝的神话演变而来。



苏联学家刘克甫则认为:一个民族的“自我认证”需要有文献证明,同时这些文献必须是书写而非口传,是当时记录的而非后来,目前并非发现有关夏朝的任何史料记载,无法证实夏朝存在。

说白了就是西方要看到历史证据,而并不是春秋之后记载了夏朝历史,关于国外的言论,考古学家大多是不认可的,可他们也想证实夏朝的存在,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谁又不想揭露历史真相呢?



1959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登封县王村发现了一座古代遗迹(二里头遗址),根据鉴定这座遗址的历史约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从年代推算,刚好符合夏朝,经过多次考古挖掘,考古专家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都城。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夏朝的都城便是斟鄩,从众多的史料来看,斟鄩位于伊落平原地区,二里头遗址也符合这一点,国内的考古学家也是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可西方依旧不承认这是夏朝历史,因为二里头文明并没有出土任何文字,他们认为夏朝可能只是商朝的一部分,长久以来,有关于夏朝存在与否一直争论不断,这时候贵州大学王长城教授另辟蹊径。

他认为夏朝是存在的,但不在中国,而是在巴基斯坦旁遮普邦,他将夏朝文明当成哈拉帕文明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58340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