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4年即将死去的这个男人 把中国基因界掀个底朝天

酷玩实验室 0

2020年2月5号开始,“禁足”的武汉人能在东湖边上看到一个66岁的老头,急匆匆地骑着共享单车。 像个没头苍蝇一样瞎骑。

 零星的路人走过,他们不知道擦肩而过的,是个身价135亿的富翁,名叫汪建,华大基因董事长。 
 

他不是在封城时就被困在武汉的“倒霉外地人”,他是硬闯进来的。 1月18号,钟南山坐在高铁餐车一角,紧急赶往武汉。 


 

同日,汪建给国家卫健委写下请战书,请求安排铁路部门协调,让华大基因员工进驻武汉。 


 

大年初二,封城第4天,汪建带了一队亲兵,杀了进来。 就像17年前,他乔装打扮成某专家的助理,闯进高级别领导会议、“夺走”SARS病毒样本一样。 


 

记者问他来武汉干啥,汪建半开玩笑地说:“我来就是旅旅游的!” “经历过SARS,这对我来说没什么。” 大年初七,汪建和钟南山通了电话,钟让华大尽快设计实验方案,做好大规模人群普筛。 然而撂下电话的钟南山并不知道,汪建在武汉已经连续咳嗽6天,助理包里备着奥司他韦和阿比多尔两种药,还给他做了核酸检测。 


 

汪建要同事们迅速达成两个目标:核酸检测能力1万人份/天,诊断试剂生产10万人份/天。 而那时武汉全市一天最多只能测2600人。 一些人到死也没等来确诊的机会。 核酸检测能力不足,是新冠肺炎早期爆发的主因:患者无法得到确诊,只能返家隔离,丧失最佳治疗时机,感染人数暴增。 汪建急火攻心。 


 

就在他和团队日以继夜进行新冠病毒的基因学研究时,对汪建“表演”“作秀 ”的质疑不绝于耳。 老头说:“你有本事你当面跟我骂,量你没那胆量!” 


 

2月5号,华大在东湖高新区建起武汉的第一座“火眼实验室”,每天可检测万人份的病毒样本,成为当时整个武汉检测能力最高的地方。 


 

但当时给过来的检测样本太少,一直持续在1000-2000例的样本,实验室有很大的产能闲置。 


 

汪建急得每天下午跑到东湖边骑共享单车,缓解压力。 直到2月23号,武汉封城整一个月,终于实现“日清日结”,核酸检测再也不是拦路虎。 


 到今天,全球启动的火眼实验室达到73个。




美国政客跳出来警告沙特等国,华大基因可能借此“让中国政府获取宝贵的个人数据信息”,并与伊朗等国分享。 而包括华大在内的多家公司,一边把国内核酸检测量提高到484万人份/天以上,一边海外订单远销180个国家和地区。




新冠检测不光能救人,也拉了华大一把。 开源证券分析师测算,华大基因今年仅卖新冠检测试剂一项,利润可达9-55亿人民币。




2019年全年,华大基因净利润是2.79亿。 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16.51亿,相当于过去五年的总和(16.56亿)。




然而就在华大基因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旗下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的国产基因测序仪在全球范围内遭到美国对手Illumina的专利诉讼围攻。




5月,华大智造刚刚完成超10亿美元的B轮融资,是中国基因测序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




有投资人看好说,等华大智造以后A股上了市,市值甚至能超过华大基因。 但美国政府6月就宣布,禁止华大智造在美销售基因测序产品。




对方起诉的专利技术,涉及华大几乎全部自研自产的基因测序仪产品。




除美国外,其他多数国家均驳回Illumina请求,或在审理中

7月,美国商务部将华大旗下两家100%控股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




包括新疆丝路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觉得,华大这家公司就是欺世盗名的骗子,当年的千亿市值跌到200亿的时候,就是最好的证明。 过去4年,华大基因的自由现金流一直都是负的。




在很多财经媒体口中,“黑华大”也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 《华大癌变》《华大基因被罚!14万孕妇基因组已流到国外,细思极恐!》《举报华大基因伪高科技忽悠欺诈涉嫌贿赂官员,大规模套骗国有资产》《基因测序“名门”华大系实施裁员与资产剥离》……




