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的悲剧重演!手术室偷拍视频流出,惹怒白岩松

水木君 0

这几天,这个吨吨吨喝葡萄糖的医生火了。



他自己可能也没想明白,怎么突然就被拱上热搜了呢?

工作不努力?

没有啊,工作到凌晨,8小时连轴转,无缝对接两台手术。

手术操作不当,导致不成功?

也没有,他虽然连轴转、超负荷,但精神和思想一点小差没开,手也稳得一匹。

后来,看到了一条评论,他才恍然大悟,自己是如何惹了众怒。

“你喝的葡萄糖给钱了吗,是不是给病人增加手术费用了”。



原来是自己凌晨下了手术台被同事拍到喝葡萄糖的小视频,在网上爆了。

他当时发布只是觉得好玩,想激励自己,没想到,大家的关注点如此清奇。

他火速出面,解释自己是8小时滴水未沾,“嗓子快冒烟了”,手边能拿到的只有淡盐水和葡萄糖。



并再三申明这瓶葡萄糖算在科室费用里,不会加在患者的手术费里。

这才解决了一场要燃起来的“医患纠纷”。

医生昼夜不分,透支生命来换取病人的平安,赞美和鼓励没有,理解和体谅缺席——

居然因为多喝了一口葡萄糖,差点成了罪人。

为他人抱薪者,不可溺毙于风雪,更不可溺毙于唾沫。

随后,有人按捺不住,出手了。



在微博上,有医疗大V率先站出来给这位医生撑腰。

“葡萄糖水不好喝。”

“如果能正常吃饭,谁愿意这样强行补充体力。”

“难道凌晨的手术做着一半,可以先暂停吃个宵夜吗?”



(来源:微博@协和医生Do先生)

一连三问,字字扎心。

有人单纯地以为葡萄糖水喝起来,跟奶茶差不多。

实际上,齁甜,难以下咽,甚至大多数人喝两口就会立马反胃。

不是体力透支严重了,需要立马补充水分,免费都没人会喝这个玩意儿。

如果能喝上可乐,谁愿意喝葡萄糖。

如果可以救人,葡萄酒我也让医生喝。

网友们在怼喷子的同时,更有人身体力行,直接给当事的医生送水去了。

6箱饮料往那一摆,霸气撂话,“你以后别喝葡萄糖了”。



言下之意,不好喝,还得挨骂,快别喝了。

一时间,铺天盖地,霸总一样的爱涌向这个医生。

原以为这么温馨的收尾后,其他医生也能得到一样的温柔以待,事实证明,我们多想了。

喷子善于找茬的目光,从不停歇。

就这两天,几个医生被曝光在救护车里吃香蕉,舆论又炸了锅。



胃口真好,就不能等下车再吃?

医生还聊起来了,不应该时刻关注病人情绪吗?



沸腾之下,当事的医生也只能出面,一切不是等不及,而是不得已。

去的路上2个多小时,现场抢救2个多小时,为患者植入ECMO,到返程治疗的路上,一共折腾了7小时。

普通人差不多每隔5小时就开始吃饭,7小时的高强度体力消耗后,吃个香蕉却成了罪过?



就连病人家属也在事后出面:他们不该遭受这样的误解。

或许,在有些人心里,医生必须“严以律己”,才配得上那身白大褂。

渴了,哪怕渴8小时,也不能喝水;

饿了,哪怕饿7小时,也不许吃饭;

白衣天使,就得跟世间俗人格格不入。

就连白岩松都怒了,直言这种言论毫无温度,甚至是冷漠无情。



前段时间,张文宏医生因为说“不要喝粥”被骂崇洋媚外。



之后,张文宏说一些防疫技巧,他们骂他,想出风头;

张文宏接受采访说自己想辞职,他们说看吧,你想红。

如今,这样的悲剧,还是在不断上演。

明面上看,他们是在要求规范,但本质上,他们只是为了批评而批评。

喝葡萄糖的医生,在救护车里吃香蕉的医生,他们骂的有理有据,只看是否符合标准,丝毫不讲人性。

但凡遇到让他们撞上一个路上不救人的医生,他们也会骂没有同情心,还是不是个人了。

这时候标准就被他们一脚踹开了。

最为可恶的是,他们“祸害”的并非医生,而是关系链上的所有人。

试想一下,将来有一天,医生被这群人骂怕了,再也不敢救人了。

那些生病的人,包括你我,莫名其妙成为了下一波受害者。

有句话说,“现在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来源于有那么一拨人,惯于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深以为然。

 



 

这些人到底图什么?

