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媛群”曝光 又一“男版咪蒙”10万+?(组图)

北美留学生日报 0

名媛,就这???

“这世上本没有那么多名媛,包装的多了,自然也就多了。” 

这两天,相信很多人都被那个“上海名媛群”的瓜刷屏了。



 

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平常大家的想象中,名媛们的生活,也就是每天挎着铂金包聚聚会,喝喝下午茶,分分钟一掷千金,奢华的不能更奢华。

 

但,当有人花了500块潜进某“上海名媛群”以后才发现:你以为这些“名媛”们的生活很快乐?事实上,“名媛”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6个人拼一个丽思卡尔顿双人下午茶,每人仅需85块的单子很火爆;15个人拼一晚丽思卡尔顿的房间,每人200块的便宜价格一般地方都找不到…

 

拼包包,原价几万块甚至几十万的爱马仕包包,几百块拼来能背一星期,甚至连丝袜也能拼,甭管穿过它的人有没有啥问题,你穿上就是属于你的就对了。



 

一时间,“上海名媛”连上热搜带刷屏,颇有定义“名媛”新含义的架势,同时也在人们之间掀起了一番讨论。

 

有人表示看到名媛们也在拼单,一时间真不知道是该夸她们节省,还是疑惑这些人到底咋想的。





 

不管咋看,这些拼酒店,拼包包,拼下午茶,甚至连丝袜都要拼的人实在和想象中的“名媛”相差太多了,难道真的是“爱拼才会赢”?



 

还有盲生在一片嘈杂声中表示自己发现了华点,你甭管人家多少个人拼一单吧,秩序真是没得说。

甚至拼单的时候不但花功夫把账帮你算了,时间上也安排的明明白白呢!



 

不过,不管一千个人的眼中有多少个哈利波特,总体来看,大多数人还是持怀疑态度。

 

毕竟,对于现在一些家庭条件还不错,或者工作之后有一定收入的人来说,这样的消费不算奢侈,咋到了这一下子几十个名媛都出动了?



 

说是节省也不对,再节省也不至于几十人拼一间酒店、穿一条丝袜就为了拍个照炫耀的。

 

反正无论怎么看,都只能得出答案:这难道不是高配版的“拼夕夕”?或者说,这压根就是一群假名媛。

 

甚至,还有网友点评这个群的名字不应该是“名媛群”,而是——



为此还在微博上掀起了一阵狂欢。

 

“有人拼这个500块的名媛群吗?我进上半年,你进下半年,一人出250。”



 

“有人拼花呗吗?傻的来,聪明的骂不过。”



 

“拼羽绒服也行,冬天我穿,其他时间归你!”



 

最狠的莫过于号召姐妹们一起拼库里南,一人一块钱,一块开一天,现在还差六百多万人。

“拼到最后的姐妹记得多活一会。”

 



而继“上海名媛群”火了以后,名媛一词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并被拉下了神坛。

啥奢侈?啥资产?只要你“拼”过,四舍五入就算名媛了。



 

这样的调侃自然不算夸张,不止名媛群,网购,贴吧,社交APP上,这些都屡见不鲜。

 

APP上,前脚刚说完6个人拼一个丽思卡尔顿的双人下午茶,后脚就有人找到了拼单名媛本媛,妆容到位,角度到位。



 

更重要的是,带上了一看就很贵的酒店title,云淡风轻的点评,顺便cue一下早餐,这就是名媛们平平无奇却又招人羡慕的一天。

 

贴吧里,也能找到“名媛”出没的痕迹:请问,想成为一个名媛,如何才能变得更高级?



这个问题当然不难,毕竟人靠衣裳马靠鞍,你和名媛之间,只差一件高端复刻那么简单。



 

在某宝上,就更容易学废了。

 

随手一搜就能定制高端商务/名媛朋友圈封面,全世界的定位想改哪个改哪个。



豪车想租什么,哦不,想拼什么拼什么,拼差了还要被人瞧不起的那种。



除了上边说的这些,一些有热门款包包的人也会把自己的包包放出去收租。

只需几千就能背上奢侈品包包,如果再拼一下,几百块就能拿到。



图源于 | @有钱人bot

 

总之,这些名媛的中心思想是“拼名媛,我们是专业的”,核心武器则为“花最少的钱,装最大的bigger”。







倘若只看到这里,不夸张的说,甚至会让很多人对这些“名媛”们生出一些敬佩之情。

 

毕竟她们的目的很明确,用尽了所有力气,也不过就是让人觉得看起来有钱、活的滋润就可以了。

 