挨过自己人的枪子儿,忍着外国巨头的挑衅,华大挺了过来,连续多年保持着中国基因测序龙头老大的地位。 可能最愿意“高看”它一眼的,不是中国媒体,而是外国记者。 2014年,美国副总统拜登公开贬低中国: “虽然中国每年毕业的科技人员和工程师是美国的6-8倍,但我敢说你们根本记不得哪个创新项目是中国造的。”




随后CNN打脸拜登: “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工作做得比全球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多,其数量超过了哈佛大学,超过了美国国家卫生院,在基因领域,中国华大基因才是世界的领导者。” 华大基因每年产出20PB(1PB约为4000亿页文本)的数据量,占全世界一半以上。 如今在美国人眼里,这家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正是基因界的“华为”,而旗下的华大智造就是基因界“海思”。




然而也有人说,华大不过是家从美国买机器,堆人头“搬砖”测序列的“基因界富士康”罢了。连汪建自己都说,他是个“科技民工”。 这到底是一家实现了全国产替代的正经科创企业,还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给洋人做基因低端代工厂的大忽悠呢?




 01偷摸干的事被国家领导人发现了 说华大基因是全中国最古怪的公司,加不加之一都无所谓。 在汪建的办公桌上方是两个吊环,闲了他就做几个引体向上玩玩。







而办公桌上还放着一块“墓碑”,汪建的生卒年月都已刻上,活到120岁正好。




在华大喝酒,你要先测个基因,然后用量杯分酒,耐酒好的人喝一杯,不耐酒的人只用碰半杯,内部称“精准喝酒”。 华大员工被禁止谈论星座:“你把星座背后的基因关系找出来,随便你怎么说。”




公司禁止员工穿西装、打领带。领带一旦被汪建发现,他会抄起剪刀剪开一个口。 “买一根裤带花20万,我买一根两毛钱的绳子不一回事吗? ” 胖子要罚款,戒烟发奖励,电梯一般没人用,鼓励大家走楼梯。 华大上市敲钟时,汪建借尿遁,“我怎么能沾那个铜呢?我永远不会碰那个。”




然后请了一群有先天缺陷的特殊人群替他敲钟。




但华大所有员工不允许有出生缺陷,且必须活到100岁。 一次跟同事去寺庙里抽签,他花300块钱买了3个筒,把中签、下签全都扔掉,结果所有人抽到上上签。 “跟我走的人都是好签,不要听天由命,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命运我掌握——这就是华大,我们走的是这条路。” 早年间,华大楼道里还贴着“融入工人阶级队伍,接受工人阶级领导”这样的标语。 “你们信我跟我走,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动摇。” 从出生到现在,华大基因在中国企业里都是一个“怪胎”。 汪建用非常传统的的红色革命精神,领导一家没人知道要往哪走的高新科技企业。 就像华大做的第一件事,几个人偷偷摸摸干的,却被意外载入了共和国史册。




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有一条青铜甬道,记载了300万年前到公元2000年,中华民族7000多个重大历史事件,最后一条记录的是: 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人类3号染色体部分遗传密码 那是汪建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 1994年春节,正在华盛顿大学做高级研究员的汪建同朋友行酒令,不背别的,背《毛主席语录》,酒令行到一半,汪建流着泪说: “同志们,我们已经红到骨子里了,还在美国待着干什么?干脆就接着红下去,回国吧!” 于是他们当年回国成立公司,一边卖乙肝试剂,一边擅自代表中国参与了全球“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3000万个碱基对)。 这一计划与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20世纪人类三大工程。




汪建抄起电话打给朋友:“你不回国?告诉你,我就带一把刀到你实验室,我剁了你的实验室。你看我敢不敢!到底干不干?不干就真的没机会了。” 到全部基因组序列绘制完成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电视讲话中提及: “要特别感谢一群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这句话意外地被中国高层知晓,随后在中南海,江泽民接见了他们。

1998年,后来华大的创始人之一余军写了一副对联: 华夏生骄子共奠科学千秋基业大国有精英同解生命万世因原 取了其中四个字,就有了华大基因。 2003年非典,汪建乔装成助理混进防治小组领导会议,因为急脾气很快被人识破,他拍着桌子立军令状: “我们华大基因只要拿到病毒样本,几个小时就可以解出结构,有了这个,你们能够立马着手疫苗研发!” 果然,在拿到病毒样本后的36个小时,华大破译了非典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汪建原本的打算是,如果不给样本,他就半夜撬实验室的门去偷。 当时还是研究员、后来已是华大CEO的尹烨回忆说,他24小时肝了上千页文件、半年的活儿,键盘上落了一层头发。




