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媒:疫情越来越猛,为什么美国人还是不在乎?(组图)

纽约时间 0

美国人到底在想些啥?

随着美国平均每天新增近20万例新冠肺炎病例,专家们表示,“行为和寒冷天气”是目前席卷美国的疫情激增的背后原因。

根据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一项计算,过去一周的疫情非常糟糕,新冠已经超过了冠心病,成为美国的头号死亡原因。


 


但美国的预防机制还没有按照所需的规模进行升级。虽然这个国家有很多人戴着口罩,遵守身体距离指南,但仍有很多人不这么做。戴口罩在15个州仍然并不是强制性的。只有7个州发出了居家令或宵禁令,越来越多企业和行业协会正在状告下达这些命令的政府,声称这侵犯了个人自由。

采取协调一致的对策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距离。根据华盛顿大学最新的模型,如果95%的人戴上口罩,预计到明年4月1日,因新冠而死亡的人数可以减少6.6万人。当选总统乔·拜登也打算这么做,上周四他告诉CNN,作为他就任总统后的第一项行动之一,他将要求美国人承诺戴100天口罩。

问题是,从现在到拜登上任间的这段时间怎么办?更何况,如果没有美国人和各地行政部门的理解配合,百日戴口罩的要求很难落到实处。

许多人在问,美国人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大部分人不愿意做出牺牲来拯救生命?

激 增




在得克萨斯州凯勒市经营一家旅游公司的特拉纳达·格雷夫斯(Trananda Graves)在感恩节和家人一起去了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格雷夫斯自认为他们非常谨慎:在看到航班非常拥挤后,她决定改成开车旅行。而且这次节日聚会,一家人也只见了亲戚,规模并不是太大,“只有不到20个人”。格雷夫斯也已经开始展望圣诞元旦假期季,她预计假期期间的旅行计划业务会有所增长,已经有几个旅游团想去拉斯维加斯跨年,而她本人则打算去她妈妈家过圣诞节——对他们来说,一切似乎都和正常时差不多。

随着全国新冠病例激增,公共卫生官员警告人们取消感恩节旅行计划,以遏制病毒的传播。问题是,大多数人不听劝。

NBC报道称,上周三,也就是感恩节前一天,是自疫情爆发以来机场出行最繁忙的一天。而据交通咨询公司Street Light Data的数据分析,感恩节期间机动车出行只比2019年同期减少了5%。

许多外出度假的人跟格雷夫斯一家一样,认为他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官员辛迪·弗里德曼(Cindy Friedman)在本周的一次吹风会上说,“如果这些旅行者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无症状感染的,那么就会有数十万人感染,从一个社区转移到另一个社区。”

卫生专家早就警告说,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聚集在室内,假日季节将导致新冠病毒病例激增。假期一星期后,新冠死亡和住院人数再创新高。仅在12月3日,就报告了21.5万例新阳性病例,死亡人数超过2800人,与两周前相比呈8%的上升趋势。

随着最近病例激增,创纪录的住院率也随之而来。周日,10.1万名患者因感染病毒而住院,这是美国住院人数连续第五天超过10万人。而布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阿希什·吉哈(AshishK. Jha)计算认为,现在的情况是,医院的床位正在告罄,医生和护士被迫选择哪些病人能得到治疗,哪些不能。一些在今年早些时候符合住院标准的病人并没有床位住院,估计有三分之一至一半被送回家。有些人在家里会病得更重。有些人可能会死在家里。

矛 盾

 

为什么自今年入秋以来新冠病例不断上升,但人们反而表现得更加无所谓?有许多因素:行政当局发出的信息前后不一致,未能争取公众自愿合作,共同遵守安全措施,对新冠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估计不足,以及公众对所实施的限制感到厌倦。

各种调查显示许多美国人已经不再配合采取社交距离措施。可以肯定的是,很多美国人仍在听从官员的建议,限制他们在公共场所的时间,避免小型聚会,远离大规模人群。但盖洛普在9月进行的一项民调发现,报告做到这些事情的人数都呈下降趋势,并处于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最近一项针对2000多名美国居民的全国性调查中,许多参与者表示,他们在进行社交活动时不打算遵守公共卫生建议。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说,他们计划参加10人或更多的聚会;三分之一的人说,他们不会要求朋友或家人戴上口罩;四分之一的人说,他们不会遵守社交距离;18%的人说,他们不会要求那些有新冠症状的人远离。

12月1日,美国还公布了一项目前规模最大的全国性调查结果。研究人员自4月份以来每个月都会询问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结果在4月到10月之间,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的人数比例直线下降。例如,人们现在去餐馆、上班,去健身房,去教堂的时间已经比4月份时增加了三倍。

