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穷人越忙越穷?日本纪录片揭贫富差距真相(组图)

精英说 0

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年度会议召开前夕,国际慈善组织乐施会(Oxfam)发布了2019年度世界财富不均报告。该报告指出,全球财富不均已经“失去控制”,少数亿万富豪们揽入巨额财富而极少承担相对应的社会责任,致使低收入人群陷入贫穷困境。



图片来源自 CNN 乐施会报告

报告作者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如果每个人都坐在100美元钞票堆成的、他们所拥有的财富上,那么大多数人都是直接坐在光地板上,富裕国家的中产阶级将坐在差不多椅子的高度上,而世界上最富有的两个人将坐到外太空去。”

巨大的贫富差距之下,是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

巴黎、加拿大,全世界针对资本主义的游行越来越多,要求各国联合起来解决贫富差距......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在日本NHK推出的纪录片《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中,为我们展示了世界贫富差距的冰山一角。

当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不断撕裂这个世界,人类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我们能够在这场经济席卷的危机中生存下来吗?



图片来源自豆瓣



用金钱划出社会的断层

根据联合国数据,世界上最富有的1%人口所拥有财富是69亿人的财富总和的两倍。

同样,纪录片中指出,在当今世界,最富有的62个人手中掌握的资产,相当于全球人口中最贫穷的36亿人的资产总和。

就下图来看,左边的平均资产大约为5万日元(约3200元人民币),而右边富人阶层一个人的平均资产达到了惊人的3万亿日元(约1923亿人民币)。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以美国为例,西雅图这座城市诞生了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经济发达,然而城市的市中心里,却驻扎着大大小小的“帐篷城”。

这些被迫露宿街头的人们大多拥有工作,却无力承担高昂的房租,只能屈居在一顶顶小帐篷里。

而这样的帐篷城在西雅图市一共有8处。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然而,就在街头的流浪汉们搭起一个又一个帐篷,在繁华的都市中挣扎求生的同时,财富和权利正在向富裕阶级迅速靠拢。

这些亿万富翁们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企业,巨额的财富,并依靠金钱的力量,资助和自己想法相同的议员,以此左右政策的变化。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在美国过去20年间的1800项政策中,其中45%都包含了富裕阶层的授意。而与之相对应的,中产阶级和低收入阶层对政策产生影响的案例,几乎没有。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位于美国南部的田纳西州,医疗保险体系不完善,低收入人民参保人数受限,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为此,州政府提出推行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受到了民众的广泛欢迎。但就在新的法案即将推行之际,由科赫兄弟资助的某组织提出强烈反对,直接导致了提案流产。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该组织的负责人认为,推行医疗保险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给所有人提供免费医疗就是在做梦。

至于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只有普通民众们对中途废弃的新提案愤懑不已,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生活在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国家中,自己的生活依旧如此艰难?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事实上,贫富差距拉大对底层人所造成的困境,不仅仅发生在美国,更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形式轮番上演。



变化的滴漏理论

想要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首先要理解社会的财富分配模式。

纪录片中提到了“滴漏理论”(也称“涓滴理论”:Trickle-down theory),并用一层层搭起来的玻璃杯塔为我们演示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全过程。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上面少量的杯子代表富裕阶层和企业家,下面多数的杯子代表员工和低收入人群,酒瓶里面盛放的葡萄酒则是社会生产的财富。

当一个社会运行,制造出财富之后,首先利润会流到富裕阶层和企业家的手中,随后慢慢分配下去,这个过程中会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不可能使得所有人都同样富有,但还是有些好处会滴落到穷人手中,这就是滴漏理论。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但这样的财富分配方式并不一定总能实现,首先,它要求穷人和富人对金钱的欲望是相同的,当富人的金钱欲望得到满足时,财富自然而然地分配到下一阶级,但问题是,人类的欲望是不可控制的,它可能永远也触不到满足的边限。

并且,过去经济增长率高的年代,可供分配的财富较多,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可供分配的面包也随之减少。

那么,在此情况下,现实的财富分配模式变成了下图右边玻璃塔展示的模式:财富大量地涌入到富人阶级的手中,并且还不等欲望满额,财富分配就已经戛然而止了。







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们雇佣劳动者,再从赚取利益中,向劳动者发放工资,另外向国家缴纳税金,国家将社会福利提供给国民,这样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但资本家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会减少劳工薪水,剥削劳动力市场,那么贫富差距就会出现。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政府为了防止资本家截流利益,令劳动者陷入艰苦的生活困境,通过对富裕阶层征税以及提高员工的最低薪水等举措,试图减少贫富差距。