然后,华大无偿捐了30万人份的SARS试剂盒,价值上亿。 汪建说:“我只不过是小露了一手,让你们看看厉害。”




2003年4月20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华大(汪建右一) 后来胡锦涛专门到华大视察,原本安排30分钟见面,结果跟科学家对话上了瘾,一聊4个小时。 随后,中国科学院与华大基因联合组建了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汪建任副所长,局级待遇。




2006年,美国人发明了一种基因测序仪器,速度提升100倍,成本能到过去的百万分之一。 汪建非常兴奋,认为这是一场“超摩尔定律”的革命,比计算机领域的“降本增效”快得多。




断崖式下跌正发生在随后的2007年 他慷慨激昂地给中科院领导写了30多页的报告,希望批准购买,但基因所里有人质疑这种机器只会产出一堆无用的垃圾,还质疑汪建对这种死贵死贵的设备这么关切,就是想借机贪污吃回扣。 一封匿名举报信让中科院迅速成立了调查组,最后查出来汪建使用公款2万多,但都是出差住宿、机票的钱。 2007年,汪建一怒之下,决定从中科院净身出户,把华大基因迁往深圳。 他一把推开办公室大门:“要想一下的就别去,赶得上今晚6点火车的就跟我一起走。” 


 最后跟他走的90人,多是没有编制的体制外员工。剩下500多人留在北京。 华大基因向深圳夸下海口,称要为这座城市在未来5年内带来10篇《自然》《科学》论文。




当地官员不知道这种论文有啥价值,就查了一下,发现广东省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也仅有两篇。 市长许勤许诺,华大发表一篇,作者可得100万元奖励。




许勤(左一)与汪建 结果到2011年,华大基因共发表了81篇国际重量级论文,许勤觉得8100万太多,难以兑现了,于是系上围裙,在家里给汪建等人做了一顿红烧肉。 截至2014年,作为一家民营公司,华大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近200篇论文,被《自然》评为中国科研机构第5。 汪建说:“发论文发得你们都不好意思。” 但汪建想要更多。




那时的华大基因,叫好不叫座,有名没钱,想做更大规模的基因测序,需要买更多的进口测序仪。 当时的国开行行长、中共元老陈云长子陈元在参观公司后,决定给华大基因提供贷款,支持他们从美国Illumina(后来起诉华大的那家)公司买了128台第二代基因测序仪,每台售价69万美金,相当于一台顶级跑车,这是当年全球最大的测序仪订单。




Illumina Hiseq2500型号测序仪 自此,华大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机构,全球每两份基因数据报告,就有一份出自华大基因。 “等他们回过神来,我已经跑得很远了。”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过多久,华大提前华为数年,尝到了“卡脖子”的痛苦。 购机两年后,Illumina开始逐年抬高试剂售价,每年涨7%,到货时间还不定,对华大停售新机,损坏的机器也不修。




Illumina试剂营收占大头,而非仪器 相当于打印机坏了,厂商不修、不换、不退、不卖新款,连“墨盒”(包含芯片的封闭式测序试剂,一对一匹配测序仪)都要涨价。 而且,这“打印机”当时几乎只有Illumina一家能做。 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份额,Illumina占84%;第二名赛默飞世尔,不足10%。




华大年年给Illumina“上贡”买试剂的钱越来越多,留下的利润越来越少,被压得喘不过气。 Illumina动机很简单:华大占了中下游服务领域大量份额,而Illumina占据上游,还希望“垄断”整个链条话语权,遏制华大快速发展。 “我们扛着人家的洋枪,打洋仗,觉得自己很牛逼嘛,后来发现没有子弹。” 汪建急疯了,一个人跑到甲午海战前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刘公岛上:“细细品味甲午,我们同样的感觉,气得咬牙切齿——同志们不能干这事儿啊!” “你一定不能相信,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不要每一件事情都要吃了苦头再醒过来。” 然后他小声说了一句:他妈的。




“跟在后面走烦不烦?烦!到前面去玩玩儿行不行?行!完了嘛。” 但是一款实验室样机要真走出来,需要10亿元以上的资金投入,研发周期以十年计。 华大选择“抄小路”上山。  025分钱挽救了中国基因测序产业 2012年,华大力主全额收购美国CG(Complete Genomics)公司——Illumina的竞争对手,于是Illumina惊呼:华大要买走“可口可乐秘方”!




