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美国强力推荐 台湾选择“豪猪战略”的风险(图)

多维新闻 0



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给台湾指出的豪猪战略,未必可行。(AP)

台海两岸战争风险增加,台湾如何防卫以及美国是否会协防台湾,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Robert O‘Brien)日前透过拉斯韦加斯的一场校园活动,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观点。

这位操盘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白宫幕僚暗示,台湾的防卫必须依靠自己。在被问及中国攻击台湾时的美国选项,他并没有如外界预期的“战略清晰”,强调还有很多“模糊空间”。至于台湾应如何自我防卫,他表示台湾需要军事改革,增加国防经费,成为身上长满尖刺的“豪猪”(porcupine),因为“狮子通常不爱吃豪猪”。

虽然这听起来很像是以前“刺猬(Hedgehog)战略”的回锅重炒,其实不然。在生物学上,这两种生物的防卫机制虽然都是依靠背上长满尖刺让大型动物无法啃食,却是不同种类的动物;豪猪属于啮齿目豪猪科,刺猬则是猬形目猬科。前者体型大,后者体型小,用来作为台湾防卫作战的象征,当然也是不同概念。

“豪猪战略”的意义,从奥布莱恩的论述来看,是要大量投资“小实力”,包括短程对空武器、水雷、快速打击车辆、自走火炮及先进的监控设备,并点名要“加强后备兵力”训练,以表明“任何来犯或攻击都必付出庞大代价”。这些都要花钱,而且花很多钱,大幅提高国防预算因而成为重点。“刺猬战略”则主张资源的有效运用,将重点放在陆军战术上,认为应强化陆军的小型、廉价与更具机动性武器的布署,以消耗解放军战力,反对购买战机与战舰等大型又昂贵的武器。

不过,更具关键性的差异,在于前者是由决策级别的白宫重要幕僚提出,后者则只是美国军事学者的建议。所以台湾可以不理会“刺猬战略”,但要拒绝“豪猪战略”恐怕就不容易。从国防部一向难以推动的后备军人教育召集突然受到高度重视,不仅轻而易举的延长教召时间为两周,而且还要修改法规延长教召选充年限,并成立“防卫动员署”以强化后备战力来看,可推论蔡政府已相当程度的接受了美国下的指导棋。

美国希望台湾提高国防预算由来已久,在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时期即建议提高至国内总生产(GDP)的3%,只是被主张“和中亲美”的马政府婉拒。因而这牵涉美国军工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利益的军售构想既然启动,将不会因为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而有所改变。

美国如此,台湾呢?台湾必须慎重考虑;若选择接受以大量购买美国武器为主的“豪猪战略”,照单全收美国提交的武器采购清单,政策风险将比进口美猪、美牛还要来得高很多。

虽然部分人士认为,美国要台湾增加国防预算购买美国武器就是收取“保护费”,为了台湾安全,照付就是。但其实没那么简单,因为“豪猪战略”将改变台湾的防卫作战构想。

国防事务从理论到实践,有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正如《孙子兵法》所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国防部门面对敌情威胁,必须全面考虑本身条件、胜算多寡与其他影响因素,拟定防卫计划务必求其周延,以确保国家安全。

程序上,则先要有个作战构想决定“怎么打”,然后才开始“建军”与“备战”。“建军”就是成立要“怎么打”的部队,包括获得武器装备、编写战术准则、选择营区驻地、遴选官兵成员…等等。“备战”就是不断训练,让官兵孰悉武器装备、战术战法,并透过演习验收,发掘缺失与弱点,适当调整改进。兵力整建过程约5到10年,才能真正形成战力。

但美国推荐的“豪猪战略”反过来。卖新武器给台湾,这武器如果是国军一直想要而买不到的,很好;部队换装,战力升级。如果不是,就麻烦了;不仅要成立新部队展开“建军备战”过程,还要改写防卫作战计划配合它。如果只是小部分,国军还可以慢慢吸收,但“豪猪战略”是要大量投资“小实力”,美国已开出一系列销售列表,这就变成大工程。所以奥布莱恩讲了一句媒体忽略的关键句:台湾需要“军事改革”。改革是好事,但由美国透过销售武器引导,却有问题。





新武器建立新战力,国军原本“怎么打”的防卫作战构想将被迫调整。但这不是大脑决定拳头,而是由拳头决定大脑。这缺乏全面性思考的“削足适履”必然不够周延。

例如急就章式的“强化后备战力”举措,就相当令人不解。征兵是后备动员的基础,没有一、两年部队经验无法应召后备战力。然而不恢复征兵制,却延长教召选充年限,将退伍十几年的社会中坚调回部队受训,募兵制开始后短期服役的年轻人因不堪用,反而不必。这等于将后备动员责任交给服过兵役的80后,90后、00后却袖手旁观。这真荒谬,不仅不符兵役公平原则,也非长久之计。10年、20年后,还能让那些已届5、60岁的老者继续担负后备重任吗?