只要不偷不抢,不坑蒙拐骗,不伤害他人,爱怎么拼就怎么拼。

往好了说,还严格控制了时间和金钱成本,积极共享了资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谁会管酒店是不是拼来的,下午茶是不是动筷的,包包明天是谁在背的,丝袜后天又在谁身上勾丝了,只要着眼于当下,在镜头前闪过的那一刹那,在分享出来达到目的的瞬间,Everything is fine。



 

但话是这么说,在很多“名媛”产业链的背后,事情显然是没有那么简单。

费心的包装背后,往往还有更多社会舆论和法律上的争议。

 

就在这几天,“上海名媛群”走红之后,又一个类似的争议事件被频频提起,时间也不算久远,就在前一阵子潘玮柏宣布结婚期间。



那时潘玮柏结婚的消息刚刚宣布,粉丝们也为偶像祝福,并对ins上满满名媛风的新晋“天王嫂”大加夸赞。

 

但紧接着,王思聪一条朋友圈把潘玮柏老婆宣云和天王嫂郭富城老婆方媛推上了风口浪尖。



内容直指两人和一位叫AMY姐的“经纪人”关系匪浅,甚至宣云和“名媛群”中的各位一样,都是一条龙服务包装出来的。



 

网友们顺藤摸瓜,发现很多时候成员们发出来的图文内容都是流水批量生产。



一些照片里,连浴缸的花瓣都一模一样。





尽管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下去泡拍完照,另一个接着泡来拍照,但在如今看来,和刚刚火起来的名媛群拼单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要懂得操作,人均名媛不是梦。



 

而类似的操作,因为明星事件被广泛关注之后,热度也水涨船高起来。

各种名媛培训班、名媛群、名媛组织一窝蜂的涌了出来,口号可以直白到培训之后一定能嫁给富豪、成功人士和明星。



诚然,大多数人看到这些,可能也就是一笑而过,当个段子就算了。

可被有心之人发现之后,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包装,无疑是撕开了另一个口子。

一些人在朋友圈等地方伪造出自己“很有钱”的形象,趁机捏造借口诈骗、敛财,向被害人借钱、推销货物的也不是没有。







 

这哪里是什么“名媛”,不过是把“名媛”当成了财富密码。

 

当然,这些“名媛”流水线的出现也不是偶然,我们都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看见过这样的情况。

谁谁谁在网上发布了一段下午茶或者入住高端酒店的内容,评论区马上出现高赞评论,“经济独立”“名媛本媛”“好羡慕啊”…有追捧就有了市场,久而久之就像那句话说的——

“这世上本没有那么多名媛,包装的多了,自然也就多了。”

但在“名媛”产量肆虐的背后,请别忘了,为了炫耀也好,为了其它也罢,假的终究是假的,到底不过是沐猴而冠,自欺欺人罢了。

 

北美留学生日报:上海“名媛群”被曝光,我又看到了“男版咪蒙”的一篇10万+




李中二的一篇文章,彻底让上海“名媛圈”炸开了锅。

原来表面上光鲜亮丽的生活,全都是私下高阶版的“拼多多”。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拼不到的。

或许,成为“名媛”,你只是差了一个二维码的邀请。



(以下图源:爆料公众号)

在这里,你可以拼丽思卡尔顿的双人下午茶,人均只需85。

你还可以拼,丽思卡尔顿的套房,人均200。

还可以拼宝格丽的酒店,人均125。

也可以拼各种名牌包包,甚至是Gucci丝袜。



总之,共享经济“下沉式”体验,在这个圈子里被彻底实现。

虽然这个事儿“被曝光”,但总觉得这篇文章哪里怪怪的?

不对劲。

其实,这种以共享租借等形式包装网红的现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有很多MCN在运作网红和打造个人IP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用这种方式,营造一种“向往的生活”。





也有一些“网红”个人,通过租借的方式,提升消费等级,吸引粉丝。

怎么说呢?

这里面的逻辑就是在“现实感”这件事儿上大做文章。

不会有“网红”承认这一切都是假的,但也不会承认这一切都是真的。

如何判断,就成了粉丝自己的事情。



你可以说,有一部分“网红”在消费粉丝。

但这个公众号曝光的所谓“名媛群”登上了热搜,更像是消费之后的“二次消费”——

假造得很。

首先,看群的名字“上海名媛群”。



非常直白而且明了,更像是已经精准锁定了用户,时间人物全有了。

“名媛”这个词如今更多的是贬。

为什么90后、甚至00后不能起一个更富有个性的群名,非要把一个已经被人黑出翔的词,当作代言呢?