他们选择落井下石,状告CG侵犯专利。一旦侵权成立,CG关键技术遭禁,收购CG就会毫无意义。 与此同时,CG还面临破产危机,一旦收购结束前宣布破产,就再也无收购的可能。 华大就是在这样的万分窘境下,按响了报价的计算器。 财务顾问花旗建议报每股3.7美元,华大财务建议3美元。 汪建手下的一位“神童”王俊喝了杯威士忌,“掰指头一算,三块一毛五。”




汪建说:“几个小家伙问我,我说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最后华大报价3.15美元。 几周后,Illumina也掺和CG的收购案,他们的最终报价是——3.10美元。 华大以0.05美元的微弱优势击败Illumina,收购总价1.176亿美元。 但事情不会这么顺利。 Illumina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造谣说这次收购成功,华大将获得大量美国人的基因样本,进而研制有针对性的邪恶生物武器。 结果让美国政府拖着审查了大半年,最后是汪建的好友比尔·盖茨写的一封公开信,阐明华大没有形成垄断威胁,美国政府才通过了安全审批,同意收购进行。




为什么要着重谈这个? 按汪建的说法,做出收购CG的决定只用了5分钟,“我们什么时候正儿八经开过会?” 但这场“拍脑门子”的收购不仅挽救了华大基因,不客气地说,也挽救了中国基因测序行业。 此后,基因测序巨头之间的并购、洗牌,导致全球有技术的头部企业几乎被搜刮殆尽。 中国企业即使有钱,也再无通过收购买来技术的可能。 华大赶上了末班车。




有人觉得,买“现成”技术很寒碜,其实并不会——你也得动脑子。 中国的液晶面板巨头京东方,当年难以突破液晶技术,就是靠收购韩国人不要的一条“垃圾”3.5代线起家的。 在吃透3.5代线的技术基础上,京东方才着手走向5代线、8.5代线,乃至全球最高的10.5代线。




世代数越高,切割出来的面板尺寸越大,技术难度越大 华大基因也一样,刚收来CG的基因测序仪原型机,并没好到哪里去——每台重达两吨,几千万元的售价,像极了“超级计算机”。




而华大要做的,是让测序仪走进更多企业、高校和医院,所以要把“超算”的功能全部微缩进一台“台式机”。 京东方、华大基因靠收购,省下了老外“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过程,专注于“从1到N”的研发。 这里的N,不是拿来傻瓜复制N个,而是升级N代的意思。


华大智造的研发团队在CG的技术基础上,做了大量改良、延伸工作,6年间设计制造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基因测序仪。 今年的新冠核酸样本前处理工作,就是在华大自己的测序仪和提取仪上“一条龙”自动化完成的,大幅缩短了病毒核酸提取时间。




你说这东西重不重要?如果不是那场高出0.05美元的收购,可能中国人不会拥有这一切,至少不会拥有得这么早。 就在上个月,华大甚至把这“一条龙”核酸检测直接做进了大巴车里。




疫情流窜到哪儿,检测车就可以开到哪儿,一天一车最多可检测样本2万人份。




到2019年,华大基因95%的测序仪来自华大智造,华大智造经成为华大基因的第一大供应商。




业界推断2019年华大基因的“供应商一”只可能是华大智造




华大基因与华大智造的关联交易金额近6亿人民币 而在国内市场,华大测序仪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




现在,全世界只有中美两国、三个公司可以量产临床级别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仪。 华大最新的测序仪T7,可以一天产出6TB的数据,完成60个人类基因组测序。 而在当年“人类基因组计划”里,测1个人类基因组,用了13年。 假设没有疫情,乍一看基因测序仪这个东西,跟老百姓没关系,其实用处很多。




