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袭警告?印度为何总是热衷于损人不利己的外交策略

观雨大神经 0

前几天印度的一个新闻又吸引了一波眼球,其空军参谋长居然公开表示他们已经做好空袭中国的准备



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无厘头的表态,因为印度空军的力量远不能和中国相提并论,这样的言论并不能起到“震慑中国”的作用。

而且就算真的引发双方空战,首都离战区近的是印度而不是中国。

作为普通人我们一般把阿三的这类新闻当笑话看,不过笑归笑,这里面的逻辑还是很奇怪的:为什么印度在国家层面上总是喜欢做出这种对自己没什么好处的事情?



一个国家战略的幕后原因不可能简单的用“奇葩”两个字就能概括。在探寻逻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印度的现状。

印度式增长

————————————

2001年,印度和巴西、俄罗斯、中国一起被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评价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金砖四国”。



2018年第二季度,印度GDP增速一度达到惊人8.2%,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

 

站在2018年的盛夏,各方印吹的预测似乎都在应验,印度总理莫迪眼里看到的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南亚巨星。



为此,信心爆棚的莫迪放出豪言,2025年,印度GDP要突破5万亿美元,跻身世界前三。

 

而在2020年第二季度经济发展榜单上,印度人也确实再次“名列前茅”,不过这一次是GDP暴跌速度领先全球(二季度同比下跌23.9%)。

 



仅过两年,这颗“南亚巨星”的经济就完成了从最快增长就最快崩盘的华丽转身

 

看到印度这种“惊艳”的表现,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疫情的打击。不过疫情是全球范围的危机,并非只针对印度,把排名最差的责任都推到疫情上实在难以服众。



 

其实印度经济数据的暴跌并不令人意外,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因为2018年的那个“世界第一”本身就充满水分。印度成为“经济学霸”的秘诀其实是更改GDP增速的统计方式。

 



比如说为了挖掘经济数据上的潜力,印度把GDP的计算范围扩展到了极致。他们不仅把羊牛粪折合成肥料计算在GDP里,甚至连连贫民窟的各种竹竿塑料搭建的窝棚都没放过,也一起算到了建筑业的产值里。



这种计算方式算出来的经济增长当然不可能持续,再加上疫情的突然冲击,其经济水平一夜之间打回原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很显然印度的日子并不好过 

目前的印度大有冲击“双第一”的趋势:经济指标领跌全球,疫情发展领跑世界。面对风雨飘摇的局面,日子本来就不好过的印度会如何应对呢?



迷惑的战略

————————————

按常理,在这样的巨大危机下,一个正常国家会从三个方向来努力:

 

民生方面:全力抗疫,尽早恢复社会正常秩序

经济方面:休养生息,降低人民负担,逐步提升经济活力

国际方面:寻求帮助,积极和各国一同协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抗危机

 

然而三哥不按常理出牌,在整个国家已经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居然“趁机”去挑起和周边国家的边境冲突,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印边境冲突。



在我们看来这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包括1962年自卫反击战在内的中印之间的几次较大冲突都反复证明了两个道理:

 

1. 印度的军事战斗力远不如中国

2. 中国无意侵占印度的领土且中国对中印边境的和平稳定抱有巨大的诚意

 

站在印度的角度考虑,面对一个实力远超自己同时又不想和自己翻脸的邻居,处理争议最合理的方式当然是坐下来友好协商。



然而印度对协商毫无兴趣,似乎就指着靠占便宜来解决问题。今天偷个山头,明天打个群架,来来回回硬是把边境问题搞成了长期对抗的复杂局面。

要知道,边境地区的地形险要,大部分是无人区,双方的实控线并非两国确认的边境线,而仅仅是博弈过程中一个暂时的平衡点。

在这里搞小动作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在这种环境恶劣的无人区,偷偷占的便宜很难守住,博弈平衡点的维持最终要靠实际的国力来支撑。



持续的挑衅只会空耗国力,而今年的情况又尤其特殊,在全球经济衰退和疫情肆虐的压力下,大家都很难。印度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前段时间还遭遇了蝗灾和洪水等大型灾害。

 

对于一个缺乏工业基础的国家来说,连续遭受这样的打击已经足以让其走到崩溃边缘。



  

然而印度并不打算给自己留下喘息的机会,仍然对边境挑衅乐此不彼。

 

中印双方今年到现在为止已经发生了三次大规模冲突,其中6月份冲突的后果最惨烈,总共造成了印度近百名官兵的伤亡。

 

印度这种高频率高强度的挑衅其实风险很大,因为高原环境的条件非常特殊,在这里开展行动需要周密的计划和有力的后勤保障来支撑。



比如说由于高原低压缺氧,头部的伤害容易形成致命的脑疝。所以在医疗保障方面需要准备高压氧舱来避免这样的情况。中国早在2017年就实现了青藏和帕米尔高原等地基层单位的高压氧舱和制氧设备的配置。



 

而印军至今仍在“裸奔”,指挥官大手一挥,基层官兵只能听天由命。在6月份冲突中阵亡的20个印军官兵中有17个是因为高原医疗保障资源匮乏而丧命。

 

我们看到这里就会产生疑问:

眼瞅着自己大厦将倾,印度放着国内堆积如山的问题不去解决,却跑到荒无人烟的边境去给自己放血,莫迪在图什么?