美国选择特定武器销售台湾,背后蕴含着一套特定的战术思想。这当然有其理论依据与实际经验,但移植到台湾,却未必能配合经过30多年汉光演习检证过的台海防卫战略。国防事务必须全面性思考,如果美国引导的军事改革像“强化后备战力”那么的不周延,国安风险实在太高。

排挤效应将很惊人


美国期望台湾增加国防经费并非始自今日的两岸关系紧张,马政府时期华府即传出台湾应增加国防经费到3%的声音。蔡总统上台后这股声浪更是不断。因而以往略多于100亿美金的国防预算也逐年增加,2019年增长5.6%,2020年增加5.2%,2021年预计再增长10.7%,规模达4,534亿新台币(1元新台币约合0.0348美元),占GDP达2.4%。

然而美国仍不满意。10月上旬以视讯方式举行的年度“美台国防工业会议”上,美国国防部副助理部长海戴维(David Helvey)即明确表示,台湾计划明年再度增加军费预算14亿美元仍不足以确保其防御能力。

这意味着蔡政府2022年就可能将国防预算增加到GDP的3%,约5,600亿新台币的水平,以购买美国销售清单上的武器。这产生的排挤效应将很惊人。



将税收花在军备上,不利于台湾的正常发展。图为9月28日,台北市各界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1周年释奠典礼,在孔庙隆重举行。(新华社)

排挤型态有三:第一,国军正常采购将被排挤。这种排挤型态一直发生,因为经费被挪用到采购大型、昂贵的战机、战舰,正常的武器装备汰换因而延迟。这才会出现不久前在小金门出事的战车,居然是使用超过70年二战老古董的现象。

第二,国防自主经费将被排挤。这种排挤以前也曾发生,例如早年自主研发的IDF经国号战机刚完成,美国就卖F-16,迫使IDF产量只能减半,负责研制的汉翔公司因而业务重挫,后续战机研发中止。蔡政府的国防自主计划预计也将面临排挤。海戴维已经讲得很清楚:台湾必须在自主发展和向外采购间取得平衡,避免“过度投资于有限资源无法带来良好回报的领域”。只不知他讲的是高教机还是潜舰。

第三,排挤经济建设或社会福利经费。马政府时期“和中亲美”,维持每年3,000多亿新台币的国防预算,将资源投入经济与社服,因而被称为“和平红利”。蔡政府若将军费提高到5,600亿新台币,将达到总预算的四分之一。这势必排挤“前瞻计划”,以及因劳保改革中断而必须负担的巨额补贴。

政府当然可以举债因应,为应对新冠疫情各国无不举债,只是台湾为军费举债较为特殊。

举债是花下一代的财富。工商时报社论曾统计蔡总统执政以来举债已超过1.3万亿新台币,政府债务余额超过6.3万亿新台币。相对2021年总预算仅21,615亿新台币,债务偏高。这在当前的低利率时代或许还不是问题,但未来若利率提高,利息支出将很惊人,台湾财政将有被拖垮的风险。

(作者系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

【台海局势】解放军战机穿越海峡中线背后:习近平版八二三炮战




2020年9月18日,台湾国防部发布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海空域活动的情况介绍,图中位于台湾海峡、闽台之间海面的线,即为台湾方面认定的“海峡中线”,但大陆否认“海峡中线”的存在。(台湾国防部)

台海局势持续升温,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机连续穿越“海峡中线”进入台湾空域,台湾军方频繁进行广播驱离并启动飞弹追监,台湾国防部不久前表示今年以来已出动战机4,132架次,而大陆方面,则通过外交部发言人公开否认有“海峡中线”存在。另一方面,美军也在月内持续加强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军事侦查——北京大学“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SCSPI)数据显示,美军9月26派出包括EP-3E及P-8A侦察机到中国大陆沿海侦察,其中,EP-3E侦察机距离福建、广东交界处的海岸仅有47.81海里(约88.5公里),再次刷新美国军机对中国大陆抵近侦察距离最近的纪录。

