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外教被困海外 三位外教自白:我为什么要来中国?

澎湃新闻 0

开学一个月后,来自澳大利亚的外教Carmel和美国的Jack终于得以回到中国,和分开半年多的学生们开启线下授课,来自英国的外教Tara也终于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幼儿园小朋友们。

“我快想死我的孩子们了。”在双语学校教艺术课程的Carmel表达着她对学生的思念。




2020年,被誉为史上最难的开学季,特别是双语学校和外籍学校。根据顶思报道显示,大约有10万外教由于疫情被困在国外,不得不隔着时差在线授课。

外教难,学校也难。度过了艰难的网课时期,到了复课、允许外教回来的时候,很多学校发现,有的外教不来了,而现有市场上的外教质量参差不齐。做了这么多年国际教育媒体,我不由得感到好奇,“现在在中国学校教学的外教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与此同时,在过去20余年中,中国的国际化学校越来越多,对于外国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外教相关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有些家长甚至发出了这样尖锐的疑问:

“是不是在国外找不到好工作的外教才会来中国?”

“是不是外教在中国只会待个几年就离开了,对中国没有归属感?”

“是不是来中国的都是资历比较浅的外教?”

为了找到答案,我找到了帝都一所老牌的K15 IB学校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以下简称海嘉),采访了三位有代表性的外教,看看他们究竟为什么来中国?在中国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

他们之中,一位已经是澳大利亚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来到中国;一位毕业于英国名校,在中国已经待了14年,把中国当成了第二个家;还有一位在海外的五六个国家已经教了20多年书,有着丰富的国际教育经验。

而之所以我会选择海嘉作为代表,是因为它在帝都双语教育圈一直以师资强大且多元化、师生关系有爱而闻名,这也是其创办14年以来,赢得无数家长好口碑以及出色升学成绩的原因。

即使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情况之下,海嘉的新教师也始终保持着0.32%的简历录取率、6.67%的面试录取率的高水平外教聘用标准。



这样的好口碑,反过来吸引到更多好外教的加入,让更多学生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形成良性的循环。说到底,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啊。



那么,究竟这三位外教有怎样的“神奇”故事?我们细细讲来。



来海嘉之前,Carmel是澳大利亚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在当地的学校教了18年书。她的到来,似乎回应了上述我们提到的家长的第一个疑虑,即来中国的外教并不是所谓“找不到工作”的人,相反,他们不少经历丰富,并且愿意接受挑战。



△Carmel 网站和作品

而Carmel来到中国,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澳大利亚到海外任教。

“我来中国是想接触更多新的文化,没有什么比中国文化更吸引人。我也对教育充满热爱,希望把我对艺术的认识传递给每个学生。”



△Carmel 的艺术课堂-面具陶瓷课

这份热爱不是说说的,才聊了几句,我就被Carmel的热情、她讲到艺术时手舞足蹈的状态感染。我已经完全可以想象,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如何被“点燃”。

最好的体现就是在疫情期间,被困在澳大利亚的她,不满足于仅仅在家给学生们上网课,更是把整个艺术课搬到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和澳大利亚国立肖像艺术馆,找到当地的艺术家、美术馆讲解员等,给海嘉的学生们上起了现场直播的艺术课。



△Carmel邀请当地艺术家,给学生上直播课

这才是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花了很多心思,时刻想着怎么能让学生获得最好教育的老师,我不由得感叹。

在这些美术馆、博物馆里,海嘉的学生们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欧洲艺术家的经典名作、澳洲土著文化艺术品、生活在澳洲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还有雕塑、绘画、摄影、纺织品等等。



△Carmel邀请的当地艺术家在肖像艺术馆直播

“虽然现在互联网发达,上网能查到很多艺术作品,但没有什么比像亲临现场一样,欣赏到各地馆藏的名作,学生和艺术家们直接交流,更能启发他们的灵感的了。这种创新的上课方式无论对学生,对美术馆、艺术家们都是非常特别、个性化的体验。”Carmel说。



△这是Carmel在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中最爱的作品Raja Quilt,启发了她在艺术上的灵感

她很高兴地看到,学生们受到这一系列直播艺术课的启发,把收获的灵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IGCSE艺术考试、IB视觉艺术的项目中。

“在这段时间,我们的学生成长得很快,他们吸收了各种艺术精华,结合自己的作品,做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尝试。”