我们不知道莫迪在图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莫迪很纠结

针对今年6月份爆发的大型冲突,莫迪曾公开表示解放军没有越界,这明显和军方咄咄逼人的态度背道而驰。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谁在掌控印度的命运?

 

 

我,军队,打钱

————————————

我们如果从印度的国家利益出发,就很难搞清楚他们现在的行为逻辑。因为印度人现在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

但是对于印度人来说,做出不符合国家利益的举动很正常,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一个整体



这个国家甚至连语言都没有统一,国内市场也处于割裂状态。

印度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由30多个语言不通,认知混乱的邦(以及同级别行政区)组成的大杂烩。

  

国家既然是一盘散沙,其国家利益自然会被分割成一个个局部和小集团的利益。



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度各种逻辑混乱的行为,正是各种小集团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上的结果。

 

在印度的国家体系中,莫迪只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才是最高军事决策机构。



 

所以莫迪本身对军队的控制力非常有限,甚至不得不在去年专门设置了一个“国防参谋长”来作为政府和军队沟通的桥梁。

  

我们看到的边境冲突中很多不符合印度国家利益的行为,往往非常符合军方某些部门的利益。

 

比如说在中印边境地区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印度在2012年竣工了一条通往加勒万河谷附近的DSDBO战略公路。

竣工后印度人才发现这条公路修在了河床上面而不是山腰上。这样一到洪水季节整个公路就会被淹没。于是只好改线返工,把公路重新修到山腰上,然后又折腾了7年才再次竣工。

 



这个案例很奇葩,难道一开始修路的负责人脑子秀逗了吗?居然把公路修河里。

其实并不是秀逗,之所以修河里,是因为在河里修便宜,如果要在山腰上修,得花巨资劈山开路。

那为什么重要的战略公路一开始要去省这个钱呢?因为当年修路经费的一半都被相关官员挪用了......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

2007年印度用35亿美元的天价从法国购买了6艘鲉鱼级潜艇,事后查明中间人拿了1亿美元的回扣



2012年,印度军方花1.4亿卢比的巨资购买了太脱拉(TATRA)军用开车,结果到货了才发现是一批二手的旧货

 



2019年底,印度首艘国产航母安装了4台进口的发动机并点火。按计划他们需要购买总共16万马力的动力才能达到设计航速,结果点火了才发现到货的4台发动机型号总共只有13万马力。这其中的惊天猫腻至今还没查出个结果来。



至于向基层士兵供应牲畜饲料充当军粮,向高寒地区的士兵供应劣质羽绒服和军靴导致其冻伤...等等这样的事件,在印度更是屡见不鲜。



 

对于印度的军方来说,存在着这么一个逻辑链条:

 

军事压力越大,工程和军购就越多,相关利益集团能获得的油水就越多。

军事冲突越多,军队的作用也就越大,军方领导的地位也就越高。

 

所以印度军方天然就有制造冲突的冲动。



当然,制造冲突是有代价的,激进的军事策略和敷衍了事的后勤保障把基层官兵直接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也就是说印军高层捞油水的代价是基层官兵的性命,他们真的能支付这样的代价吗?

 



在这个问题上,印度体现出了他的“低人权优势”,印军高层根本不关心基层官兵的死活。拿基层官兵的命去冒险,对于他们来说差不多就是一桩无本生意。



既然是无本生意,自然多多益善

不过印度总理莫迪作为一个铁腕式的政治人物,难道对此无动于衷?

 

 

骑虎难下的莫迪

————————————

 

莫迪出身平民,抱负远大,一直致力于结束印度落后的现状,带领印度跨入现代国家的门槛。



目前束缚印度发展的有三座大山:税务制度,土地制度,劳工制度

印度税制混乱,各地税收不统一,造成全国市场割裂

土地制度过分偏向大地主,不利于国家统筹配置土地资源

劳工制度则属于没有白左的命得了白左的病,他里面有很多严重束缚生产力的规定。比如说里面有个规定是企业工人如果超过100人,裁员和解聘就必须报政府批准,这就导致根本没有企业家愿意建立大型企业。而这只是众多奇葩规定之一。

