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万无性恋者自白:性爱就是浪费时间(组图)

大风哥 0



吃了下去,我完全恢复后就问二队怎么样

“我爱你,但我永远不想睡你。”

 

大学时,Alice谈了男朋友。这是她第一次恋爱,满脑子都是对方的存在,两个人也像模范情侣般,成天在校园里出双入对。

 

几个月后,男生提出那方面的要求,却让Alice震惊了:

 

她希望在黄昏降临时,牵着对方的手散步;午夜时分,拥抱着对方入睡。说到更进一步的身体接触,她能想到的是拥抱、浅吻。

 

唯独从未想过性爱。

 

等到真正到了那一步时,她更觉得难以忍受。

 

每次,她都告诉自己,再忍几分钟,就会过去了。有好几次,她大脑里浮现出了电影《紫色》中,女主人公的一句话:我只是躺在那里……让他完成他的事。

 

男朋友说她是性冷淡,她自己也这么认为。不然,作为一个生理机能正常的成年人,怎么会对性爱完全提不起兴趣甚至如坐针毡呢?

 



Alice不知道的是,自己其实是一位“无性恋者”。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很多年轻人都进入了“无性”状态。

 

近日,华盛顿邮报发现:如今30岁以下没有性生活的美国男人,比10年前竟多了三倍;而就在这10年间,处男比例也从8%上升到 27%。

 

据日本东京大学研究人员称,日本18岁到39岁的人当中,男性有25.8%没有性经验,女性有24.6%没有性经验。

 

而在中国,佛系的年轻人困于种种生存压力,逐渐失去了找寻性与爱的动力。

 

所以很多人说,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性萧条”时代。

 



而“无性恋者”,正是性萧条时代里一个特殊的构成。

 

和那些被迫无性的社畜们不同,他们是“主动”且“自愿”地放弃了性生活。

 

维基百科里是这么解释的:

 

“无性恋是指认为他人缺乏性吸引力,或是缺乏或有着低度性欲的状态。”

 

简单点说就是,他们天生感受不到性吸引,更不想做爱。

 

你也许惊讶于世界上还有这类人群的存在。

 

那么,我要告诉你一个更令人震惊的事实:

 

据估计,每一百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无性恋。

 

也就是说,全世界可能有7000万“无性恋”,中国就有1300万。

 

他们也许不会向家人朋友坦露自己的存在,却暗自聚集在网络的一角,豆瓣小组,百度贴吧,QQ群……

 



他们绝不是少数,并且真真切切地存在于你我身边。

 

但我们从未试图了解:无性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需要明确的是:无性恋并不是一种生理障碍。

 

他们能够进行性行为,甚至也会自慰。

 

22岁的女生小竹就是这样。

 

她会看小黄文,也会在压力大的时候自慰,但她从不会有性冲动。

 

她会和喜欢的男生谈恋爱,但从未意识到她的爱人,终有一天会进入她的身体。

 

在她的想象中,恋爱只需要进行到相拥而眠这一步,更深一层,她无法理解也从未向往。

 

当男友提出这方面暗示时,她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就像一位知乎网友描述的:

 

想跟你开房

然后两个人在一起吃吃蛋糕 玩玩拼图

最后相拥而眠

 

你我可能很难理解这种感受,喜欢一个人,怎么会不想和他水乳交融呢?

 

可无性恋者偏偏就是这样。他们能感受到爱,也能感受到纯粹生理上的快感。

 

甚至西南大学发布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无性恋者有自慰行为,将近五分之一的无性恋每个月自慰四次以上。

 

但做爱对他们来说,就是这么一件了无生趣的事情。

 

他们不是不能,而仅仅是不想。

 

他们的爱与性无关。

 

斯滕伯格曾经提过爱情关系的三要素:亲密、激情和承诺。

 

对于无性恋来说,亲密和承诺都具备,但他们不需要激情。

 

现年25岁的Aaron是一个生活在西弗吉尼亚的异性浪漫情结无性恋者,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恋情的:

 

“看着女朋友的眼睛,我能感受到她的关心、爱意、温暖,这些是任何拥有幸福爱情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东西—— 我只是感受不到把她扑倒的性冲动。”

 

当然有很多人质疑,既然没有性,那你们的爱情和友情有什么区别?

