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杀害陪读母亲:为何母亲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大风哥 0

又是一起悲剧。

12月13日,江苏阜宁县,某小区发生一起命案。

死者是一位陪读妈妈。

当天上午,她17岁的儿子因不服管教,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肢体冲突中致其母死亡。

当天晚上,公安机关将潜逃的他抓获归案。



此事一出,网友愤慨:



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位母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想不到,要她性命的,正是她疼爱到骨子里的孩子。

或许辛苦陪读的她前一秒还在想着,还有半年,等孩子上了大学,自己就解脱了。

可她却永远倒在了充满希望的终点前。

01

这已经不是最近第一起弑母案了。

就在上个月16日,江苏南京当地警方通报:

近日,南京发生一起高三学生弑母案,事件背后的真相令人痛心,令人无数家长反思!



当事人李某某是南京市某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

据当事人口述:

11月12日晚,李某某晚上10点下课回家后写作业的时候,母亲在一旁不断说教,李某某被搅得心烦意乱,无法继续学习,就生气地回敬了母亲几句,结果母亲更加恼怒,就开始辱骂李某某,用词很过分,李某某情绪失控,跑到厨房拿了菜刀砍向母亲。

杀害母亲后,李某某换了衣服出门,在同学家借宿一夜。11月13日一早,将此事告知了班主任老师,并用老师办公室电话报案自首。警方到达案发现场后,发现其母亲已经死亡。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感叹。

这些孩子都怎么了?

明明处在可以向妈妈肆意撒娇的年纪,应该是妈妈贴心的小天使,怎么转眼间,成了挥舞屠刀的恶魔?

2020年5月,青岛,15岁的女儿借按摩为由,用早早准备好的绳子,将毫无防备的妈妈从后面活活勒死;

2019年3月,盐城,13岁少年邵某与妈妈起冲突后,用菜刀把妈妈砍死。事后他没有报警,在家里平静地坐了40多个小时;

2018年,湖南,一个12岁男孩在家里偷偷抽烟被母亲严厉管教,心生怨恨,从厨房拿菜刀砍了母亲20多刀,母亲当场死亡。

2017年12月,达州,一个13岁男孩因怨恨母亲对其管教过严,持刀将其杀害,后正常去上学。警方在课堂将其抓获。

更令人胆寒的是,这个男孩冷冷地说,“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不知道这些妈妈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到最疼爱的孩子对自己如此残忍,内心有多绝望?

愤怒?悲痛?哀叹?

再怎么悲痛,也无法改变这些母亲被孩子伤害的事实。

从这些悲剧中,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母亲们把心掏给孩子,最后却还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弑母是十恶不赦、背弃人伦的大罪!

无论如何,李某某的行为都必须遭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谴责!而且这也必将成为其剩余人生里抹不去的阴影。

然而当我们了解背后的真相后,又不得不感叹李某某本人同样是这起悲剧的受害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的悲剧只是母子二人过去长时间积累的矛盾的大爆发而已。

经警方调查,李某某现阶段正全力准备高考,母亲谢某辞职全职陪读,可是母子二人在家庭管教方面长期存在矛盾。

据相关知情家长介绍,谢某对孩子的管教方式非常偏激,对成绩的要求非常苛刻。

在出事之前,谢某与李某某就经常发生冲突,甚至曾有一次拿菜刀恐吓儿子,后来儿子从她手里抢夺了菜刀,跑到同学家躲避。

“她说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她和老公都是知识分子,所以深知要出人头地一定要好好学习,因此对儿子的学习要求很严格。”知情家长介绍道。

“其实她儿子当时也在我们南京比较好的初中(就读),成绩排名也非常靠前,他(李某某)自主学习能力也很强,其实作为家长,我们认为这样的孩子已经不需要再给他压力了。”

“我以前就觉得,她的教育模式早晚会出事的,只是没想到发生这么大的事。”



有记者查询到,今年下半年,李某某曾在考试中排名进步了300多名,被选为优秀学生代表向全年级同学分享学习经验。

怎想到,全身心投入在儿子身上的母亲竟被儿子亲手杀害,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02纵观这些母亲,她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恰恰相反,她们比任何人都爱她们的孩子。

如果不爱孩子,她们就不会那么操心:操心学习、操心作业、操心生活习惯。

那么,孩子是不知道她们有多爱自己吗?