莫迪对印度的改造正是拿这三座大山开刀

这三座大山中最容易改革的就是税务制度,莫迪在2017年领导实施了印度建国以来最大的税制改革:GST税改。可以说为印度建立国内统一市场打下了一个基础。



但是在土地制度和劳工制度方面的改革一直很不顺利,莫迪要想真正把这两座大山铲除,实现彻底改革印度的宏伟目标,就需要力量。

那么一个政治家的力量从哪里来呢?在印度那套西方民主制下有这么几个途径:

他可以为利益集团代言,获得利益集团的支持;也可以做出巨大的成就,获得全社会的支持。

 

不过还有一种获取力量最快的途径:

 

搞民粹主义,煽动民族和宗教情绪,争取狂热人群的支持。



这种办法副作用很大,但是见效很快,让当今的西方政客欲罢不能,而莫迪也不能免俗,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这条道路

2002年,古吉拉特邦的高德拉发生了暴乱。暴乱起因是一节满载印度教教徒的列车车厢起火,造成了58名印度教教徒的死亡。

 

此次火灾的原因一直没有查明,但是因为高德拉火车站所在地是穆斯林聚集区,所以大量的印度教徒将火灾归罪于穆斯林。

在宗教矛盾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时任该邦首席部长的莫迪不仅没有控制局面,反而煽风点火,公然鼓励印度教徒对穆斯林展开攻击



最终宗教冲突爆发,导致646人丧生。这起暴乱的重要推手莫迪不仅没有成为罪人,反而因此获得了印度教徒的拥戴而人气爆棚。

 

这个事件正是莫迪执政策略的一个缩影:搞民粹主义,通过煽动和讨好狂热人群来获得执政的力量。

 

莫迪本身并非狂热分子,而是一个现实的政治家,民粹主义只是他的工具。然而凡事皆有代价,骑上了民粹主义这只猛虎,想再下来就很难了。



莫迪心理很清楚这个时候印度去挑起中印边境冲突意味着什么。今年的7月3日他甚至跑到喜马拉雅山下对着官兵演讲,表示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发展的时代。

但是民族情绪被挑动起来后,莫迪已经没有了多少转圜余地。要求将冲突进行到底的狂热人群正是莫迪自己背后的铁杆基本盘,他稍微做一点缓和的姿态,就会遭到铺天盖地的非议。



这是一个两难:

迎合民粹,印度前途堪忧

尊重现实,自己将立刻失去力量的来源

 

路怎么走,莫迪没得选,他只能频繁的左右摇摆,在印度的前途和民族情绪中间战战兢兢的走钢丝。

 

另一方面,把自身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印度军方则早已立于不败之地。更糟的是,印度各个地方势力也都乐于见到莫迪因为外交或战争失败而失势,因为莫迪改革动的正是他们的利益。



所以我们会看到印度全国上下,从军队到地方再到平民,都在鼓吹不切实际的强硬外交政策,把莫迪架到火上烤。不过莫迪也怪不了别人,民粹之路是他自己的选择。



 

结语

————————————

中印边境的争端,表面上看是一个国际问题,本质上是印度国内矛盾的延伸。印度自己内部的矛盾不解决,他在外部和中国以及其他邻国的矛盾就会长期持续下去。



 

站在中国的角度,我们只能对此表示遗憾,因为中印两国其实没有什么根本的矛盾,完全没有必要走到剑拔弩张的地步,而且该方向也不是我国重点的战略方向,所以我们当然希望能好好谈。

但受制于复杂尖锐的国内矛盾,印度在外交上就像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疯子,要么无厘头的狮子大开口,要么转个背就出尔反尔,根本无法谈判。

中国要维护边境稳定只能依靠自己的硬实力来逐步加强力量存在。不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国家,和印度这样的农业国家拼消耗,压力确实不大。



这个冬天对于驻扎在边境的印度军来说并不好过,他们将不得不依靠简易的帐篷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地区去面对零下50度的极寒天气。而一另方面,中国边防部队已经可以在新的营房里吹暖气。



这种对峙的结果是没有悬念的。

顺带说一句,印度空军参谋长“空袭中国”的底气来自于他们新买的几架阵风式战斗机,他们认为阵风可以对我国的歼20取得优势。



印军阵风战斗机

事实上阵风战斗机没有隐身能力,落后歼20一个时代,两者战斗力不在一个层面上,无法相提并论。

而且阵风由于雷达体积小的先天劣势,其空战能力只能和我国的单发中型战斗机歼10C相抗衡。



歼10C

中印两国经常被拿来做比较,但我们不能想当然的拿我们的逻辑去判断印度的行为,因为两个国家除了人口数量差不多以外,其实并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印度自己成为正常的现代国家之前,他的各种脑洞清奇的迷惑行为恐怕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THE END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4538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