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强狙神:32天狙杀214名美军,还会开战机 (图)

乌鸦校尉 0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多部“抗美援朝”影视剧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立。

 





目前最引入注目的当属10月 25号要上映的《金刚川》。

就在这当口,还有一个新的“抗美援朝”电影立项——张艺谋导演的新片《最冷的枪》(原名《狙击手》)。




《最冷的枪》备案公示里说,该片讲述了狙击手张大弓与美军斗争的过程中成功击败对手的故事。



看这个描述,这个片子张大弓原型,肯定就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王牌狙击手——张桃芳。

单从题材选择来说,《最冷的枪》选得很好,因为其原型张桃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有过很多王牌狙击手,但他们大多数都需要依靠瞄准镜才能斩获无数。

在世界狙击手前十的榜单上,仅仅只有两个人是不靠瞄准镜的机瞄大神。

其中一个是芬兰的传奇狙击手西蒙·海耶,绰号“白色死神”,另一个就是张桃芳。



脸部被达姆弹击中的西蒙·海耶


但可惜的是,因为欧美影视剧文化的强势输入,网上提起王牌狙击手时,映入脑海的往往是诸如《兵临城下》、《美国狙击手》、《拯救大兵瑞恩》等大片中的外国狙击手。



抗日神剧中又把“狙击手”搞得泛滥成灾,角色塑造失败,还不符合历史事实,搞得大家一听说中国狙击手就本能的选择不信。

真正的狙神张桃芳老英雄的故事,很长时间只在军迷群体中流传,鲜为大众所知。

《最冷的枪》会拍成什么样,现在还无法推测,但不得不说,以张桃芳故事的传奇程度,哪怕原封不动,也会超越绝大多数好莱坞的“狙神”。

张桃芳1931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县陈堡一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期的张桃芳只读了几年书,就赶上日军全面侵华。

正因为张桃芳小时候目睹过日军的残暴,所以从小就萌生了长大以后要参军,要去保家卫国的想法。



但那时候的张桃芳年纪太小,直到1946年,15岁的张桃芳终于获批参加了陈堡当地西北片的儿童团。



参加儿童团后,伙伴们很快就发现,张桃芳的视力好得惊人,十几米外芝麻大小的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可以第一时间观察到敌情,之后张桃芳升为民兵队长。

1951年3月,张桃芳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报名参军了志愿军,训练了一年半之后,于1952年8月随24军进入朝鲜。



在参军之前,张桃芳其实也摸过枪,小时候他曾用过爷爷的原始鸟枪打过野鸡、野兔,那时候他的枪法很准,在国内集训的时候也用过日制三八式步枪,国产的老式汉阳造等步枪。

 

但入朝后,部队发给张桃芳一支崭新的M1944式莫辛-纳甘步骑枪。

该型号枪为苏联卫国战争后期改制,有效射程1000米,因其枪声清脆、连续发射时有如水珠溅落,故称之为“水连珠”。

到1945年二战结束,莫辛-纳甘系列步枪共生产1700万支,是苏军在二战中的主用步枪。

 


巧合的是,苏军著名的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还有白色死神西蒙·海耶的爱枪,都是莫辛-纳甘系列。




瓦西里(左)、西蒙·海耶

部队暂时安稳下来以后,张桃芳所在的72师214团组织了全团第一次打靶比赛。

张桃芳代表72师214团3营8连参加了比赛,参赛前,张桃芳信心满满,因为他用原始的鸟枪都可以打中灵活的山鹑,这种正规的苏联造的制式步枪打固定靶还不是小case?

结果正式比赛的时候,张桃芳端起“水连珠”,连续三次都脱靶了。



张桃芳不相信,找到军械员理论,对方答复说:“这是苏联老大哥支援的新式步枪,我们都测试过,绝对没问题。”

实际上,张桃芳确实在短时间内不太适应新枪。

张桃芳的这支“水连珠”口径7.62毫米,枪管长520毫米,瞄准具为弧形标尺,弹头初速每秒820米,有效射程500-600米,是在莫辛-纳甘1891/1930型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枪管由之前的730毫米缩短至520毫米,在枪管右侧加装了可折叠刺刀。



和其他的步枪比起来,“水连珠”的射击准确性较好,故障率较低且耐用,因为枪身较短,这种短步枪很方便在狙击作战中快速转移射击阵地。

但是,M1944型莫辛-纳甘步枪有致命弱点——枪管比较短,弹着点散布面比较大,所以如果不经过刻苦训练,一般人根本打不好。

这次比赛前,张桃芳是在连长面前打了包票的,结果现在丢了大面子,张桃芳气不过,只要一有空就拿着枪仔细查看,经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张桃芳发现这支“水连珠”的后坐力比三八式要大,这就会让子弹出膛时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哪怕只有头发丝那么细微,到200米就会差出一米开外。



