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花木兰》 我想向张艺谋的《长城》道歉(组图)

乌潮电影 0

谁都没有料到,迪士尼今年最受期待的《花木兰》,上线之后被骂得这么惨。 

一边说它不尊重中国历史;另一边,又在指责迪士尼在电影里太讨好中国了。

 

好像每个人都能从它身上找到槽点。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是怎么回事?

花木兰,一部想讨好所有人的电影

几个月前,《花木兰》的预告片,就因为出现了福建土楼和媒婆门口的诗,上了热搜。

 

历史上,花木兰老家的说法很多,有河南虞城、河南商丘、安徽毫州、湖北黄陂[1];不过,不管哪种,都跟东南沿海的福建,没有半毛钱关系。

 

至于媒婆对联上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则出自元代杂剧《西厢记》。

 

《木兰辞》出现在公元4-6世纪,福建土楼则是从宋元才开始出现,直到明清才成熟,不管怎么看都跟花木兰没有关系。

 

不过,这一点也许还说得过去。

 

“福建土楼”早在2008年7月,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把它放到这部电影里,考虑的可能是影响力。





《花木兰》之前的《功夫熊猫》,用福建土楼也有争议,只不过《功夫熊猫》是原创故事,争议没这么大

不过,看了电影之后我才发现,电影里有比预告片更大的槽点。

 

一个是电影里军队的造型,快要认不出来的李连杰,造型非常像傅满洲。





在宫里打着伞走来走去的宫妃:



一场战争看着就几十个士兵:



这些场景让人误以为,故事应该发生在欧洲中世纪某个小国。

 

国产剧编剧经常被嘲,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写有钱人全靠编;看完《花木兰》,我怀疑历史也限制了编剧的想象力。

 

我们看着不满意,老外就满意了吗?

 

也没有。

 

上面这些争议,国外的观众估计不清楚也不关心怎么回事;他们之前看的是动画版《花木兰》,对于他们来说,那可能才是《花木兰》的“原著”。

 

于是,预告片出来之后,就有人问:“木须龙怎么不见了?”



木须龙是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里新加的角色,凭借搞怪耍宝的形象获得了很高的人气,早就是迪士尼动画里的经典角色了。

 

但是,真人版《花木兰》里,木须龙这个角色被拿掉了,换成了凤凰。

 

拿掉木须龙的原因,说起来有点搞笑了:一个是因为“龙”,在中国传统里很特别,而木须龙太小,他们担心“冒犯”中国人;另一个,是《花木兰》这一次的定位是战争史诗片,耍宝搞怪的木须龙在里面看着不合适[2]。

 

不管是哪一条,拿掉木须龙和蟋蟀换成凤凰,结果是故事变得更无聊了;所谓的史诗感,也没看出来。

 

而且,据报道,在某次试映会之后,电影里的一场吻戏也被拿掉了[2]。于是,花木兰可能成了迪士尼公主里,第一位没有感情线的公主。

 

迪士尼本来想拍一部让所有人满意的电影,结果却是,谁都不满意。

迪士尼的套路,这一次失灵了

迪士尼的套路这一次可能真的失灵了。

 

这几年,迪士尼在大量翻拍动画真人电影,《花木兰》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目前投资最大的一部。

 

在《花木兰》之前,已经上映的动画真人电影中,《灰姑娘:仙履奇缘》、《睡美人:沉睡魔咒》、《美女与野兽》和《花木兰》同属“迪士尼公主”系列。



迪士尼有一系列公主电影,但”迪士尼公主“专指2000年之后,迪士尼将之前的动画电影中,最有名的八位公主,集结到一起,申请了“迪士尼公主”商标[3]。后来陆续有新成员加入这个商标。

 

“迪士尼公主”的初始成员包括《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的仙蒂、《睡美人》的爱洛、《小美人鱼》的爱丽儿、《美女与野兽》的贝儿、花木兰、《阿拉丁》的茉莉、《风中奇缘》的宝嘉康蒂。