 

但对无性恋者来说,我们这种想法反而很奇怪:

 

爱一个人,为什么非要做呢?

 

至今,学界对无性恋的形成依然没有最终定论。但心理学家们能够达成的共识是:

 

无性恋是一种性取向,而不是心理疾病。

 

与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一样,都是大千世界里人类种种性倾向之一。

 

无性恋是没有做爱的欲望,但生理机能正常,大多数能体验性唤起和性高潮,有的甚至能享受性快感。

 

他们同样可以在恋爱中获得愉悦,缺少了性,他们也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兴趣来充实自己。

 

无性恋不会因为性爱而感到快乐,但,从不比别人缺少快乐。

 

正如一个无性恋宣传短片中所说:

 

除了性爱,我们什么都有。





作为一个性少数群体,无性恋的生存困境显而易见。

 

在豆瓣“无性恋”小组,聚集了超过15000位无性恋者。

 

他们或对自己的性向感到迷惑,或为家人的看法而焦虑,或害怕孤独终老......

 



在这个性文化无处不在的世界里,对性没有兴趣的人,注定会成为异类。

 

被歧视、被嘲笑,这些都是无性恋们的遭遇。

“人怎么可能没有性欲呢?”

“你只是没有找到喜欢的人而已吧?”

“哪有什么无性恋,其实就是矫情。”



26岁的Alan就是其中一位。

 

他喜欢异性,但并不想和女孩子发生关系。读书时男生寝室少不了“开车”,他总是尴尬不已。

 

当他向室友坦白自己对那些没有兴趣时,室友用一种审视怪物的眼光看着他:

 

兄弟,你不会那方面不行吧?

 

这让他性格更加孤僻,大学四年独来独往。

 

比起流言蜚语,择偶是无性恋面临的更大难关。毕竟,有哪个伴侣能接受无性婚姻呢?

 

36岁的女孩娜娜也为此焦虑不已。

 

她努力地去相亲、认识新的异性朋友,甚至用异地来拖延男方的性邀约。

 

但最后无一例外,还是无法攻破无性这个难点,有一次还差点因此被一个家徒四壁的相亲男欺骗。

 



名校毕业的男生阿辉,为了不让爸妈脸上无光,他甚至接受做个同夫。

 

出身江西农村的女孩,在父亲不结婚就断绝关系的威胁下,和一名男同志在形婚QQ群认识,用一场彼此心照不宣的形婚来让父母安心。

 

现实中更多的无性恋者,最终违背自己的意愿选择结婚、通过试管婴儿完成传宗接代,或被迫与自己恋人发生性关系……

 

在孤独、婚恋压力与择偶困难的三重夹击下,无性恋的最佳归宿,是找到一个低性欲的伴侣。

 

但,这又谈何容易呢?

 

即便在LGBT亚文化群体逐渐走进社会视野的今天,无性恋依然遭受着深深的忽视和误解。

 

但对无性恋者来说,“无性”仅仅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他们希望社会能够尊重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不再一味地贴上病态的标签。

 



无性恋者,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理解。

 

你应该知道:

 

国外社交网站脸书上,现在除了传统的男/女,已经有56种新的非传统性别可选。

 

苹果手机的emoji表情符号,也早就加入了数十种“性别中立”符号。

 

心理学家对性取向的划分,已经细化到64种之多。

 

在这个愈加多元开放的时代里,我们更应接纳不同性取向的存在,尝试包容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困境,而不是一味地嘲笑。

 

毕竟理解与包容,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缤纷多彩。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4675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