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毒!冷血!比骂警察失职更可怕的,是骂女孩该死!(图)

麦杰逊 0

17岁女孩在多名警察身旁投河溺亡的新闻,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这个新闻刚出现的时候,网上分有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就是警察不具备救助技能,出警前没做好救助设施的准备工作,而且救助时行动缓慢,这是失职行为;

第二个观点,就是警察的命也是命,不能在警察不会游泳的情况下,就让警察贸然下水救助,这样只会造成无谓牺牲,所以警察现场的举动,可以理解。

但是现在,又出现了一种观点,这个观点就是:这个女孩一心求死,为什么要大家去救她?她自己想死就让她死好了,浪费别人的时间去救她,最后还惹得一身骚,这个女孩本来就该死!





前两种观点,我就不说了,因为这两种观点至少有一丝人性所在,而最后一种观点,对于这种观点我的看法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既冷血,又恶毒。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因为但凡有点能耐的人,都不至于拿一个17岁的自杀女孩开刀——羞辱一个17岁的已经自杀死亡的女生,这是极其懦弱、冷血、恶毒的人才会干出的事情。

1、有些人怕活着,跟你怕死的感觉是一样的。

1935年3月8日深夜,一代影星阮玲玉,在家中以服下过量安眠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阮玲玉是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在她事业最鼎盛之际,她却陷入了感情绯闻中,饱受黄色小报的围剿。此时,各种封建恶势力也趁机利用有关她的婚姻讼案大作文章,对她造谣中伤,把一桶桶脏水泼到她的身上。

最终她不堪屈辱,在家中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后,服药自尽,离开了人世。

阮玲玉

当时很多人都说,她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谣言呢?这不是太矫情了么?

很多时候,一个人是无法打心里真正的理解另一个人的。因为刀子扎在谁身上,谁才会感受到那种疼痛。没被扎过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疼痛的。

有些人并不是不怕死,而是更怕那种活着的感觉。

就像阮玲玉或者17岁自杀女孩一样。阮玲玉或者自杀女孩这类人,其实他们的内心并不是不怕死,他们更怕的,是那种被命运戏弄之后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鲁迅曾经说,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想想的确如此。

你无法体会到自杀者的那种屈辱、愤恨、不甘,自然也无法理解他们自杀时的心情。白天不懂夜的黑。

我们怕死,他们怕活,其实这真的是一样的逻辑。

2、死亡对一些人而言,是一种最低成本的抵抗方式。

2016年8月26日下午,甘肃康乐县景古镇阿姑村山老爷弯社的杨改兰,在杀死自己的4个孩子后,自己也选择服毒自尽,当场身亡。

相信这种杀人和自杀动机,一定能刷新你对死亡的认知。

是的,因为你没穷过,你不懂。

在杨改兰选择杀死孩子的时候,她祖母央求她留下一个大女儿,但她说:“一雪(大女儿)给你不能留,你拉到18岁人也去了过呢。你谝不过(你不理解),我跟你不说。”

很多人都说杨改兰杀害4个孩子,是残忍的,但是面对这种残忍你又能说什么呢?一个极度贫困的妇女,没有生活保障,只能自己种十几亩地,还要独力照顾4个子女,这种贫困的感觉,谁能理解?这种无望的生活,谁又能坚持下去?



杨改兰的家

所以说,有时候,贫穷往往会限制人对生活反抗的想象力。

有些人说,活着真的是太美好了,因为活着能旅行、能读书、能K歌、能看电影、能登山、能滑雪...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选择去死呢?

我们不否认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但是要知道,很多美好的前提,都是需要靠钱来支撑的。没有钱,你感受到的就不是美好,而是痛苦。

生命曾经是一些人的希望,但如今,生命可能会变成他们的失望。

贫穷导致认知偏差,很多时候让人就会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无路可走了,因此只能自杀。

为什么只能自杀?因为死亡对他们而言才是最低成本的抵抗方式。

你要知道,其他抵抗方式的成本对他而言真的都太大了。出身贫困的人,根本无法承受那些抵抗成本。

3、你以为他们自杀太随意,其实他们已经挣扎得筋疲力尽。

1890年7月27日,画家梵高借口去打鸟,从朋友那里借到一支左轮手枪。他走向奥维尔小镇外的一片麦田,面对着灿烂的阳光,用那只拿惯了画笔的手,对着自己扣动了扳机…

梵高的这声低沉的枪响,飘散在空旷的田野里,连四周的鸟儿、虫儿都没有被惊动。然而,这声枪响的余音却飘荡了整整一个世纪,直到今天,还在震撼着人类的心灵。

梵高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苦难永不会终结。



梵高作品《午间休息》

梵高为什么用这种及其随意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呢?

