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研究N位世界成功人士 发现“少年成才”不过是偶然

精英说 0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的社会开始沉迷于塑造“年少有为”、天赋异禀的人物形象。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比尔·盖茨(Bill Gates),这些在30岁之前就成为亿万富翁的天才们,成为了媒体追逐的对象。

这种迷恋少年有成的文化氛围要求年轻人必须及早获得更多成就,快速走向成功。于是,家长、老师、教育系统,都在不停地催促着孩子“不要落后于起跑线”,不断加剧社会的育儿焦虑。



某地幼儿园门口家长通宵现场排队 

但是,在《福布斯》杂志发行人、美国记者里奇·卡尔加德(Rich Karlgaard)的最新研究著作——《大器晚成》(Late Bloomers: The Power of Patience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Early Achievement)中,他第一次将公众的目光转向了那些缓缓探索、最终走向成功的“大器晚成者”的身上。

他表示:“少年成才”并不是终生成功的必然前提,人生的真正考验要从25岁开始。



图片来源自 Google

事实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是极具天赋的神童。取而代之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才能慢慢地发掘自己的激情和才华。

比如:65岁成立肯德基的哈兰·山德士;32岁成为畅销书作家的JK罗琳;79岁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以及最近刚刚胜选的美国总统拜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年少有为”不是必经之路,“大器晚成”才真正奠定了成功的无数可能。



少年精英是当今时代百谈不厌的主题,媒体和灯光不遗余力地追逐着年少天才的光环。

每年,《福布斯》杂志都会评选出“30under30”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今天的行业变革者和明日之星。



挪威人马格努斯·卡尔森(Magnus Carlsen),年仅25岁就三度成为世界冠军的奇才。21岁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23岁被《时代周刊》被选为“100位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30岁获封国际象棋大师。

诚然,赞美和鼓励这些少年成名的现象并没有什么错,毕竟所有类型的成就都值得大众的肯定和称赞。但当一个社会过度追捧“年少有为”,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会造就一个患上“少年成才狂热症”的社会。

不论中外,现代教育普遍陷入某种焦虑之中: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在高考中出类拔萃,进入顶尖的名校;或是在一所高大上的企业中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么他们的人生似乎就已经和“失败”划上了等号。



扎克伯格,34岁时身价达到600亿美元世界顶尖的五大富豪之一

在高压的城市生活环境中,许多父母担心孩子被同龄人甩下,迫使孩子走在前面,展露超越年龄水平的智慧或才能。窥见商机的教育机构也纷纷加入其中,推波助澜。

美国的亚特兰大国际学校,针对3岁幼儿推出了“全沉浸式第二语言课程”,每年学费高达2万美元。

同样,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文法学校,三四岁的幼儿将在这里接受“严格的学术课程”,在3个图书馆、6个音乐室、7个美术工作室之间来回奔波,每年学费达到了3.7万美元。

而这些教育机构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孩子的未来做铺垫,将他们送进名牌大学。”



哥伦比亚文法学校

但问题是,少年成才究竟是不是实现人生成功和圆满的必要前提?答案可能恰好相反,许多年少成才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遭遇能力减弱的危机。

谷歌曾经一度迷信这种少年成才的领先优势,因为他们的创始人是两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SAT数学成绩都好得惊人。

在创业的前两年中,谷歌依据这两名天才创始人的标准,聘用了许多年轻的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神童。但之后谷歌就发现,公司的人员结构失衡了,这种失衡现象直接导致了谷歌主页设计犯下了代价高昂的错误。也终于让谷歌发现,拥有很高的SAT分数和名校学历,并不足以预测一名员工在公司的职业成就。



谷歌创始人:Larry Page and Sergey Brin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兹杰拉德本人是个年轻有为的人,他考入了普林斯顿大学,才20多岁就收获了巨大的文学成就。

但这已经是他人生的顶点了。

30岁之后,弗朗西斯的人生就开始走下坡路。44岁时不幸地在凄惨中死去......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实际上,人类的潜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晚得多。

科研人员发现,我们大脑的执行功能要到25岁时才得以成熟。充分培养好奇心、洞察力等特质的过程,可能会延续到40岁、50岁,甚至是60岁。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并且,大脑边缘系统(产生情绪)和前额皮质(管理情绪)的发育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边缘系统会因为青春期活动而出现爆炸性的发展,而前额皮质却还要再过10年才会成熟。在这个阶段,人们的情感占据了上风,它的影响超过了理性思考、策略性思考和考虑后果的能力。

也就是说,多数18-25岁的年轻人实际上都无法作出负责任的选择,没有足够的注意力,也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但外界却会在这个年龄段评估他们余生的成就,并要求他们通过考试、分数和求职面试为自己的后半生做出抉择。

这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年少成名”只是意外事件,生活中更多充斥的是大器晚成者们的身影,他们大多经历了早年的尴尬和失败,起步缓慢,到中年、甚至晚年时才从容不迫地走向成功。

里奇本人,就是“大器晚成”的证明:

25岁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虽然手持名校文凭,却只能在一个卡车货场里做保安工作,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拿着手电筒来回走动,听着墙外依稀可闻的狗吠声。某天,当里奇越过隔壁院子的栅栏,发现隔壁的保安竟然是一只罗威纳犬,这令他大受打击:

”我已经25岁了,一个堂堂的斯坦福高材生啊。同样是25岁的史蒂夫·乔布斯,没过几个月就让苹果上市了,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变革,成了一代传奇。而我却是如此穷困潦倒,职业同行是一只狗。”

这就是25岁以前的里奇。



图片来源自 Google

里奇的大脑在26岁时开始觉醒,他在一个研究所找到了一份科技类文章作者的工作。

29岁时和一位朋友创办了后来成为硅谷头号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司。34岁时,他与人联合创办了硅谷的首份商业杂志。38岁时,加入《福布斯》并推出了一份科技杂志。44岁时,他正式成为了《福布斯》发行人,开启了周游世界的演讲事业。

回首走过的岁月,里奇发现,自己事业的转折点几乎都发生在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时候。他慢慢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关掉电视新闻,转而阅读《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阅读各种意识形态的政治期刊,挖掘自己对于写作和新闻的巨大热情。

所谓成功的世界,终于在他44岁那年,向他打开。



图片来源自 Google



著名宇航员斯科特·凯利((Scott Kelly)曾在太空逗留超过500天,是美国驻守太空时间最长的宇航员。他表示自己的高中时代非常无趣,是班上成绩中下游的学生。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盯着教室窗外。就算你拿一把枪逼我,我可能也还是无法专心听课。”那时,没有人能够预想到这个平平无奇、不爱读书的小男孩在未来会有怎样传奇的成就。



Scott Kelly

但我们的社会缺乏等待的耐心。

大脑的缓慢发展与社会极力对低幼儿童进行测试和启智的做法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导致当今社会对儿童的考验比以往更加严格,目的就是发掘他们的才能。

问题是,只有一小部分不到25岁的人能够在少年时期时就显露锋芒。多数人在这个时期非但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还可能遭受由老师和家长来设置规则的高风险、高压力的比赛带来的伤害。



图片来源自 Google

2014-2015学年,斯坦福大学附近的甘恩高中就有3名学生因少年有成的压力而自杀身亡。这3人都是努力进取的好学生。在同一学年的三月份,该校有42名学生因产生了自杀念头而入院就医或接受治疗。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过去50年中,美国青年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病率不断攀升。今天,达到重度抑郁或焦虑症诊断标准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数量至少是20世纪60年代的5倍,甚至是8倍。

这说明被过多压力催促以取得早期成功的途径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并且可能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图片来源自 Google

然而,社会对神童、考试、排名以及给年轻人分类的痴迷,对年少有为者的偏爱,以及越发以算法为基准、奖励天生的反应速度而非经验和智慧的经济环境,导致原来的这些传统都崩坏了。

现在的教育体系让孩子们过早推送到统一的赛道上,让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展开,完全关闭了一个人进行探索、发掘潜力的路径,这或许正是导致他们被社会忽视其价值的一大原因。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在芬兰,他们的孩子直到7岁时才开始在学校里读书,学习如何阅读、写作和算术。在此之前,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充分好动、充分挖掘,然后才是走进教室,接受教育。

他们并不焦虑,学术成绩却遥遥领先。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那些大器晚成者的起点究竟在哪里?

他们很有可能怀有被社会和教育制度所忽略的技能和优势,并不适应现在的学习模式,或者无法根据科学管理的原则实现成长。



图片来源自 Google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多数人一生中会出现多人认知巅峰。

哈佛大学的 Laura Germine 与麻省理工学院的 Joshua Hartshorne 研究员曾在2015年的时候进行过一次研究:“我们的认知能力在生命的哪十年里达到顶峰?” 这是个非常复杂且有趣的问题,因为答案完全取决于你要谈论哪种认知能力,不同形式的认知能力可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挥独有的价值。

举例来看,快速的反应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让20岁的你走上了程序员的道路。但到了30岁、40岁和50岁,更深层次的模式识别、同理心、沟通技巧开始发挥作用,这些是帮助你成为领导者的必要条件。再到60岁和70岁,一整套称之为智慧的属性开始发挥作用。



“在任何年龄段,你都会在做某些事情上获得进步,在某些事情上出现退步,在某些事情上进入瓶颈期。你不会在进入某一个年龄段时,擅长所有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虽然我们的认知能力会逐步衰退,但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也在不断增加新技能,直至我们的生命走到重点。每个人对于未来的成功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并不由年龄长幼区别高低。几乎所有健康的人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年龄实现自己的成就。

因此,要创造一个人人实现成就的繁荣社会,我们就有必要尊重个人成才的节奏,应该让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去遵循自己独有的时间线,实现大脑、天赋和激情的演变和发展。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在这个竞争极其激烈的社会,每个孩子都被鞭策着奋力向前,按照社会期望的步伐走上成功之路。但里奇却从另外一个角度挖掘出了大器晚成者的独特魅力:每个人都拥有非凡的潜力,那些默默地积累韧性、视野和智慧的人,同样有可能在晚年走上人生巅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那些能够不慌不忙地成就事业的人取经,向他们耐心等待开花结果的心态看齐。按照自己的计划,以自己的方式找到终极宿命,同样是一种成功。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5117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