大到全体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小到新冠试剂盒的研发,从产前胎儿的遗传病检测,到癌症的精准治疗,全都要用到基因测序仪。 用“神童”王俊的话说: “我不能做一个人的肿瘤研究,就把研究结果推广到全世界。做上百万人的样本,把里面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才可能开发应用。这种大型研究计划,以及再往后走的大科学大数据产出,最终会形成有利于老百姓的用途。”




而不管是药物开发还是疾病防治,大规模、快速、精准的基因测序,都是实现各种“功能”的基础设施。 基因测序仪,是整个基因生命科学产业的基石。




但整个中国基因测序行业的现状,跟手机行业差不多,并不乐观。 中国人强的是中下游,是手机设计研发和应用程序开发,弱的是上游手机芯片制造和系统开发。 中国基因测序服务,强的是中游的测序服务和下游的检测、研究,弱的是上游的测序仪和配套试剂研发。




如果你看一眼国产的基因测序仪市场,你会看到一副热火朝天的“假象”——其中多数产品都是披个中国马甲的“外国芯”,尤其是“Illumina芯”。




比如国内基因界排第二的贝瑞基因,它的NextSeqCN500测序仪,说是“合作研发”,其实就是由Illumina提供零部件和材料,贝瑞基因按标准制造,再向中国政府申请医疗仪器许可证。 


这也导致贝瑞对Illumina的依赖越来越严重。




反观华大,2019年,华大基因测序仪采购金额4.51亿元,比去年下降9.37%,而这都是自家国产替代的功劳。




华大智造DNBSEQ-T7 今年3月,韩国一个研究团队给7款主流测序仪做了个“横向测评”,包括华大智造新款测序仪T7在内,结果是“华大智造平台和Illumina测序平台相比,在测序错误率、覆盖度、覆盖均匀性和变异准确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上水平相当。”




用自家的测序仪,华大能把个人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降到600美元。 而华大机器比Illumina更便宜,2016年,Illumina一台500万,华大测序仪104万。 华大最新的“重器”T7价格跟Illumina竞品相当,但测序试剂价格是后者一半,每GB只要5美金,全球最低。 严格来说,现在基因测序仪为了满足不同的用途、测序规模,已经发展出了4代技术。




各厂商部分第二代测序仪

华大和Illumina的测序仪是应用最广的第二代。 和手机不同的是,每一代测序仪各有长短,简单说,一代准,二代快,三代长,四代又快又长又便宜(但还不够准)。




业内预测未来5-10年,二代依然会是商用主流机。 而国内有一些企业很“识趣”,转身投入三代、四代的研发。




2017年,瀚海基因(真迈生物)宣布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亚洲第一台第三代基因测序仪GenoCare(全球自主研发三代测序仪的企业只有三家)。




而就在这个月,齐碳科技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全国产第四代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9604。




小型、快速的基因测序仪成为了本土企业弯道超车的一个切入点。 目前,国内约90%的基因检测市场被十几家大型的医学检验所占据。 但借助疫情的“东风”,不少医院因为核酸检测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这些医院接下来也会考虑采购基因测序仪——3000家三甲医院与9000家二甲医院,正是一片未开垦的沃土。 而有了自研自产的神兵利器,华大智造也将其他竞争对手甩得越来越远。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插手生死。  03华大真的癌变了吗? 2018年,虎嗅网的一篇《华大癌变》刷爆朋友圈。




文章提到了华大基因的一种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只抽产妇5-10ml静脉血,可以筛查患有唐氏综合征的胎儿。




但湖南长沙的一个孕妇,在拿到华大基因出具的“无创低危”报告后,接连“让”三位医生误判。

在明知胎儿发育迟缓、多项异常的情况下,他们放弃给产妇安排唐筛、羊水穿刺等其他诊断方式,致使患有先天缺陷的儿童出生。 文章的作者知道,华大的无创产检只针对3种遗传问题(唐氏/爱德华/帕陶氏综合征),长沙胎儿的问题(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征)不包括在这3种当中。 华大检测的是特定染色体成不成对,而胎儿的问题是有条染色体缺了一段。




21号染色体不成对,多了一条 换句话说,不是检测本身失灵,而是大夫“怎么用这份检测结果”出了问题。 作者认为,华大的销售、医院的大夫有为了拿高额回扣,向患者家属过度推销NIPT“包测百病”的嫌疑。 “华大基因,应该先治治自己身上的恶性肿瘤了。” 那年,接二连三的“揭黑文”让华大在舆论上遭受重创,早年仅次于茅台的第二贵股票,市值一度蒸发超80%,从262块跌到50块钱。