这些案件中,很多母亲在平时都较为严厉,有些在管教孩子时经常带有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青岛弑母案的妈妈是一位律师,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女儿就读于私立中学,竞争激烈;

母亲自身优秀,想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长期对孩子进行打压教育,稍有不顺则对孩子言语暴力;



达州13岁少年弑母案中,男孩从小由祖父母照顾,娇生惯养。

母亲回家后发现孩子养成了偷盗的恶习,多处欠钱,开始严厉管教孩子。

孩子吸烟被母亲撞见,震怒之下的母亲用皮带抽打了儿子。

这些母亲的“严厉”,其实不难理解。

当外部存在过高的竞争压力、家庭内部往往“丧偶式育儿”时,作为育儿主力,母亲不得不将所有担子挑在身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加迫切。

既希望孩子早日独立,减轻自己的育儿负担;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在社会上能有立足之地。

只是殷切的希望最终成为焦虑。

焦虑裹挟了母亲们,也裹挟了孩子们。

03

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

高压教育?快乐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可以找到成功的案例作为榜样。

可是,无论信奉高压还是快乐,都不能伤害到一条底线——不能让孩子打心眼里恨你,不能让亲子关系破裂。

2011年美籍华裔母亲“虎妈”蔡美儿的教育方式火爆全美,她的严厉、残酷的教育方式将两个女儿先后送入哈佛,一时引发了关于中式、美式教育方式的差异及优劣的热议。



她还因此登上当年《时代》周刊“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



一时间,“虎妈”式教育受无数家长崇拜,纷纷效仿。

人们还经常举到另一个例子:

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从四五岁起就被父亲逼着学习音乐,管教方式极为严厉苛刻,用强制性手段将其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可以说,贝多芬之所以成为贝多芬,跟其父亲从小极端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然而,我们要明白,多少孩子从小被迫接受贝多芬式的苛刻教育,但贝多芬却始终只有一个,更多的人是既丧失了童年也丧失了音乐。

原因何在?我们除了看到贝多芬在父亲培养下成为一代音乐巨匠,还要看到,他的音乐天赋远远超过普通人,甚至可以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

5岁谱曲,8岁登台表演,13岁入选宫廷乐队……用他的传记作家的话来说,他从小所受的教育方式,放在其他人身上是极可能将人逼疯的。

同样,不要只看到“虎妈”的两个女儿如何优秀,还要看到,“虎妈”蔡美儿是加州大学教授,丈夫是耶鲁大学教授,他们的女儿在基因和教育环境上都有先天优势,如果忽略这些因素,盲目去学她的虎妈式教育,未必能行之有效。

说到底,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

没有百试不爽的管教方式,别人用得很成功的管教方式可能会把你的孩子逼疯。要了解你的孩子,研究他真正适合什么。

04母子冲突的背后是缺位的父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璜曾谈过中国家庭现状:

焦虑的母亲+缺失的父亲=病态失控的孩子。

在这些弑母案中,我们也不难看出:

“父亲”这一角色,似乎隐身了。

盐城13岁少年弑母案发生后,小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孩子父亲常年在外地,较少回家。

沅江12岁少年弑母案里,吴某的父亲在他半岁时就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带着两个儿子。

哪怕有时候吴父务工回来,也不在家里待着。

有记者看到吴某上五年级时写的作文《爸爸,我想对您说》,上面写着:

“爸爸,妈妈上夜班,您就别出去打麻将了,就这一次。可爸爸执意要去,打完麻将回来没多久,又出门了。”

在最后一段,吴某写道,他想对爸爸说“我失去的爱太多。”



达州13岁少年弑母案中,男孩从小由祖父母照顾,后由母亲管教,父亲依旧不见人影。



这些父亲,都有一个共性:

常年在外,甚少回家,即便在家也不承担育儿责任。

教育界曾经做过一项调查:

如果你有心事和烦恼,你会跟谁诉说?

美日韩三国的孩子,都把父亲和母亲排在前五位,而中国的孩子,前五名上只有母亲,父亲榜上无名,甚至还排在网友之后。



霍华德大学的斯蒂芬·巴斯克维尔教授说:

“基本上每个重大社会问题,都与父亲缺失有关。

暴力犯罪、吸毒、酗酒、少女怀孕、自杀等,都与父亲缺失有最直接的关联。”

当人们都在怒批孩子冷血、没人性、魔鬼、毒瘤、赶紧去死时,可曾想过,真正的刽子手,是那位自动缺席的父亲。

05超过限度的关爱,只会适得其反

现在的父母不知不觉中错误地接受了很多所谓现代化的观念,比如听到不要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就逼着孩子去学习一些根本不必急于掌握或者未必适合孩子兴趣的东西,或者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也赶紧强迫孩子去学,这真的不必要。