解放军军机频繁飞越海峡中线逼近台湾已经成为习近平版的“八二三炮战”(大陆称金门炮战),围绕狭窄的台湾海峡,中美台三国军方正在进行一场现代化的军事博弈。

“八二三炮战”小贴士:

大陆称金门炮战,香港称金门八二三炮战,台湾称八二三炮战,又称第2次台湾海峡危机。此指1958年到1979年(战况最烈为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间)发生于金门、马祖及其他中国大陆东南沿岸与岛屿的一系列战役总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中华民国国军以隔海炮击为主要战术行动,因此称为炮战。炮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中华民国国军随后发起反击。此次隔海炮战中两岸的军事形势变化是1958年8月23日-1958年10月5日(冲突降温)—1978年12月15日(最后一次炮击)—1979年1月1日(正式宣布停止炮击)





“现在闻到的硝烟味比台海危机时还重”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9月份频繁进行海上演习,尤其进行了两次在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的实弹军事演习。报道这一消息时,媒体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这极不寻常。这种不寻常,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时间上,这次同步演习正值中国十一国庆前夕。更重要的是空间上,这几场同步军演涉及了中国周边所有海域,而台湾海峡正是这些海上军演的“战术中心”。

另外,最近媒体爆出解放军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机歼-20在浙江衢州现身,也被外界认为是在为台海可能爆发的冲突做准备。这种担忧不止因为解放军密集军事部署,毕竟解放军的假想敌——台美军方也在频繁进行军事动作。台湾方面刚刚结束今年度“汉光演习”,重点应对解放军对台地区领导人的“斩首行动”。美军的海空侦察机、U2战略侦察机和EP-3反潜机等也已就位,“部署监控大陆北、东、南三个滨海战区”,而大陆则不断通过“特定智库”公布美军舰机位置和卫星图像,“展现海洋监测卫星追踪美军航舰、大型两栖舰目标的能力”。

台湾海峡现在闻到的硝烟味比1996年台海危机时还重。


那又该如何拨开这层“硝烟迷雾”,认知当下解放军在台海的军事部署?从2016年起解放军军机不定期绕台,到2020年8月中国海军在台湾南北端举行实弹军演,再到9月起中国军机连续越过“海峡中线”,解放军对台湾正在进行“逐步压迫”的军事战略日渐清晰。今天解放军对台湾所做的战略部署更近似一场现代版的“八二三炮战”。其主要战略目标就是摸清当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同时在国际舆论上通过靶向设计,释放、扩大议题,让国际社会关注并重新认清两岸政治现实。而如果在此期间出现擦枪走火,造成人员伤亡,战争则可能随时会发生。

政治战的内核——摸清美国台湾底线

说到“八二三炮战”,台湾人并不陌生。那场由大陆发起的炮战,迄今仍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成就了后来的金门菜刀与坑道高粱酒传奇。1954年,两岸对峙格局基本形成,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蒋介石念念不忘反攻大陆。为阻止解放军可能发起的攻势,蒋介石还把金门当成了防卫台湾的第一道门户,1958年夏天,蒋在金门、马祖的驻军已达近10万人。同年7月,美国武装入侵黎巴嫩,中东事件爆发。同时,1955年开始举行的中美大使级谈判一直断断续续,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争端迟迟未得到解决。当时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基于“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的思维,做出炮击金门的军事部署——一场看似军事战,实则是政治战、舆论战的局部战争。

将“八二三炮战”与今天解放军军机穿越海峡中线事件对比,可以发现二者相同处在于四点:其一,国际大气候上,世界都处于大变局下,地区性战争不断;其二,台海小气候,两岸交流中断,呈“对峙”局面,且美国干预台海的军、政动作加大;第三,“八二三炮战”期间展现出的错综复杂的两岸对抗、中美较量与美蒋冲突,以及三方政治军事与外交和谈交织在一起的各种矛盾斗争,归根结蒂都是围绕要不要实现统一、如何实现统一这一目标展开的,这与2020年台海问题的实质并无太多差别。