但我们前面也提到了,富人阶级凭借着手中的财富,试图左右国家经济政策的实行。

为了促进经济繁荣,美国政府推出减少法人税的法案,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行,导致全球劳动者之间出现低工资竞争,中国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也依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这也使得企业经营者和低收入人群的财富差距不断扩大......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身陷贫穷的陷阱

在一个社会当中,贫穷与不平等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贫富差距之下,社会割裂日趋激烈:富人不能理解穷人的世界,反过来,穷人也无法理解富人的所作所为。

在一部分富人看来,比起外在的因素,他们更关注个体的能动性,认为穷人是懒惰的,没有责任感,或者不够聪明,不够努力,因而深陷贫穷的漩涡。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面对生活,穷人们并非没有尝试付出努力,但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他们只能从有限的认知里,选择看似正确的事情。当生活的危机迫在眉睫,他们只能尝试用手头最好、最短期的危机管理方式去处理这些日常危机,长期预想被迫搁置。

曾有一位名叫芭芭拉的美国博士想要了解贫困生活的真正模样,于是她化身服务生、清洁工和理货员进行亲身体验。经过了几个月的实践后她发现,底层人民最无奈的现实是:

即便再怎么努力工作,也还是难以跳脱贫穷的怪圈,生活会越来越把你消磨得只会考虑一餐一饭,看不到将来。



美国女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作品

《我在底层的生活》

图片来源:Google

事实上,女博士的个人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因为“卧底体验”而降低,但即便是这样一位社会精英踏入到底层生活时,依旧会对昂贵的房租束手无策,生活难以为继。

她的亲身经历也揭露了这世间最残酷的本质,“有些人光是活下去,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与此同时,因为肩负着生活中的重重逆境,穷人往往更难做出正确的决定。

有科学研究表明,生活在巨大压力中的群体往往承受着更高的皮质醇,这类原本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里产生的激素,容易诱导人类作出更加不理智的冲动型决定。

一般来说,房租和日常生活支出占据了低收入人群收入的绝大部分,这使得家庭经济所能承受的容错空间极小,一次不明智的购物都可能会将一个人推向无尽深渊。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而对他们来说,相比于富人,储蓄的吸引力更小,他们认为目标太过遥远,并往往因为心理因素拒绝延时满足。

就这样,当他们因为短视、成见或是不得已的现实因素放弃储蓄,也将因此跌入贫穷陷阱,陷进一个无法摆脱的恶性循环。



驱动市场的利己之心

贫富差距是驱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动力之一。

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人们看到周围的人比自己富有后好胜心,更加努力,这种重复过程能够刺激经济更好地发展,这是贫富差距带来的益处。

虽然经济增长时,并非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同等的红利,但只要社会整体趋向繁荣,贫困阶层的资产也会缓慢增长。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在很大程度上,贫穷是相对的,有人富有,就有人相对贫穷。那么,在一个贫富差距小,相对平等的社会里,对于穷人来说,心理落差不明显,那么贫穷也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但如果放置到一个不那么平等的社会里,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生活天壤地别,即使社会整体趋于繁荣,生活条件稳步提升,他们依旧会感到不公平。

也就是说,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人们的“贫困感”也会更加强烈。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一旦贫富差距超出它能带来正面效应的范围值,就会抵消掉它的积极点,使经济陷入危险之中。

当社会阶级固化,处于底层的人们无论怎么努力都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煽动民众不安情绪的排他性民粹主义思想也将越来越盛行。

随着经济停滞不前,世界开始分裂。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不安的民众极易转变成为极端国粹主义者,不同国家、不同阶级,都被划分成不同的利益群体,这样社会的裂痕也会越来越明显。

“你们之所以生活的贫困,都是外国人的错。”普通的民众会被这样的观念误导,轻易地将仇恨转移到其他地方。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这样的思想也促使了“逆全球化”的不断加剧。

随着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政府期望改变收入分配结果,弱化阶级矛盾,于是提高关税,保护本地的制造业,破坏了此前经济全球化的路径。

而在疫情之下,这种“逆全球化”的思潮,将会伴随着政治冲突,越加突出。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复旦大学教授熊易寒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衡量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要看它的穷人过得怎么样;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要看它的富人做得怎么样。

逐利之心驱动了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在经济活动中,同理心同样不可或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前行的同时对财富拥有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对国家经济政策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在这个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时代,市场经济繁荣的背后可能涌动着更多不安和焦虑的情绪,催促着人们去思考不同政治制度以及不同经济形式的未来变革。









图片来源自NHK纪录片

《巨大贫富差距的结局》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4713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