为了完全适应这支“水连珠”,张桃芳想了各种办法,疯狂进行练习。

因为子弹稀缺,没什么机会实弹打靶,白天的时候,他把远近不同的各种物体当成目标,不停地空枪击发。

晚上,他就直直地瞄着那忽大忽小、忽高忽低的油灯头儿,或者星星月亮练注意力。



为了端稳枪,张桃芳把破床单撕成两片,里面装上沙土练习平稳端枪 ,后来练到在两臂挂着十几公斤沙袋,还要不差分毫地扣动扳机练臂力。

朝鲜元山的冬天,基本都在零下三十度左右,即便是如此低温的环境下,张桃芳依然每天早早的就趴在战壕里苦练。



终于,张桃芳的刻苦努力等到了上战场的机会,1953年1月11日,其所在的二十四军接替十五军进入上甘岭阵地。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

张桃芳来到前线的时候,中美经过前面几轮博弈,尤其是第五次战役的博弈,已经基本摸清了对方的底细,目前双方想凭借战术上的博弈把对方赶出半岛都是不太现实。

于是,双方进入了长期的相持阶段,志愿军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



志愿军将士交流冷枪冷炮经验


所谓冷枪冷炮,就是组织大量一线步枪手对敌人展开精确打击,而且,不问出身,无论是步兵、炮兵甚至是炊事员,无论是用步枪、轻机枪、迫击炮,只要够得着,就打对方一个出其不意。

正好,第五次战役后,毛主席知道前线的情况后,提出了此后作战不再以大规模消灭敌军主力为目标,而是“杀鸡就要用牛刀”,用优势兵力一点一点找机会吃敌人的小部队为主。

毛主席把这个思路称为“零敲牛皮糖战术”——牛皮糖一大块,买糖的一般一次只要一点,卖糖人拿小凿子凿下一小块。虽然每次卖出不多,但是一天下来总会少一大块。



张桃芳跃跃欲试,他马上拉着别的老兵讨教“水连珠”的射击要领,老兵们当然也不厌其烦的向其传授包括定标尺、计算提前量以及寻找有利地形等,随时等待着上战场。

在此之前,因为有强大的炮火优势,许多美军根本不把志愿军当回事,不仅大摇大摆地修工事,还在上面像在家里一样吃饭喝酒,甚至有人直接在战场上晒起了日光浴。



二十四军军长皮定均听到这些报告后,就下了个命令:每个阵地选出4个狙击手,给对面的美军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

二十四军72师214团3营8连9班很快选出了包括张桃芳在内的4人狙击小组,在阵地狙击台处开始了首次狙击作战。

调整好射击姿势后,张桃芳发现有2名美军在距离他不到100米处走动,张桃芳感觉到这是狙杀好时机。

于是,他对准目标开火,“砰”,打偏了。



又是一枪,再度偏离目标,张桃芳着急了,砰砰砰连开12枪,却连敌人的衣服都没擦着,2名敌人顺利逃回掩体,立刻呼叫炮击报复。

很快,几十发炮弹呼啸而来,其中数发炮弹在狙击台附近爆炸,震得张桃芳五脏六腑都翻江倒海。

张桃芳回去马上总结经验,思考怎么算提前量。

次日,张桃芳回到狙击台,看到对面有3名美军正大摇大摆的往山下走,张桃芳立马瞄准射击。

“砰”,枪声未落,其中一敌被击倒,其余二敌落荒而逃,可回来的张桃芳却一脸不高兴。

原来,张桃芳虽然射杀了一名敌人,但是他瞄准的是第一个人,结果倒下的却是第二个人。

也就是说,他还是没有打准。



经过连夜反复校正、验证之后,张桃芳找到了一点感觉。

第二天,在晨雾中,张桃芳从狙击台看到百米外有一名快步小跑的敌军,以不规律S型奔跑以规避狙击。 

张桃芳提前预判,果断开火,这一次,敌人应声倒下!

找到感觉的张桃芳在之后两周时间里,打出9发子弹,射杀7名敌军,一下子就超过了组里所有的老狙击手。



很快,22天时间内,张桃芳击发247发子弹,打死71名敌军,他的事迹通过24军《火线报》广为流传。

14军军长皮定均对此将信将疑,就让作战参谋带上一双保暖皮靴去597.9高地一探究竟,并嘱咐称:看他是否可以消灭3个敌人,真的就送靴子,作假就给处分。



皮定均(左)在朝鲜战场

作战参谋来597.9高地上用高倍望远镜观测,亲眼目睹了张桃芳连续3枪击毙3名敌人,于是将靴子送给了张桃芳。

4月9日,九兵团政治部专门派了摄影组长王纪荣和记者边震遐来到597.9高地阵地前沿班,二人看到张桃芳伏在一条石缝后面,距离600米外的无名高地上一敌人刚探出身子,就被张桃芳一枪毙命。

仅仅这一天,张桃芳就毙伤4个敌人,主阵地上两个观察所同时给予证实登记,并告知两名记者。



皮定均亲自观看张桃芳射击演示


军长加记者的肯定,让张桃芳成了全军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214全团上下都要跟他学习,张桃芳也积极向战友们传授作战要诀。

其中,黄兴海就是张桃芳培养的优秀狙击手之一,他也很快名列志愿军“杀敌百名狙击手”之中。



黄兴海和战友交流经验

张桃芳越打越是有想法,比如他发现美军经常派出炮兵观察员对己方阵地进行侦察,引导炮火攻击。

于是,张桃芳决定重点狙杀敌炮兵观察员,不过这些人多在七八百米开外活动,一般人望去只是模糊的黑点,通过机械瞄准难度极高。

可张桃芳天生拥有远视眼,加上丰富的射击经验,竟然两次成功击杀800米开外的美军炮兵观测手!

