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瞩目青岛普检 确诊病例多数都是结核病人(组图)

观察者网/界面新闻/齐鲁网 0

10月14日晚,青岛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最新情况。山东省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介绍,已公布的12例确诊病例中多数都是结核病人。

此前,今日上午青岛市疫情防控发布会上通报称,本次疫情共发现12例确诊病例,原6例无症状感染者已于昨日转归为确诊病例。12例确诊病例中,危重型1例、重型3例、普通型6例、轻型2例。



青岛回应核检结果查询:没联系你就是阴性




今晚,青岛市召开疫情防控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查询系统的工作程序:完成采样后,采样机构把检测信息通过各级疾病控制机构上传到健康码后台,通常情况下健康码下面查询键就可以查询到,由于这个阶段大规模,很多检测机构有压力和困难,因此大家点击会有提示,2-3天后显示检测报告。如果我们检测阳性的话,我们疾控机构会迅速采取措施,没有联系就是阴性的。我们会加快,让大家尽快拿到结果。

“5天测900万人!”外媒瞩目青岛普检:与一些国家对比强烈


“身着防护服的卫生工作者迅速搭起帐篷,居民排队提供样本,这与其他国家笨拙的检测工作形成了鲜明对比。”《日本时报》指出,青岛雷厉风行举措,让一些国家“笨拙”的防疫工作和官员们一直以来的借口无所遁形。

10月12日,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消息称,青岛正加快推进社区检测,3日内对市内五个区进行核酸检测全覆盖,5日内对全市检测全覆盖,检测结果将及时发布。

截至今日14:00,青岛已完成820余万份核酸检测采样,即将完成检测青岛全市约900万人口的目标。

“5天检测全城900万人口!”青岛市政府的全城普检计划,令多家外国媒体瞩目。

美国《华尔街日报》13日对此进行报道,对比美国和欧洲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以万计,中国仅有两位数,而且几乎所有的病例均由境外输入。即便如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在实行大规模检测的同时,对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隔离。

《华尔街日报》感慨道,这些努力帮助了中国经济的“更快速的复苏”,并且正有效防止潜在的“第二波感染风险”。



华尔街日报:在发现少数病例后,青岛计划对900万人进行检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路透社也对青岛的普检措施表示了肯定。在13日的报道中,CNN重提中国乌鲁木齐市和武汉市,强调青岛的普检借鉴了前两个城市的经验。

CNN承认,这一应对措施,“成功地将中国总体感染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让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恢复了正常,约有6亿人次游客选择在今年10月“黄金周”期间出行。



CNN:青岛计划对900万人口进行检测



路透社:青岛在发现新增病例后,进行全城普检

同美国一样,欧洲疫情局势十分严峻。《纽约时报》12日报道称,新冠肺炎的第二波疫情已经开始袭击欧洲和美国。

BBC在13日刊文,详细介绍了青岛疫情现状和采取的普检措施,包括国庆“黄金周”的来往旅客数量和检测的时间和地点。

最后,BBC指出,青岛政府的防疫措施和世界其它地方都不同——新增确诊少得多,但决定对全市人口进行核酸检测。相较之下,世界其他地方面对暴涨的新增病例,却仍采取前后不一的封锁限制政策。



BBC:青岛计划在5天内检测900万人



欧洲新闻网:中国计划在5天内对900万人口的城市进行检测

不同于欧美媒体的“含蓄表达”,日本媒体《日本时报》英文版13日直接刊文,称青岛普检与一些欧美国家鼓吹所谓的“群体免疫”形成强烈对比。

“身着防护服的卫生工作者迅速搭起帐篷,居民排队提供样本,这与其他国家笨拙的检测工作形成了鲜明对比。”《日本时报》指出,青岛雷厉风行举措,让一些国家“笨拙”的防疫工作和官员们一直以来的借口无所遁形。

此外,该篇报道还提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忠告。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2日重申:“群体免疫是通过保护人们不受病毒感染而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让他们感染病毒来实现的。”他还批评,这种想法“在科学和道德上都存在问题”。



日本时报:中国在全城普检,WHO打脸“打脸群体免疫”



青岛市民夜间接受检测,图自新华网

青岛卫健委官网14日消息,截至10月14日14:00时,青岛已采样近830万份(8289666份)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截至14日14时时,本次疫情累计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12例。

目前,青岛全市已排查到密切接触者532人,全部实行集中隔离观察并完成两轮核酸检测,除首轮检测中9人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并已及时发布外,其余均为阴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已于12日派出工作组,赴青岛指导当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来源:观察者网 综合/齐倩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4474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