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孩子,没有家长群就考不上大学了吗?(组图)

酷玩实验室 0

这两天,江苏一个家长因为“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登上了热搜。他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

“我那么有时间接收群消息,我不会自己教吗?”

“整天不是让我去报补习班,就是让我帮忙改作业,改完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你辛苦了。”

“说实在的,辛苦什么?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啊?”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这段话,迅速引起了大部分家长的共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群已经变成了“压力群”,不论你的社会身份是什么,只要进了家长群,就只有一个身份,某某同学的家长。

这个家长,不敢屏蔽家长群,生怕错过了老师的通知。

这个家长,即使加班到深夜,回家也得检查作业,修改作文。



这个家长,得有一定“文采”,不能只跟着说“老师辛苦了”,一不小心复制错了就很尴尬。



这个家长,还得记性好,哪个老师过生日了,要送上祝福,“春蚕到死丝方尽”这种太小儿科,最好能自己作诗。



有的老师还深谙PUA之道。

“你配合我们工作,我们才会更加在意你家孩子。”



“你当家长不对孩子负责,想全部指望老师吗?”



你觉得,为了孩子,我忍,我忍还不行吗。

这时,老师在家长群里突然@了你,因为一个标点符号,你成了不负责任的父母。

作为惩罚,你可能得和孩子一起罚站半天,如果你不来的话,那你的孩子罚站三天。



终于,996和尾款没能压垮的打工人,最后在家长群里崩溃了。

崩溃都不足以形容现在的家长——因为大多数家长,甚至不敢崩溃,他们害怕一旦和老师“杠”上,自己的孩子会被区别对待。

如果孩子“天资”不够,那就只能“工资”来凑。

前段时间,杭州刘女士花1288元给自己孩子报了9节课的跳绳培训班,因为学校要求一年级学生跳绳一分钟要达到140下。

结果一节课还没上,孩子突然学会了。

很多网友觉得,跳绳班这玩意儿不是赤裸裸的智商税吗?



只有当家长的才能理解,这才哪儿到哪儿,“不要看别人报班很可笑,轮到自己的时候就知道教小孩不是那么简单。”



既要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也要有能力支付孩子进步,这届家长实在是太难了。

不禁想到,以前我们没有家长群,也很少报各种补习班,不也都过来了吗?

是现在孩子太金贵,还是这届家长太抓马,又或者是,这届老师不行?



1

不排除个别老师的“懒惰”和不负责任,但对大部分合格的老师来说,他们也很不容易。

有老师抱怨,自从有了家长群,感觉每天都是家长会。

群里刚刚发出一条学校的通知,下面就是一连串“轰炸式”回复,就像周末的工作群里,突然冒出来上百条红色未读消息,想想就觉得脑壳痛。

一个幼儿园老师说过,自己每天至少要往群里发10个短视频,因为总有家长想看看,自己孩子现在玩得怎么样。

有的家长,“手”伸得特别长,密切关注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同学之间闹别扭、调座位都得过问。



有的家长,喜欢自己辅导孩子功课,问题是,我们以前学的那一套,现在可能已经不适用了。

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以前我们读的是“cuī”,现在读“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以前读“xiá”,现在读“xié”…同样的一句诗,老师这样教,家长那样教,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困惑,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更别提群里那些令人尴尬到脚趾抠地的“恭维”了——有的甚至已经夸张到,让人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有人可能会说,这有什么难的,定个规矩,家长群只允许老师发通知,禁止家长发言。

这有一来,老师负责教学、批改作业,家长负责监陪伴,分清家庭和学校的边界,双方各司其职,谁也不赖谁。

和我们那个年代一样,老师和家长互不相识,大家不也都考上大学了?

说这话的人,可能不太了解现在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小学应该是晚上6:00放学,回家正好可以看央视的“大风车”栏目,《鸭子侦探》、《蓝皮鼠和大脸猫》、《小糊涂神》都是那会儿看完的。



上中学之后,很多地方向衡水中学学习,开始有早晚自习,早自习大概是7:30,晚自习结束后是晚上9:00-9:30,到家基本在10点以后。

到了高三冲刺阶段,甚至没有周末,只能每隔两周休息一天。

你算算这时间,一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基本都在学校。

如今想来,我对那个时候最深的记忆,只有饿和困,每天除了学习,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去学校门口拍张大头贴。

当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后来被认为是“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是没有感情的“小镇做题家”。



再后来就是轰轰烈烈的减负热潮,减少课外作业,老师不能开补习班,学生不许留级,禁止公布成绩及排名,小学1-2年级每学期考试不得超过一次…

具体到每个地方,可能有不同的规定,但大体而言,学生放学越来越早,作业越来越少。

但学校又要求老师必须出成绩,成绩和老师的奖金、评级直接挂钩,你问问哪个学校敢说,我们是快乐教育,不看成绩,你看哪个高中最显眼的地方,放的不是当年的升学率统计。

学习时间短,课下作业少,除非现在的孩子各个都是天才,不然成绩凭什么比自己爹妈当年文山题海来的强?