冷枪冷炮运动,让美军胆战心惊,一度把上甘岭称为“狙击兵岭”。



志愿军二号王牌狙击手:十五军的邹习祥(上甘岭击毙203名美、韩士兵)

面对志愿军的冷枪运动,美军再也不敢公开晒“日光浴”、搞野营烧烤了,他们除了继续用重机枪点射封锁阵地和小口径迫击炮覆盖来压制志愿军狙击战术外,也开始从各地调集精锐狙击手和志愿军对狙!

志愿军手里的枪,连起码的光学瞄准镜都没有,而美军主要都是装备了高倍光学瞄准镜M1C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3卡宾枪。其中M3卡宾枪还在枪口处增设消焰器,到了战争后期甚至安装了M1式夜视瞄准镜。

对于完全依靠机瞄的志愿军来说,美军的枪无疑具有碾压性优势。



但即便是这样,美军狙击手依然屡遭失败,夜视镜反而被志愿军多次缴获。

迷信暴力美学的美军干脆给M2HB重机枪也安装了高倍狙击镜,这款点50口径重机枪不仅射程远,射速快,除了较为笨重不易移动外,对比志愿军的“水连珠”是有巨大优势的。



美军指挥官架起3挺M2HB重机枪,并让最专业的狙击手来操作,还配备了观察员,准备拉开一张大网,围歼张桃芳。

一场高手间的对决开始了。

1953年的4月的一天早上,张桃芳刚走近交通沟时,一连串.50口径子弹就贴着他的头皮飞过。

张桃芳的神经陡然紧张起来,缩回掩体后,他又试着把脑袋一点一点往外露,结果一串子弹又差点命中其头部。



张桃芳尝试举起帽子诱导对方开火,但敌人不上当,看来对面今天来了高手!

现在张桃芳已经暴露位置,却还不知道对面的位置,极其被动。


张桃芳放低姿势,向狙击台爬去,交通沟和狙击台之间有一小段空地,他猛地一个箭步蹿过这段空地,一串机枪子弹擦着脚后袭来,溅得周围沙土飞扬,张桃芳顺势两手一扬,身子一斜,咕咚摔了下去。



M2重机枪开火


这个动作让敌人以为张桃芳被打中了,暂时停止了射击,张桃芳赶紧顺势爬到另一边,飞快抬头扫了一眼子弹射来的方向,他一下子看清了——对面两块大石头之间就是机枪的位置!

对面也是高手,立刻调转枪口一阵点射,但就在机枪暂停射击的间隙,张桃芳已经乘势站了起来,抬枪、瞄准、开火一气呵成。

高手对决,胜负只在一瞬之间。

张桃芳的子弹击中对手时,对面机枪子弹溅起一片土打到他的脸上,张桃芳死里逃生,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成功反杀对手,生死只差0.1秒。



此后,张桃芳不断刷新战果,在5月时,张桃芳已经取得杀敌214人的惊人记录,完全依靠机瞄,仅耗弹442发,自身毫发未伤。

用狙击手对射都不行,美军被张桃芳及其战友的狙击战术搞得几近神经崩溃,后来干脆一听到枪声就呼叫密集炮火覆盖,乱炸一气。

1953年5月份,张桃芳奉调回国,志愿军总部授予张桃芳特等功臣、"二级狙击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



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张桃芳又参加了飞行员集训,他所在的军只有他一人被破格录取为飞行员。

没办法,谁让他有一双惊人的好眼睛,这视力好到他晚年依然可以看清10米外的小黑点。

张桃芳当上飞行员后,试驾过米格-15,安全飞行上千小时,逐渐从一名普通飞行员成长为飞行团的副团长。神枪手里飞机开得最好,飞行员里狙击打得最棒,这个经历全军罕见。



学习驾驶战斗机的张桃芳(左)


在退休后,张桃芳最喜欢做的事,还是回老部队看新兵打靶,有时看得手痒痒,上去拿起“八一杠”,还能打出不错的成绩。



他所使用的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于1959年被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至今。



2007年,一代英雄张桃芳在潍坊市第一军休所逝世,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在张桃芳的墓碑上,至今还镌刻着其他生前最喜欢的诗句: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这句话同时也是苏联女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狙杀309人)的墓志铭。

参考资料:

《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击毙214名敌军竟没用瞄准镜!》CCTV国家记忆《从“准备生”到“练习生” ,韩国K-POP文化背后的故事》中国军网

《泰州英烈谱:狙击之王张桃芳》远川科技评论

《上甘岭狙神传奇:死后墓志铭为“痛苦如此持久”》凤凰网

《志愿军大规模狙击的称手利器》李楠

《张桃芳——朝鲜战场上的传奇狙神》孙文晔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44794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