更重要的第四点是中共一脉相承的通过军事手段达到政治目标的战略思维。从毛泽东到习近平,“战争为政治服务”的军事理论一脉相承,2020年与1958年的世界、台海局势又有极大的相似,因此选择相似的军事方式,摸清美国的真实意图,并做好风险评估,避免因策略失误而陷入被动。也是为何将当前解放军军机飞越海峡中线称为“习近平版八二三炮战”的主要原因。

在中共推崇马克思的军事理论中,核心是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政治家要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问题,从政略高度权衡利弊得失。这一点也曾在习近平的口中提及:“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当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是打是谈、是进是止,党中央和毛主席首先从政治上来考虑。”在毛、习等中共政治领袖看来,二战后美国先后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两次海湾战争等,不仅在军事上付出高昂代价,在政治上也没有得分。有理由相信,在当今世界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和当今中国快速发展的复杂条件下,清楚“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观点的习近平会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问题,筹划和指导军事行动。

因此,无论是60多年前的八二三炮战,还是2020年解放军军机“扰台”的军事部署,后面隐藏着更重要的北京对两岸关系政治思考。

62年前,毛泽东把炮击金门视为一次对美的压力测试,政治目的并非要登陆金门、攻占台湾,而是侦察美国人“保护台湾”的决心。测试的结果表明华盛顿的底线是美国不会卷进国共台海之争,但也不会放弃台湾。基于此判断,一方面,对金门的炮击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展开,“打打停停”、“边打边谈”、“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单日打双日不打”,这一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使得大陆展现出在两岸关系上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另一方面,几年间毛泽东陆续起草并以国防部长的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再告台湾同胞书》等一系列文告,清晰地勾勒出中共对待统一问题的基本立场。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即中国《上海公报》,从而揭开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炮击金门,是中共高层态度从短期内武力解放台湾向致力于长期内政治解放台湾的转折点,也是促成中美以及两岸在对抗中通过军事手段进行另类接触的尝试。通过“八二三炮战”,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暴露,中国也向世界宣示了两岸虽然分治却仍然属于一个中国的政治现实,两岸分治只是内战的过程而非终局。

60多年后,今天台海局势的“政治现实”就是伴随着中美矛盾深化,台湾岛内“反统一”情绪浓厚,“独立”可能性急剧上升。在世界百年大变局下,地区性战争不断,从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到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战争,再到中印,印巴边境冲突,尤其中美结构性矛盾下,如何“以战止战”,如何确保台海问题不扩大,乃至出现台湾因为“独”北京不得不“武统”的局面。以上数点成为习近平从北京角度出发去思考两岸军事问题出发点。从2016年甚至更早时间,或已经在大陆决策层内部形成一套为政略服务的军事战略指导思想。可以想见,中国决策层的该战略指导思想必然会贯彻到军方,无论是军机绕台、台海军演,还是当下的频繁穿越海峡中线,解放军军事行动皆是在政治思维下去进行,要通过军事手段达到北京的政治目标。事实上,在解放军军机逼近台湾并发起针对性大规模军演后,美国一些政治人物,如共和党参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以及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国安顾问奥布莱特(Robert C. O'Brien)就台湾必须增强自我防卫能力的发言,也暴露了美国如今在台湾问题上并不愿为协防台湾而与大陆发生正面军事冲突的底线。

舆论战:靶向设计与释放两岸议题


除政治战性质外,北京在台海局势上的主动“进攻”,也表明中共方面将视其为一场舆论战,即主动进行靶向设计,释放两岸议题,吸引国际社会关注。

特朗普在美国总统任内便极为擅长通过这种“靶向设计”、“释放议题”,将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科技问题扩大为两国矛盾,引发中美两国国内甚至国际社会的舆论关注。让聚光灯牢牢照向他想让舆论关注的议题,从而转移焦点,为自己博取更多的选票。特朗普看似超群的“议题设置”能力,来源于他是美国这个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总统身份的赋能,以及他对现代社交媒体工具的善用。但其实这是国际政治尤其是军事战争领域惯用做法,并不新鲜。即使放在中国,无论是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还是更早的抗日战争,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有主动通过军事手段“设置议题”的先例。例如1937年中国抗日时期的淞沪会战期间,恰逢九国公约会议即将于当年11月在布鲁塞尔召开,国民政府在上海只留下88师谢晋元部继续牵扯日本军队,一方面拖延日军进攻速度,掩护大部队撤退,另一方面也是以便向国际社会表明,日本侵略还在进行,中国正在坚决抵抗。1947年中国远征军倾全力发动对日军的“松山战役”,除军事目的外,宣传目的也是希望引起国际社会关注,赢得国际援助。