不输在起跑线上,真正的意思是一开始就要正确,以正确的方法,学习必要的东西。



一窝蜂地让孩子学习小提琴、钢琴以及外语等并不需要这么早开始的东西,遇到宾客来访,让孩子当众表演一番,分明是为了显耀自己,表明自己对子女花了很多心血和资本。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并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压力之下。他怎么能受得了这么大的压力呢,甚至最后还会有一种追求失败、拒绝成功的心理。

既然成功要负很大的责任,他又付不起,那干脆失败好了,失败了大家就不会让他怎么样了。

现在很多小孩子都是这样的,说到底,就是被父母逼出来的。所以父母对小孩的关爱不能超过限度,若是在小孩身上集中太多的希望、太多的梦想,最后不仅会泡汤,还会毁了孩子真正的兴趣。



做父母的,应该是尽量发挥小孩的长处,同时尽量减少他的短处,只能这样而已。你想要彻底改变小孩,让他按你的要求或者目标来做,基本上不会有好的结果。

记住,今天你怎么样对待他,将来他就会怎么样对待你。就像你今天先天地认定他有一百个坏处,他就有一百个坏处表示给你看,证明你讲的是对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父母首先要把这些观念端正过来,好好对待你的小孩,把他教导成为正正当当的人,这才是正确的目标。

我们讲正当,不是出色,不是要求你的小孩样样赢别人,样样很出色。你的小孩不一定是天才,但是他可以变成一个很扎实的、品德修养好的、对社会很有贡献的人,这样就好了。

期望要合理,千万不可勉强

很遗憾,现在很多父母常常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寄望给子女。“爸爸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上北大,你一定要考上北大”“妈妈这辈子不能成为画家很可惜,你要给我好好学画”,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父母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没有达成,那是父母自己的事情,不是孩子的事情。

子女是父母所生不假,但子女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是父母圆梦的材料。

子女想要追求的是他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来完成父母的目标。父母的梦想无法实现,就寄托在子女身上,便是把子女当成了圆梦的材料。

我们关心子女,自然会有期望,但是期望要合理,合理的子女会接受,不合理的子女会反抗,甚至会背道而行。

除非子女自己有兴趣,除非子女有这方面的天赋,否则越勉强他越苦恼。父母过分地勉强子女,这种无形的重压会把他们逼得距离父母越来越远。

想想看,为什么子女小时候很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可是越大越躲着父母?因为父母容不得子女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但是,这种趋势是谁都无法改变的,子女慢慢会有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梦想,他的梦不一定是父母的梦。

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子女,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向,这样子女以后也才会懂得尊重父母。

关注视频号,观看更多精彩视频

风哥脱口秀

孙悟空和牛魔#西游外传#二次元 注:西游外传系列前三集可关注@大风哥

视频号

06放开他的手脚

“谁在操控着我们的人生?”

国外获奖动画短片《继承者》讽刺了控制型家长的恐怖。

主角小男孩Alan被困在一间密闭的昏暗的屋子里。

屋里飘下一幅画,画里的男孩Alan穿着宇航员的衣服,和爸爸妈妈站在一起,笑容灿烂——他的梦想是做宇航员。

突然间,画面出现一个妇女,是男孩的母亲,她捡起画作,把墙上的画都变成奖状。



接着,妈妈继续把柜子里的火箭、桌上的飞行模拟游戏机都收走换成奖杯。

男孩只能无奈地看着妈妈将自己喜爱的东西拿走。

他写作业时,目光忍不住向左停留在那个写着“Dream Alan”(“梦想”)的盒子里,那里面装载着他的梦想。

可是,正当他打开盒子准备看一看时,又一双大手粗暴地将盒子带走。



男孩的脸色完全变了,变得无奈、恐惧、绝望,再无一点快乐的色彩。

这时,他的面前出现一条向上的路,是由奖状和书籍铺成。

男孩有点不知所措,可是他的手脚突然被一条条长线拴住,这些长线拉着他机械地一步一步向上走。



镜头一转,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出现了,操纵男孩向上走的正是他的父母,看着顺从的往上爬的儿子,他们嘴角露出欣慰的笑脸。



在父母提线拉扯下的男孩,会成功吗?也许会,他会不断获得奖章,可是,他似乎失去了更多。

不想让孩子变成木偶,就得放开他的手脚。

孩子生来幼小,智识从无到有,肯定需要一点点教导,有时候甚至需要灌输,不过,我建议,随着孩子的年纪渐渐长大,我们需要放弃“控制”,变为“引导”。

学会适当地松一松手!当你全力控制孩子时,其实把自己的人生也陷进去了,放开孩子的手脚,也等于给自己留更多的空间。

放手并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他的内在动力,一个人迟早都会摆脱父母的控制,惟有内在动力才能使他走得更远。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5667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