在对待疫情的态度中,不同类型的人出现了明显差距。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保持社交距离。亚裔和非裔美国人比白人更有可能这样做。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也更为谨慎。此外还有党派分歧。今年春天,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之间的分歧非常小,但这个差距在夏天变成了一个鸿沟。

CNN的首席医疗记者桑杰·古普塔(Sanjay Gupta)博士认为,这可能与美国的社会心理有关,“我们的国家不喜欢采取无数公共卫生专家提出的渐进的小步骤。我们是急功近利的社会——总是希望有神奇的疗法和药剂,而不是依靠简单有效的工具。美国人不想戴口罩,也不想牺牲与家人朋友的假期;他们只是想要一种疫苗快点让我们恢复正常生活。”

而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急诊医学教授埃斯特·朱(Ester Choo)认为,大多数无视公共卫生建议的人可能要么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风险,要么不相信建议的行为可以保护自己。社会规范对决策也有很大影响。由于美国在疫情早期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戴口罩和保持距离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受欢迎。

那么,如何能说服更多的人意识到危险?心理学家认为,可能只有刀割在自己(或亲友)身上才知道痛。

等 待 临 界 点

 


对克雷格·布舍尔(Craig Buescher)来说,新冠病毒一开始并不是什么大事。尽管如此,他觉得自己算是蛮小心的。

他在公共场合大多时候都戴着口罩。他限制了自己的朋友圈,但还是见了七八个人。他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了规则,但承认偶尔会放松。

布舍尔今年69岁,健康状况良好。他想,就算他感染上新冠,应该也不会那么严重。

他仍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感染上的,但情况非常糟糕。在医院的九天里,他每次呼吸都感觉像是刀割着自己的肺,医生认真地开始考虑让他上呼吸机的可能性,这使他相信,他不仅需要更加小心地避免传染,而且应该说服其他人也这样做。

尽管人们试图改变社会规范,但专家表示,改变人们行为的最有效因素可能仍然是个人对危险的预期。心理学家希望有一个临界点,在达到这个临界点后,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将更加谨慎并影响身边的人,这或许能影响疫情的轨迹。

感染新冠的经历让布舍尔变成了另一个人——尽管他现在不太可能会传染,但他想树立一个好榜样。他在家里的每台车里都保留了两到三个口罩,他也精简了自己的社交圈,只跟另外一对夫妇有来往。他和妻子与四个成年的孩子在Zoom过感恩节,他们也在重新考虑圣诞节的计划,无论如何,他们不会再聚会。

布舍尔还成为了预防新冠的传道者。他一直在Facebook上与他人分享自己得新冠肺炎的经历。最近,他在州长皮特·里基茨(Pete Ricketts)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敦促内布拉斯加同胞要小心谨慎。

布舍尔说,当他重病的消息在他们镇上传开时,其他人改变了他们自己的行为。查克·鲍姆(Chuck Baum)是他的朋友之一,他说,一开始时尽管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疫情,但他们觉得也许只是“狼来了”。直到开始了解到有人即将死去,才会变成现实。

鲍姆一位60多岁的朋友在今年3月染病去世。他大学室友的父亲10月死于新冠。他还有一位客户在确诊两天后就去世了。

鲍姆说,自从看到朋友死于新冠后,他最大的改变就是不再去92岁的母亲家里了。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去看了她两次,但只敢打开厨房门和纱门,在外面和她说话。

这种变化对心理学家唐纳德·埃德蒙森(DonaldEdmondson)来说并不奇怪,埃德蒙森说,随着一个社区中越来越多的人因新冠患上重症并去世,该地区的规范可能最终会发生变化。

他说:“必须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上,一个反馈循环开始改变人们的行为。”

专家说,与人们谈论病毒的危险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但前提是信息来自他们信任的人。有些人深陷虚假信息的泥潭,专家们认为很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根据盖洛普/KnightFoundation在9月进行的民意调查,近五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认为新冠的致命性不如季节性流感,41%的人认为官方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数被夸大了。

卫生官员表示,他们将继续利用媒体宣传来影响公众对口罩和疫苗的看法。密西西比州卫生部门的传播主管莉兹·夏洛特(LizSharlot)帮助领导了该部门的“这是真的”运动,在这组视频节目中,卫生部分采访了一批新冠幸存者、医护人员和死者家属。她现在正打算再做一组公共服务公告,其中包括拍摄第一批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

在底特律,一项耗资500万、名为“新冠是真的”(Rona 4 Real)的运动被认为改变了密歇根年轻人的习惯。今年夏天,当病例减少时,密歇根年轻人开始放松警惕,导致当地出现了疫情小幅抬升。如今,当地领导人越来越担心冬季病例激增的前景,他们开始拍摄新广告,鼓励密歇根人遵守最佳安全做法,希望这能为“压低曲线”带来转机。

如果不为集体做出丝毫的牺牲,再多的科学也无法挽救这场日益迫切的危机。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5495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