△海嘉学生的作品

因为Carmel的创意和努力,让原本“封闭”的课堂变得开放,学生们打破地域界限进行学习。

“即使我现在回了北京,仍和这些艺术机构保持着联系,有机会可以再开类似的直播课,让学生直接接触到世界最经典、最前沿的作品。并且在北京,我也经常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学习,让学生尽可能地开阔眼界、了解各种艺术创作,敞开心扉,去发现城市和艺术的美。”



△这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负鼠皮斗篷,在美术馆讲解员讲解了它的文化背景后,学生们大开眼界

这才是真正的“让世界成为我的书本”,谁说不是未来课堂的发展趋势呢。

在海嘉,Carmel说,她觉得非常愉快,所以政策一允许,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归。

“我们的师生以及老师之间的关系真的非常好。我很喜欢。”而这份良好关系的背后,Carmel既是受益者,也是创造者——她除了是艺术老师外,还负责协调海嘉的Wellbeing(正念教育)项目。

每星期,她都会给学生上一节“正念教育”课,话题围绕孩子们最关心的友谊、韧性、感恩、欺凌等等。比如成绩不符合期待怎么办?心情不好如何处理?和好朋友、家人有矛盾怎么办?等等。



“我们有一整套‘正念教育’的理念,会教学生如何积极正面地看待问题。经过练习,学生会知道遇到问题不是坏事,而要思考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学习哪些技能来处理问题?我是不是要和老师聊聊?班上有没有同学可以帮助我?即使解决不了负面情绪,也没什么大不了,他们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一旦学会了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并且掌握了“工具箱”,Carmel说,将来无论这些孩子上大学还是长大成人,都受益匪浅,他们终将“绽放”自我,而这也正是海嘉“正念教育”的终极目标。

而这些看似和学术无关的内容,却是支持学生们走得更远、更好的底层操作系统。



Tara没想到,自己在中国一待就是14年。

这也回应了家长们担心的关于外教归属感的问题,其实像Tara一样把中国当成“第二个家”的外教大有人在。



△左边是Tara老师

“来中国之前,我们想到中国就是茶、红灯笼和龙,很多外国人以为自己了解中国,但都带有刻板印象。吸引我到中国来的,其实是我对中国文化的一无所知,我很想探索和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如今的Tara,不仅仅是海嘉幼儿园园长,更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在中国这么多年,她对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和家乡人或是刚搬来中国的外国人交流时,她会试着告诉他们一些关于中国的真实信息,以及帮助他们理解中国人看待问题的角度。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学生们必须学习双语,这样他们能说中英文,才可以向国外的人们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Tara给孩子们读绘本

14年前,Tara在中国并没有看到很多双语学校,一般都是外籍人员子女接受国际教育,课程体系和学校文化是完全西方的。而现在,随着海嘉这样的双语学校越来越多,Tara感到非常欣慰。

“中国的孩子们可以留在中国,学习自己国家的课程,为自己的身份感到骄傲,拥有这样的社会和情感认同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他们还能接受国际化教育,两者兼得。”

她甚至坚信,再过几十年,其他国家的学生会来中国接受教育,“因为这里真的有非常棒的国际化学校。”



△幼儿园毕业典礼Tara拥抱老师表示感谢

她自己的两个孩子也从小接受双语教育,中英文都非常流利。“老二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学’中文啦。”Tara笑着说。

来海嘉之前,Tara曾在一所三语的幼儿园工作,现在来到以教双语闻名的海嘉,她对学龄前多语种学习颇有心得。

她认为,7岁前,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所以海嘉从幼儿园开始,就是中英文各一半的双语双文化教学。而在她看来,学龄前学习语言最重要的竟然是“做游戏”和“不怕犯错的安全感”。



△海嘉幼儿园的孩子们

在Tara看来,学习英语,不应该强迫孩子们说英文,而是创造了有趣的环境,用游戏、歌曲、舞蹈、阅读等活动,耐心陪伴他们在浸润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使用英语交流。

“我们希望孩子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在丰富的活动中,帮助他们打好扎实的早期阅读的基础,这比什么都重要,并会持续影响一生。”

而在这个过程中,营造一个不怕犯错、感到安全的双语环境非常重要,“我自己在学中文,也会为了说错话而感到羞愧。孩子更是如此。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安全感和爱,才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更多进步。”



△Tara说,和家长沟通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家长们通过参加工作坊,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从而能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图为有家长对孩子玩“史莱姆”(一种孩子最爱的黏糊糊的东西)有所顾虑,于是Tara邀请家长们来学校自己做起了“史莱姆”。



来海嘉成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交流技术)老师之前,Jack和他的太太Laura在国际教育领域已经深耕20多年,教过包括美国、巴西、南非、迪拜、德国等国家的无数学生,是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外教”。