看一下,群聊天的内容。

所谓的丽思卡尔顿、宝格丽等五星级酒店拼房,40个人住一间,轮流拍照。

这已经是假得不能再假的事情了。

可能造谣的人,也没有去过上面这些酒店。



(上海丽思卡尔顿)

丽思卡尔顿已经明确表示:

要实名登记,入住客人要面部识别。

而且进入客房首先要进入前台,前台人员看到这么多人难道不会上前询问吗?



再仔细看一下,聊天中的一些细节。

时间都是5:01分?

而且聊天展现的要素实在是太多了,好像是刻意为之,生怕一个截屏不能展现全部内容。

看一下对白,也是极具“戏剧性”。

为什么搞对象,需要名画品鉴?



聊天内容上下衔接也过于生硬,一个话题没有结束,另一个就开始了。

刚聊完宝马男,接着就开始拼袜子了。

不觉得想要表现的素材太多了吗?



这篇文章更像是被营造出来的网文,既有剧情上的起伏,又有卖点足够吸引读者眼球。

再看看这个公众号其他的文章,你会发现还有很多人给他们“投稿”。

但所有的投稿好像人用的全都是一部iPhone手机。

而且截图工整规范。



他们家其他的爆款文章,也都有一定的套路。

非常喜欢写一些看上去匪夷所思,难以置信的话题。

而且喜欢挑起所谓“直男癌”和“绿茶女”之间的矛盾。



而且紧跟热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话题一出来,他们针对女性的文章也出来了。

“江浙沪夜店小公主”、“成都千杯不倒翁”。



几乎所有的推文都在说女性如何如何不好。

调性堪称是“男版咪蒙”。

每曝光一个男明星的“丑闻”,这个公众号就要写一篇类似的女性事件。



当然,这种选题无论是在公众号还是别的平台都会引起读者的广泛猎奇心理。

很显然,这次的名媛群营销非常成功。

广泛的热度和话题的衍生就是最好的效果。









前阵子,贴吧一篇帖子《哥咱家有钱了》成了当下热点——

女方家要50万彩礼,不给钱不结婚,最后楼主无奈只能把爸妈的房子卖了。

有了150万最后才结的婚。



但这件事儿,最后被原楼主亲自曝光,从头到位就是一场营销。





想必大家十分清楚爱马仕的销售套路:

全球每卖出一件爱马仕Birkin,就有三到五款爱马仕积压单品被同时卖空。

这就是爱马仕(Hermès)臭名昭著的“配货原则”,想要买一款8万的Birkin包包,对不起,请你先买5~7万其他的单品,满足了累计消费记录,你才有购买Birkin的名额。

一般配货比例是1:1,也有1:5,餐具、丝巾、挂饰,甚至小皮具。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的店面、不同人,具体情况也不同。



爱马仕这么做,一方面考验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也在划分着一种无形的“阶层”。

拿全球限量的Birkin来说,如果,人人都可以背着逛大街,只会让更多客源流失。

一款全球限量的Birkin包,意味着某种“圈子”的一张VIP入场券。

对于北上广深的许多白领来说,刚工作的第一年,即便四个季度不吃不喝,也要攒钱买够4款名牌包包,这是同样的道理。



人类社会中,但凡是圈子,就有门槛,为了挤进一个圈子,势必要付出代价。

于是很多人看到了在这样一个挤压的社会空间中,有太多的挣扎和矛盾。

咪蒙看到了其中的“营销逻辑”,并且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成就”。

如同一些水平很烂的高中生

炮制的死妈死爹卖惨的高考作文一样

几乎每篇咪蒙系爆款文背后

都要“弄死”一个“我有一个朋友”



还记得导致咪蒙覆灭的那篇文章吗?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

通篇文章充满着事实性错误和逻辑矛盾,但并不影响整个文章情绪的输出。



甚至,咪蒙还写过一篇《我曾想过,让父母死去》的文章。

因为被骂得太严重,不得不删除文章。

这可能是咪蒙营销最失败的一次。



类似这样的结论,广泛存在于2018年刷屏的各种公众号“爆文”里,也是现在各公众号写手正在做的事情。

比如在收到15亿光年外的FRB之后,人民日报这样的官媒会采访业内大咖,给出比较专业的意见。



没办法刷屏的自媒体会说许多事实,最后加一句“不排除是外星人的可能”。



但某些爆文公众号,就一定要这么说:



还有滴滴悲剧发生后,某公众号用臆想脑补出当时奸杀的情景。

贩卖焦虑,脸谱化主角,下结论,搞对立面。

我不说这是错误,因为这根本不是错误,反而正是如何做好一个公众号的秘诀——

在毫无关系的事情中间加上若有若无的联系。

必要的时候可以造谣,添油加醋,春秋笔法。

最后提醒一下:

造谣是有代价的。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4438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