大陆在台海问题上的“进攻”姿态不仅是给台湾看,也是给特朗普政府传达北京红线原则不受大国博弈妥协的信号。(AP)


今天国际风云波谲云诡,地区热点事件不断,二战后建立起的国际秩序有失序的前兆。同时美国政府、议会频繁打“台湾牌”,不断有高级别官员访台。台湾民进党政府利用日益激化的中美矛盾,不断操作议题刺激北京,基于“九二共识”建立起的两岸政治共识日益模糊。因此,中共通过频繁的军演和军机连续穿越海峡中线,让国际社会的关注视线放到两岸,既可以围魏救赵,降低国际社会对中美贸易战、科技战以及围绕华为、Tiktok引发的舆论沸点,也可以让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台,清楚北京在两岸问题上的红线原则,没有因为今日美国对中国的全方位打压而有丝毫损益。

解放军“拒止战略”部署完成 台海棋局中的两对军事关系


当然,无论是政治战,还是舆论战,都不能掩盖当下台海局势中军事斗争的表象。很现实的一点,解放军军机如此频繁的穿越海峡中线,逼迫台军战机始终处于警戒状态,解放军起码能够获取台军信息,例如多久能够回应,哪个基地先回应等。

由于解放军对台军的优势是碾压性的,媒体和社会舆论发出“中国会否武统”这个问题,表面上关乎两岸,但实际问的却是:中美两个核大国会不会在台海一战?因为在“台海棋局”中,实际存在两对矛盾——解放军与台军,解放军与美军,届时大陆对台湾是“进攻”,中国对美国则是“防御”。这两对矛盾同时存在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中,但是因为对象的不同,解放军的“攻防”方式会发生转变。

中国军方对于这两对矛盾的思考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后,基于战争中美军现代化的军事能力,解放军就开始反思、推演如果未来在台海发生战争,中国要如何破局?

答案就是“拒止战略”,即解放军要有用在划定的禁区内限制或阻止第三方外部势力介入干预的能力。更具体地解释,就是在台海范围内,解放军要拥有阻止美军介入的能力。而9月份解放军连续两次在四海举行大规模实弹军演,以及试射的两枚东风导弹,军事意义就是向美军表明,中国拒止战略部署已经完成。





目前解放军研发了最新一批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武器,包括中国东风-21D反舰导弹、东风26反舰导弹、歼-20/31战机、“鹰击”-12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WU-14高超音速飞行器、SD10空空导弹、东海-10巡航导弹、PL-13空空导弹、PL-16反辐射导弹、红鸟-3号(HN-3)战略巡航导弹、095周级攻击型核潜艇、096唐级战略核潜艇等等。

反舰弹道导弹与潜艇一道,构成了支撑中国“拒止战略”的主要武器系统。东风21D导弹将迫使美军航母远离中国近海。核动力潜艇已突破美日岛链封锁。中国的“区域拒止”能力已着眼于从中国沿海一直延伸到关岛。为了跟踪和打击美航母和其他水面作战舰艇,中国海军已经使用了装备新型鱼雷和高速掠海飞行反舰巡航导弹的潜艇;为了远距离发现并打击美军舰艇,中国军方正在建造超视距雷达,并部署侦察卫星和装备了高速反舰巡航导弹的战机。此外,中国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打击能力,已威胁到美军在冲绳的嘉手纳空军基地和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

况且如果到了台海发生冲突的那一天,美国究竟有多大的决心介入还有待考量,台湾在美国的战略天平上,用美国前防长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Henry Rumsfeld)的话说,“充其量排在第四位第五位上”。

没有人希望战争的到来,但是可以想见,大变局之下,很难想象台海局势仍然会简单的“维持现状”。台海现状一旦到,整个西太平洋的局势会发生震荡,美军在日韩的存在,南海问题甚至牵连中印、朝鲜半岛都会发生波动。但是其中变量过多,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中美关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也是以大西洋为中心的全球秩序转向欧亚大陆为中心的全球秩序变化的关键事件。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45440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