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笼山 令中印军队背负多少沉重的后勤压力(组图)

多维新闻 0

根据中印媒体报道,在班公湖一带对峙近半年之久的中印军队,已磋商出脱离接触的办法,但前提是印军得先撤出占据湖南岸的人员,中方才会跟进离开北岸。不过印度“印藏边界警察部队”(ITBP)司令戴斯沃(Sh Surjeet Singh Deswal)不甘示弱地表示:“为了保护我方军队我们已提供特殊的御寒衣……我们也提升了含有高营养与高热量的食物配给以活过严寒”,似乎大有不怕继续僵持的战志。

然而戴斯沃的虚张声势正凸显印军的后勤窘境,因为自2020年10月以来,印度便急着向欧美进口大量御寒衣、口粮、帐篷、燃料等物资,印度官方也承认过驻扎于高海拔的部队缺乏充足的过冬装备。至于戴斯沃口中的“特殊御寒衣”,更是购自美国的11,000套“扩展型寒冷气候士兵着装系统”(ECWCS)。总而言之,印军所需的过冬物资有泰半都得仰赖国外给养,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



印度军队其实缺乏自制的过冬物资,往往必须仰赖进口。此为2016年驻守于锡亚琴(Siachen)的印度陆军为了庆祝国际瑜珈节而集体表演瑜珈。(PTI)

反观中方,自古迄今便十分重视自筹补给的重要性。王莽手下将领严尤(?-公元23年)对征讨匈奴的难处剖析,便堪称是后勤管理的经典:“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糒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当自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若再加上炊具薪柴,重量便更惊人。毕竟,在工业革命以前的冷兵器时代,粮草辎重几乎都得由人力或兽力运输,故这种物质缺陷自然也极大限制了古代大军的行进与战力。

即使到了1962年中印战争之际,川藏公路与青藏公路的运力仍不够源源不绝地支应驻藏将士,仅略超过10万吨左右,且距离喜马拉雅山前线太遥远,要转输至战场上十分困难。若采用空中运输的话,西藏只有几个简陋的机场,自苏联进口的伊尔-12运输机数量亦不足以敷用,故只能在战前便艰辛地预先于西藏储备三万吨物资,开战后再让解放军自行背负与动用大批民工支前,另外补充了三万吨,这才勉强同印军拚个你死我活。

反观当时的印度,仗恃美苏支持,自1961年底至1962年10月战火爆发前夕,便大量购买英美与苏联的运输机和直升机,并出动6,040架次以上空运三万余吨物资至中印边境西段,载运物资的牲畜也派出多达2,480头次。更有甚者,在印军兵败如山倒之后,美国还紧急派出12架C-130运输机协助运送印军至中印边界东段去参战。这些后勤优势,俱是半个多世纪前的解放军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1962年中印战争时,多亏藏族民工踊跃支前运送炮弹、粮草、伤员,否则解放军的后勤压力将会大上许多。此为德让宗的藏族民工担架队。(新浪网)

但解放军依然靠着“土法子”解决后勤问题。参战过的老兵庹文汉回忆道:“印军根本想不到,在没有路的情况下,我们能趟过林间泥溏把120迫击炮硬是抬上阵地。120迫击炮仅一个底座就几百斤重,一发炮弹47斤(1市斤为0.5公斤),战士的肩膀都压破了,血肉模糊,衬衫甚至长在了肉里,开刀手术才脱得下来”,同时也佩服支前藏人的高超体能:“藏族男人上一次山,肩上背两发120炮弹,脖子上挂两发82炮弹,手上还能再提两发60炮弹;藏族女人也能一次背两袋50斤的面粉”。老兵李兴亚也赞许道:“多亏西藏老百姓,他们一人能背一两百斤,负担比我们重多了,自己又累又饿,也坚决不肯吃背上的粮食”。

不过这种运输手段终究有局限,老兵杨战勇称当他们接到攻占达旺的命令后,便“轻装跑步前进,除了武器弹药所有东西全扔了。没日没夜急行军几十里,追到达旺,敌人已经跑了,但仍缴获了两架苏制直升机。这时候又渴又饿的劲儿就上来了。背包早都扔了,断粮了,路边的野果、印军扔下的罐头,捡什么就吃什么吧”。缺乏人力以外工具的结果,就是得忍受如此的危机。



1962年中印战争时,解放军为克服艰难的运输环境,亲自以扁担挑着120毫米迫击炮送往前线。(微博@中国历史研究院)

还有负责迂回切断印军退路的解放军步兵第11师,在历经七天250公里的强行军后,英勇地完成围歼邦迪拉(Bomdila)印军的任务,但所携食粮早已在行军途中便告罄。但奇妙的是,对前线战况不明了的印度军方竟仍派遣直升机空投食物至邦迪拉,令解放军得以饱餐。不过老兵张明孟回忆起这段战斗时,仍认为“那个行军啊,是最苦最苦的,很多战友后来都觉得,打仗还好一些,就是那个行军受不了,是最恼火的”,道尽后勤不继的痛苦。

因此当中国军队打了胜仗、进驻印军修筑的据点时,发现里面竟有充足的罐头与衣料,便感到十分欣喜。张明孟宣称在战争期间,很久都没有新鲜蔬菜可以吃,潜往英国间谍贝利(Frederick Marshman Bailey,1882─1967年)所踏勘出来的“贝利小道”急行军时,更是“连脱水蔬菜也没有,只有干粮就冷水”。待进驻德让宗的印军营房后,张明孟叙述称“印军的库房里有毛毯,大衣,呢子军装,睡袋,棉衣,皮鞋,牛奶罐头,有各类水果罐头,蔬菜罐头,白糖,大米,蟒蛇油等等……当时,我们把干粮袋里残余的东西都倒了,装上了牛奶罐头和白糖”。此外,每个人还各自得到几件印军的外套或长裤防寒,这才饱足舒适地睡上一觉。

而今中印国力的对比早已更甚以往,过去便得仰赖外国驰援的印度依旧没扭转这弊病,形同将军队命脉交由他国紧掐。而中国则凭恃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科研实力以及交通建设,扎扎实实地解决给养问题。光是在10月,西藏军区只用两架直升机便载运了近25吨过冬物资给哨卡,与半世纪以前的物力维艰简直是天壤之别。再说中国粮产年年攀升,2019年总产量更超过6.6亿吨,谷物自给率超过95%,医疗技术和武器自制率也不逊于他人,故比起粮食安全率不足、武器来源五花八门导致维修困难的印度显然更有优势。

此外,自5月开始,中共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便于浙江省、福建漳州、山东青岛、湖北省、海南省与西藏自治区等地,开展军队副食品区域集中筹措试点,以推动企业保障集约化供应的做法,减免军队筹粮的负担。因此对于关键物资依赖进口、无力自制足够军需的印度来说,倘使要在风雪弥天的崇山峻岭上同中国打一场漫长消耗战,恐怕是吃力不讨好的抉择。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5028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