这也回答了家长的第三个疑问。而这些外教在全球的经历、多元化的价值观,对想要出国看世界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疫情期间,Jack因为给海嘉的学生上网课,还上过福克斯电视台和中国国际电视台的新闻。



△Jack老师的网课被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CGTN)报道

当时,远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Jack和Laura,“一开始只能在地下室上课,因为Wi-Fi不给力,不得不转战当地的图书馆,每天晚上从6、7点到图书馆报到,一直坐到10点图书馆关门,回到家后接着上课到凌晨2点。”

▽点击视频,查看当时的报道▽

△Jack老师的网课被美国福克斯电台报道

再后来,美国疫情也开始蔓延,图书馆关门,他们只能在家,一人使用洗手间、一人使用卧室给学生上课。

有一段时间,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们甚至飞到时差没那么多的夏威夷,继续在图书馆教课。

“这种情况一直从2月持续到6月,颇为辛苦,但非常值得。”Jack说。



△Jack的线上课

线上课让他看到了很多新可能。

Jack还记得2006年,他在德国教书时,当年使用AUTOCAD这样的设计软件唯一的方法就是在电脑单机上运行一个巨大的程序。而如今,他可以在美国授课,学生们在中国通过网络进行电脑绘图和设计,再由Jack在线提出修改意见,一切都在云端。



△学生的AutoCad Work

“这在过去是难以置信的。但在未来,这些孩子们面临的工作环境可能就是如此——不同的团队成员在世界上的不同地方一起工作。而海嘉所做的,正是帮助孩子们学会适应未来的变化,成为终身学习者。”

因此,尽管今年已经56岁,Jack一直在不断的学习。

“我刚接触电脑时,还是用软盘的时代,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科技突飞猛进。在海嘉,从6年级开始,学生就能学习用AUTOCAD进行3D建模,并用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真的把作品做出来;还有编程语言,海嘉的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诸如HTML、Java、Javascript、CSS、Python等语言。我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



△学生们的DesignTestWork

为了让学生们接触最新的科技,Jack老师甚至还在线上邀请了一位数字货币金融分析师向12年级的IB学生分享,如何学习区块链和数字货币,以及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去了解数字货币的未来趋势。

而他作为“终身学习者”的姿态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教的孩子们。

比如,海嘉6年级的学生曾开发过自己的网页,他们不仅要对网页的内容做研究,还得学习如何用html等工具做成网页;有一位IB的学生曾做过一个聊天(Chatbot)的app,他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使用Java或Python语言真正做出app;还有学生做出小游戏……



△学生们的设计作业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激活他们的能量。现在社会发展飞速,他们必须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或者说有自驱力的学习者,这才是我希望他们学到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我相信在未来将给世界带来非同一般的影响。他们既懂得中国文化,也懂得美国/西方文化,将会成为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桥梁。”



「 写在后面的话 」

据笔者了解,海嘉的外籍老师群体来自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俄罗斯等近30个国家。



其中有牛津大学的硕士教授人文社会学科,该教师还曾在议会大厦担任政治顾问一职。有参加过奥运会的俄罗斯职业运动员、担任过欧洲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前主教练的体育老师,有在美国荣获优秀剧本创作奖、作品被搬上Dixon、Frances-Ann Connon剧院的戏剧艺术家担任戏剧老师……



△2020-2021学年新教师合影

正是这些老师构成了海嘉国际教师群体的多元化。他们所带来的热情、经历、学识,将潜移默化地成就最好的学生们,学生在接触那么多国家的人之后,对多元文化变得更加包容,成为真正的“全球公民”。

采访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所有的外教都提到海嘉对于老师群体的关心。

Carmel说,学校不仅有针对学生的“正念课程”,还有针对老师们的诸如拉丁舞、厨艺课、瑜伽、摄影课、正念课等课程,让老师也能停下来,充充电,“Sharpen the Saw”(升级自己的认知),照顾好自己。



海嘉联合校长Sharyn校长在介绍海嘉缘何能吸引到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外教时候提到,在海嘉,校园就像是一个小型的联合国,各国文化、语言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多元化的校园文化让外籍教师爱上这片土地,比如在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学校正在筹备一场中外方师生一起的羽毛球比赛。

老师是最直接接触学生的人,所以老师本身有爱,才能将爱传递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有爱的学校氛围。

在Sharyn校长看来“快乐的老师+快乐的学生=快乐的成绩”这也是海嘉持续多年一直保持学术高水平的不二法门,是海嘉吸引优秀教师的独特“魅力”。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5519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