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女护士”被指人设崩塌:瑕疵能掩盖道德的光芒?

上观新闻 0

近日, “想嫁兵哥哥”的

“援鄂女护士”

再次火了起来

因为她订婚了





不过没想到的是

这次她收到的不是祝福

而是广泛的质疑

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最美援鄂女护士”于鑫慧的护士身份遭到质疑,江苏省南通市卫健委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于鑫慧未在卫生系统工作过,没有护士资格证。此外,也有网友质疑其参与抗疫的真实性。

10月15日,曾对接于鑫慧志愿工作的武汉市武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杨林(化名)告诉新京报 ,于鑫慧曾于2020年2月20日至4月10日在武汉市水果湖街道瑞安酒店、胜家玫瑰酒店等隔离点服务,身份为医护志愿者。



据各大媒体报道,从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回应来看,在相关身份方面,于鑫慧确实是“一无所有”,但她确实在当地做了医护志愿者。但因于鑫慧还被指婚内征婚、被限制高消费等,有网友还暴露了一些涉及隐私的负面信息,指热点当事人“人设崩塌”。

网友态度分化两大类

对于以上种种,网友的态度主要分化成两个阵营。

一类认为于鑫慧造假护士身份,利用抗疫和征婚等新闻标签博人眼球,遮蔽了更多默默无闻的医护工作者,消费了大家的善意和信任。











另一类则认为,只要于鑫慧主动奔赴武汉为抗疫出力的经历不是虚假的,那么无论其内心是否有博出名的潜在意愿,这种行动还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也确实发挥了一名志愿者的作用,因此对其个人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













截至目前,除了回复红星新闻记者“公道自在人心,清者自清,网上夸大的那些事情,有侵权,有诽谤,有造谣,对我造成的影响,对比(此)我必定会追究其法律责任”以外,于鑫慧未公开作出其他回应。

对此,小观的特约作者

发表了观点↓

深挖“援鄂女护士”个人隐私

是在给善心挖坑



在于鑫慧的婚讯发布后,有一些人对其医护人员的身份及个人作风等问题提出了质疑。媒体挖出她曾经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限制其高消费的往事,网友则疯狂传播真假未知的其个人隐私。

无论媒体及网友所挖的东西是真是假,在我看来,这场“深挖运动”既不道德,也不客观。用道德攻击在特殊时期作出特殊贡献得到特殊荣誉的“逆行者”,说轻点是“道德洁癖症”发作,说重点是在给每个人心中存着的善挖坑,会对整个社会善行的一记重击。武汉抗疫期间,人人自危,避之惟恐不及。但总有一部分人逆向而行,在生死边沿与死神抢人。于鑫慧自称“护士”,在我看来是没有问题的,她本就是卫校毕业,用自己曾经学到的知识,在最需要护士的地方去做了56天的护士,而且做得挺好。“资格证”只是一个证书,但“护士”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作岗位。没有“资格证”的于鑫慧,尽到了一个“护士”的职责。



为了缓解康复者的焦虑情绪,于鑫慧还带去了一些“奖状”颁发给隔离点的患者,通过这种方式“逗大家开心”。



为感谢她的照料,有位女患者亲手织了一双毛线拖鞋送给她,这个细节后来被于鑫慧用在了公开演讲中。

我们也能看到,各方对“援鄂女护士”的质疑,并非针对她的援鄂行为和专业水平,而是针对她的个人道德和行为瑕疵。“一个涉嫌身份造假且有失信前科的人,该不该得到这些荣誉?”这或许是一些质疑者内心深处最不能接受的事实。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每个人心中都装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可能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外在表现。当暴虐情绪压抑不住时,他可能成为伸腿将小孩绊伤的人;当残酷心态无法控制时,他可能会用高跟鞋虐猫获得快感……但是,当他内心的母性、善性迸发时,那种道德的光辉洒遍大地,圣洁动人。

对某人善行的赞美与鼓励,并不会免除其本应承担的法律义务,比如债务。承认人的复杂性,对单个的善行进行赞美,其实是在鼓励向美向善的力量。提倡就事论事,是为了避免非此即彼的“贴标签”。反对“道德洁癖”,是要避免“道德洁癖”在清洗的时候,将人心中的善给洗没了。

在最需要的地方最需要的时候,于生死边沿与死神争分夺秒,56天如一日坚守岗位,以积极乐观心态影响别人……这种行为该不该得到荣誉?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4524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