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人们常常喜欢通过批评别人,来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提到过一件事。

 

那些做文字下乡的工作的同事们说乡下人愚,说他们在城里见到汽车不知道躲避,给开车的人造成麻烦。

那时候,乡下人根本见不到汽车,没有躲避汽车的意识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那些说嘴的人,就把自己架在一个高位置上,指指点点,好不热闹。

这种批评,无非是对自己所享有的生活条件沾沾自喜,和乡下人躲没躲避汽车没有啥关系。 

秀优越感的方式,演变着演变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单纯无脑的批评已经过时了。

用道德审判他人,占据舆论高地,成为另一种新风尚。

 

2年前,四川德阳的安医生因为和丈夫泳池游泳时,被小孩子冒犯后,发生了冲突。

一大群人跳出来,充当正义使者,指责安医生一点小事也跟孩子计较,更说她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



似乎这样说着安医生,他们就成了不跟小孩计较,宽容又大度的良好形象。

“一条命弥补一个心理创伤,够吗?”

这是她留给生者的拷问,没有人回答。

在自杀后,又是这些人指责安医生不珍惜生命,要求之苛刻,生死都不愿放过。



插刀的是别人,拔刀却要自己来。

被骂惨的人,又岂止安医生一个。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洪战辉,在当选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后,被要求到处演讲。

可是邀请方却不给演讲费,理由也简单,谁让你是模范呢?

被人民日报夸过的戴教授上课卖书,正经赚钱,就因为赚的多了点,被骂有失文人风骨。



面对谩骂和指责,他也有自己的苦衷。

“以前是很少参加演讲的,无奈妻子患上了肺癌,只能选择去疯狂接演讲活动”。

他妻子吃的药很贵,一瓶要五万多,但只有三十粒,折合下来,一颗药要1700块。

可有什么办法,他就是要跟死神赛跑,拿钱替妻子买命。

但是这些人不看他们的困窘和境遇,张嘴就占据道德制高点,无时无刻不用高标准审判他人,优越感爆棚。

“你怎么跟孩子计较啊?”

“道德模范还要钱,就该服务社会!”

“为人师表,出书走穴,真是败坏风气!”

至于自己,呵呵,从不自省和约束。

开口论是非,必是是非人。

可惜,很多人不明白,真正的优越,与之无关。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的总目标是追求“优越性”,是要摆脱自卑感以求得到优越感。

秀优越感和自卑,其实是同一回事。

他们越缺什么,就会越急迫想要秀什么。

那些急吼吼喷人的,一般都想显摆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学识渊博。

有人说,层次低的人,才喜欢秀优越感。

你说在看韩剧,他说你不爱国;

你说在听周杰伦的歌,他讽刺你不高雅;

你说在加班,他立马回你个奋斗哔……

不假思索地开口,以及暗戳戳时时刻刻秀优越感,成了他们的日常。

而真正层次越高的人,都三思而后言,更善于换位思考。

有一年,黄渤参加《鲁豫有约》。

鲁豫笑着问他:“你现在很火吧?”

 

回答火,显得骄傲;回答不火,又略显矫情做作。

黄渤直接说,“那肯定是火,你想都能坐到这儿跟鲁豫聊天了,那还不火吗?”



仅仅一句话,就把优越感给了鲁豫,成全了他人,也成全了自己。

倒不是每个人都要学黄渤这样的高情商,而是要明白,所有高情商背后,其实都是一种智慧和善良。

不是我们不会指点评判,而是我们不屑于指点评判。

优越,从来是把高标准留给自己后,一点一滴的琢磨和努力。

而不是揪着别人的生活,用放大镜找茬,狠狠踩一脚的戾气。

知乎上曾有个问答: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虚幻的、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不能碰。

 

我不反对说自己很厉害的人,我反感用打压别人来体现自己很厉害的人。

 

而这样的人,往往名不副实。

与其费尽心思找别人的烦恼,不如花点心思让自己变好。

你我共勉。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52850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