老师也为难,课堂上能讲的东西太少了,只能布置成课下作业,希望家长能辅导一下,跟上进度。

可能作为家长,你很佛系,打工辛苦一天,很难再腾出时间辅导孩子。

但大部分家长,可比你狼性多了。

2

对很多家长来说,“战争”是从三年级开始的。

一、二年级不考试,三年级就有了“明码实价”的分数,随之而来的小升初、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几乎是一条越走越窄的独木桥。

为了让孩子挤上独木桥,那些在学校里减掉的“负”,变成了课外辅导班的“正”。

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中国教育市场的规模与增速节节攀升,2018年K12(学前至高中的基础教育)课外培训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



我国K12课外培训市场规模及增速

这两年伴随着线上教育的兴起,K12的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也将超过千亿。



每个孩子,平均要报3-5个培训班,学外语,学编程,学奥数,学书法…据统计,2019年上海静安区,从孩子出生到初中毕业,家庭平均总投入接近84万元,其中教育投入超过51万元,闵行区家长平均投入76.31万,其中教育投入52万元。

十年前,培养一个孩子可能只需要10万,现在则需要50万。

而这,只是一个平均数。



海淀区的家长应该更有同感。

每一个海淀妈妈都是开挂式的存在,她们花费近千万元,买一套几十平米的学区房,辞去工作,从孩子小学开始做“全职陪读”,只是为了让自家孩子能够早日拿到“清北”的入场券。



从娘胎开始抓教育的顺义妈妈们,站在鄙视链最顶端。

顺义妈妈往往身价不菲,她们之中80%的人英语口语不成问题,其中也不乏哈佛、耶鲁的名校毕业生、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但她们的KPI是“培养一个精英孩子”——有孩子两个月大就开始学游泳了,面试贵族幼儿园,请高级外教,听交响乐,买古董钢琴,学马术,参与公益,上国际学校……按照精英的模式,再造一个未来的精英。



这群早已行动起来的家长,被称为“鸡娃”家长,焦虑携裹着这些家长,他们如打了鸡血般向前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试想一下,当别人家的孩子会说三国语言,能将π背到小数点后10位,你还能佛系地告诉你的孩子“不要紧,慢慢来”吗?

我知道很多人反对“教育内卷化”,支持素质教育,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觉得我在制造焦虑,但在当下,只有这样“拼”,才能保证教育的公平,才能让你的孩子,和那些精英的孩子,有机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当然,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用脚投票”,做出了他们的选择——

组成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往往会掏空“6个钱包”,面对高昂的教育成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

3

虽然人人都是打工人,但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上人。

实话实话,现在实现阶层跃迁的唯一方法,依然是学习。

尽管这条上升通道也在逐渐收紧,但努力学习,依然是现在唯一的希望。

不是说我们那个时代的“填鸭式教育”就是对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问题是,快乐的童年,无法保证快乐的成年。

全民素质教育,能保证教育公平吗?

我在B站看过一个《素质教育?减负会让我们失去什么?》的视频,里面讲到,素质教育没问题,美国人提倡快乐教育,美国的科技照样世界第一。

美国的公立学校,的确实行快乐教育,没有繁重的课外作业,没有严厉的升学考试,下午早早放学,大部分的孩子会去打篮球,而华人的孩子,则会去补习班。



结果就是第一代华人可能还在端盘子,第二代华人就可能成为精英。

剩下的人,精英家庭的孩子,依然是精英,底层家庭的孩子,依然是底层。

那为什么美国的科技那么强?

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有大量的科技移民,所以他不用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培养扎实的基础教育。

这就导致美国人产生了一个简单而固定的阶层分化:高福利下的废物和精英中的精英。

这就意味着,在一个高喊“人人平等,自由流动”的国家,实际上在中学毕业之后,你的社会地位,基本上已经无法流动了。

当然,这个阶层分化,并不是牢不可破的。

你大可以通过打球,通过音乐,通过艺术来实现阶层跨越,这就是“美国梦”的魅力。

但真的能通过艺术、通过体育出人头地的,你能叫得出名字的,有几个?

前几天,体育成绩纳入中考,并且比重将逐渐提高的新闻,再次引发大家的热议。

而在不就的将来,音乐、美术也将纳入中考成绩。



可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其初心是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保证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但我想,这些“艺术化”的课程,很大程度上考验的,是一个孩子的天分,一个家庭的财力,而不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水平。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如果只是粗暴地将这些艺术课和基础学科画上等号,会给一部分人更大的“暗箱操作”的机会。

这样的公平,其实最不公平。

一位人大委员曾经问过一句话,素质教育,为什么要考音乐、美术,而不是考种地、插秧呢?

尾声

我有一个今年刚刚升二年级的小外甥,曾经问过一个问题:

小姨,我什么时候才能像你一样不用读书啊?

我原来以为,9岁的年级,正是无忧无虑、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级,但他眼里要的世界,是每天背一首晦涩的古诗,每天写一篇流水账的日记,每天掰着指头算两位数加减法,每天坐在教室里,待满几个小时。

我告诉他,有一句话叫“人生忧患识字始”,你以后要面对的困难,还有很多很多。

他大概听不懂我在说什么,眼前只希望我能把手机借他,这样就可以用计算器,算出习题册上那些复杂的加减法。

可能再过几年他才会知道,还有更复杂的乘除运算,更令人崩溃的立体几何,还有翻开就如同天书一般的高等数学,在等着他。

或者还有另外一种,更加凶险的人生。

我不奢望他能通过读书一朝变成精英,但我希望,读书起码能给他带去一种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所以,我跟他说,你只能学习,并且还要学习很长时间。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4878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