面对外界重重质疑,汪建只回了一句: “你把我说得跟妖魔一样我也不在乎,说我是网红也不反对。” 而《华大癌变》的作者或许自己都没想到,这几年无创产检(NIPT)竟然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普及,甚至在10+个省份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全国做NIPT,深圳最便宜 香港需要做NIPT的孕产妇现在都会往深圳跑,这在过去是从没有过的奇观。 不光是中国,世界各国都在向孕产妇推广NIPT筛查手段。




这是一个政商勾结的骗局吗?当然不是。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大龄产妇的比例都越来越多,晚育成了趋势。




二胎放开后,中国高龄产妇的比例从24.5%上升到31%,平均年龄也从27增长到29岁。 而NIPT筛查可以查出的3种遗传病,都是产妇年龄越大,胎儿患病几率就越高。







这个NIPT筛查有没有效果?以深圳为例,2011-2017年,深圳孕期检出的唐氏综合征发病率上升147%,但在生下来的孩子里发病率下降了64%,跟NIPT、唐筛等手段的普及都有很大关系。




当然,不是说所有产妇都适合做NIPT,具体还要遵医嘱。




其他诊断技术,比如做羊水穿刺,23条染色体全部都可以检测到,但是有创,有流产风险。




现在国内的NIPT市场,主要由华大、贝瑞两家平分秋色,占据2/3的市场。




而他们还在不断升级产品,把筛查的疾病范围扩大到100种以上。




过去5年,中国产前筛查的渗透率从4.75%快速增长到25%(4个妈妈有一个做),如果未来渗透率达到50%(两个妈妈有一个做),预计是个135亿元的市场。




而在生死的另一头,华大基因和更多中国企业还在一个更广阔的赛道上奔跑。 癌症。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392.9万人,死亡233.8万人,平均每天超有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




每年中国人在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元。




 

但即便如此,残酷的是,中国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和日本。




而华大基因们的机会,就跟一类抗癌药的崛起密切相关——靶向药。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老百姓吃不起的天价药“格列宁”,在现实中名叫“格列卫”,就是目前长期疗效最好的靶向药,让“慢粒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90%。 而在全世界,靶向抗癌药的崛起都是个大趋势。




全球销售额TOP 10的肿瘤药,靶向药占9个。 这类药能瞄准特定的病变部位,并在目标部位蓄积、释放有效成分,就像导弹一样精准。




但前提是,吃药前,得确认你的身体里有对应的那个“病靶子”。 这样药物才能精确作用到病变细胞,而不毒害正常细胞。 这个跟靶向药绑定的诊断技术,叫“伴随诊断”,检测病人是否携带药物靶点。




而这种“有的放矢”,就是基因检测公司发挥威力的地方。




过去15年内,没有伴随诊断的靶向药物客观应答率(肿瘤有效缩小的患者比例)仅为7-45%,而有伴随诊断的客观应答率在41-80%之间,效果非常明显。




所以国家卫健委明确要求,靶向药在用药之前必须做基因检测,不得在未做检测的情况下用药,避免瞎吃、白吃药。




 

美国、日本的伴随诊断产品渗透率达到80%,而中国的渗透率仅为35%左右。 在2018年国家医保局公布的17个谈判降价入医保的抗癌药中,有14个都是靶向抗癌药物。




进入医保后,这些靶向药的销售额出现快速增长。




现在国内伴随诊断的检测人群数量达到125万,未来还会更多。




而分析师预测,随着靶向药崛起,中国伴随诊断市场规模未来几年会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




Illumina给出预测,未来基因测序应用市场规模最大的领域,就是肿瘤。




BBC数据显示,整个中国基因检测市场从2012年至今,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未来十年会是基因组商业模式成熟的“黄金十年”。