因为人们往往只关注到梵高随意扣动扳机的时刻,却往往没注意到他扣动扳机前已经挣扎得筋疲力尽的样子。

梵高在自杀之前,他也是个凡人,也需要生存,然而在他活着的时候,却没人认可他的作品。因此在他创作时,他必须得经历凡人难以想像的灵魂的搏斗与挣扎所带来的孤独、苦闷与绝望,同时也还得继续倔强地生存在这个拒绝他、否定他的世界里。

在他简陋而肮脏的创作小屋中,他一口口呷着苦艾酒,咀嚼着生活的苦涩。这种在他理想与现实间的每一个挣扎着的灵魂,都是他自杀前的见证人。

有时候,挣扎的生命就像一片嚼得太久的口香糖,让人想随时吐掉。

因为那种含在嘴里没有丝毫味道,却又耗费太多咀嚼力气的东西,真的会变得很苦。

4、选择自杀并他们并不是想不开,而是他们想得太开了。

公元前278年,一代名家屈原,走到汨罗江旁,终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屈原生前,他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1991年1月4日,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著名作家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在三毛生前,她曾对姐姐田心说:“我活一世比你活十世还多。”

作家三毛

屈原,三毛这类人,他们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真的是因为想不开吗?

并不是。恰恰相反,在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自杀,是因为他想得太开了。

当一个人彻底看开了一些东西之后,他的心灵就会变得空荡,感官开始失去知觉,同时感受不到了爱恨。剩下的,就是再也感受不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关于文章开始这位自杀的女孩,谁又能保证她是因为想不开,还是因为想得太开了才去选择自杀的呢?

死亡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件大事,没有人会不经过深思熟虑就选择死亡。

你觉得一些人自杀是因为想不开,其实是他们想开了,但是没告诉你而已。



5、如果能开心活着,谁想死呢?

日本的《朝日新闻》在1月19日报道:据日本警察厅统计,2017年全日本自杀人数为21140人(初值)。

日本厚生劳动省针对去年1-11月的19754名自杀者进行分析后,发现40-49岁的自杀者最多,为3416人。其次是50-59岁的3282人,60-69岁的3083人。虽然较上年比20岁以上各年龄段的自杀者均有减少,但19岁以下的自杀者却增加了29人,达到516人。

所有自杀者的动机中,最多的是生病等“健康问题”,其次是生活困难等“经济生活问题”,还有家庭不和等“家庭问题”。学生自杀动机最多的则是“学校问题”。

由此可见,自杀这种行为并不是个例,而是群体性存在的。而且自杀者们往往都有充足的自杀动机。

曾经看到一位想自杀的抑郁症患者,在被救助后接受采访时说:“谁想死呢?真的是活不动了,没有意义了。”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苦闷与绝望。

从那时候我开始知道,原来有这样一群人,是这样看待世界和生命的。

对于这类人,我虽然不认同他们的做法和观念,但是我想,我应该尊重他们的一言一行。

其实人一出生,他们的命就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你可以让一个人为了父母、亲人、朋友活下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真的还能活下去,谁会选择死亡呢?死亡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件大事,没有人会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轻易选择死亡的。

人迟早会死,一个人也许会老死、病死,这都是他们的选择,同样的,自杀也是一个人对死亡的选择,我们可以不认可,但请学会尊重。

但是目前,一些人却并不尊重这些人,并嘲讽这些人是懦弱、是不负责任、是自私、是心理素质差、是用死来恶心人的表现...

比骂警察失职更可怕的,是骂女孩该死。

如果能开开心心活着,谁想死呢?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5441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