而华大基因有希望借助遍布海外的火眼实验室这一重要的“基础设施”,以新冠试剂为基础,未来源源不断地输出公司产品线和全方位的服务——生育健康、肿瘤、感染防控等等。 





其实不管是什么公司,中国基因产业的大半壁江山,都是华大的前员工打下来的,他们被称为“华小”——华大人评价他们的水平“好歹是少林寺下来的”。




跟所有同行比较,华大的研发投入金额和占比都是国内第一。




而在国际上,开源证券的分析师甚至乐观地预测,华大基因有望成为全球体外诊断(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获取临床诊断信息)TOP 5的龙头企业,成为跟罗氏、西门子、雅培、丹纳赫四巨头同台竞争的中国企业。







然而不管是“华大”还是“华小”,他们对于中国的意义,都不止于此。  尾声 没有人能真正看懂汪建,就像没有人能看懂华大基因到底是干什么的。




无论是to C(面向百姓)的产检、核酸检测,还是to B(面向企业)的科研基因测序服务,还是to G(面向政府)的由华大代管的中国国家基因库,都只是这家基因公司的冰山一角。




华大基因们的意义,只有放到更大的尺度上才能解释。 一个现代国家的发展水平,要看“新四化”做的怎么样——




工业化,是人和物质的关系,用机器(机床)大规模制造机器(然后再用这些机器生产东西);




信息化,是人和信息的关系,用带芯片的计算机大规模制造芯片及其相关设备;




能源化,是人和能量的关系,用清洁能源大规模制造清洁能源及其相关设备(例如光伏组件);




基因化,是人和自身的关系,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大规模塑造科学的生命。 前三个问题,都是工业时代要解决的问题;而最后一个问题,是生命时代要解决的问题。 从优化世界(物质信息能量),到优化人(生命),是我们这代人在有生之年,即将见证的最宏大的产业转向之一。 “大规模塑造科学的生命”,不是造神、造超人,不是像贺建奎那样直接上手改造基因。




用汪建的话说,它就是“让中国人生的优,病的少,活的长,去的安。” “基因化”的首个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作为一个健康人以正常的寿命活着,而这并不是人人皆可心安理得享受得到的。 十一8天假期,对比尤其明显:美国总统感染新冠,印度死亡超10万,外国人民水深火热,而中国景区已经人山人海。 





 我们知道,能享受到这样的“基础设施”,是无数国人付出巨大辛劳和智慧换来的。




任何传染病,遗传病,癌症,都是对“好好活着”这一基础设施的巨大破坏。 这就是生命时代第一阶段所要攻克的难题。 至于改造基因,缔造“超人”,那是遥远的第二阶段该不该做,以及该如何做的问题。




在工业时代,人们投入主要精力,集中解决物质资源匮乏的问题—— 是为了在生命时代,人能腾出精力来为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身体健康、心智健全、长命百岁和自我实现)做准备。 所以汪建才会说:华大基因是一家吃饱了撑的做出来的公司。




华大基因,乃至更多生命科学相关的创业企业,之所以在这个时代引起巨大争议,让人看不懂,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们属于未来。 但我们也不得不在今天,探讨生命科学企业要用的基础设施——基因测序仪,作为“工业产品”,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完成了“国产替代”。 华大基因也不得不用工业化的方式,来解决企业现阶段的问题。




所以汪建才会说,他和他的伙伴们都是“科学民工”。 因为在生命时代到来之前,地基都还没打好,砖还得接着搬。




所以说,重要的不是华大基因一家公司,不是一台国产测序仪,重要的是:有人正在埋头,做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就像同在深圳的任正非给汪建定了性: “汪建是个有争议的神人,不知他说的话会不会有下一个突破呢?我们不妨宽容一些。” 当汪建拍着胸脯说—— “华大基因完全有能力免费提供面向大众的基因测序服务,就像摩拜单车那样。” 说实话,我不全信他的。




因为他还有另一面。 非典时的华大研究员尹烨,为了防治SARS病毒一直冲在最前线,跟病人都被隔离在北京的小汤山医院,一旦感染就有死亡的风险,没有特效药。 很久后他从同事口中得知,汪建专门找了一趟钟南山,为尹烨争取了几支危急关头保命的抗SARS血清。 但汪建从来没跟他讲过这件事。




在所有的夸夸其谈、玩世不恭、惊人之语的背后,是一个把人的生命视作最高价值的生命科学工作者。 我希望有更多像他一样的人,能带领中国在基因化的道路上走得更深,走得更远。 中国产业升级的弯道超车,超越的不是一城一池,而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4341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