 

这些电影曾经都非常成功。

比如1989年的《小美人鱼》之后,迪士尼就制作了一系列经典的动画电影:1998年的经典动画《花木兰》更是有超过3亿美元的票房。

 

已经快80岁的迪士尼,这么多年能够一直屹立不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一定是——他们总是能敏锐捕捉到,不同的时代,大家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哪里是雷区,什么又是所有人永远喜欢的。尤其是经典童话故事。

 

这几年迪士尼新出的公主电影,对角色做了非常大的改动,女主角变得更勇敢,反派角色也变得更复杂。

 

比如2015年的《仙履奇缘》,给灰姑娘的后妈加了戏份。“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对观众讲了一个,嫁给了心上人但是没有happy ending的故事。

 

这个角色由此更加饱满,也更能获得共情。



这几年原始的《睡美人》故事在国外争议非常大。甚至有人向学校提出这个故事不应该放到儿童读物里。

 

争议本身也许没有对错,但是从善如流的迪士尼在2014年的《睡美人:沉睡魔咒》中,改变了故事视角,故事的重心从公主爱洛,变成了女巫玛琳菲森。

 

而且在故事最后重新定义了“深爱之吻”。



顺着这两部电影,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这一部《花木兰》会出现“仙娘”这个角色。

 

“有故事的女反派+单纯的女主角”这样的人物关系,在《仙履奇缘》和《沉睡魔咒》里的改编很成功。

 

凯特·布兰切特和安吉丽娜·朱莉,在电影里风头甚至盖过了女主角。于是这一次,就想把这样的人物关系,复制到《花木兰》里。而且同样请了一线大牌女明星。

 

问题在于,《灰姑娘》和《睡美人》里本来就有这个角色,只需要往下继续挖掘,就能写出人物弧度。

但是《花木兰》里没有,如果要新加一个角色,还是一个这么重要的角色,需要更多人物信息来填充,看起来才合理。

 

但是成片的电影里,只是在用一些非常模糊的概念,说她和木兰一样,因为有“气”(姑且把它理解原力,而且在当时女人不能有),被家乡驱逐,四处游荡。而且因为自我认知不清晰,被反派利用,最后还为了救女主角死了(按照电影里的设定,那一箭她就不可能死)。



对不起,到这里我真的吐槽不下去了。这明显是一个中世纪witch-hunt(猎杀女巫)的故事。

 

巩皇在这里面演的是个工具人,其它角色也基本都是工具人,完全不成型。

 

电影好不好看,首要的是内容。世界观、故事结构确实重要,它是电影的骨架,但是有了骨架还需要血肉填充。

 

《花木兰》只有一个空架子。

《花木兰》真的太拧巴了

我看《花木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很多电影:有《英雄》(因为有甄子丹和李连杰);有《卧虎藏龙》(因为有郑佩佩)。神奇的是, 真的有人和我一样,觉得这电影有点像《英雄》[4]。

 

但是我最后发现,它可能更接近几年前一部被骂得非常厉害的电影——《长城》。

 

《长城》几年前被骂得有多惨呢?当时差点把豆瓣评论区都拖下水了。

 

这两部电影故事肯定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电影的“概念”和“元素”都非常清晰,但是故事非常模糊。人物都是工具人基本找不到记忆点,“左宗棠鸡”味,非常浓。

 

《长城》这个电影有万里长城、有“饕餮”、有孔明灯、有秦腔;除了马特·达蒙和另外几个配角,其他都是中国演员。

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组装到一起,电影就是不好看。

 

《花木兰》也是这样。我不太清楚主创到底是怎么考虑的,让他们一定要把女性独立、女性觉醒这些非常现代的概念,和中国古代传统里的“忠孝仁义”凑到一起去。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女性觉醒,但是那一定非常微妙。

不可能像这部电影里,花木兰对仙娘说的那样“我要为君王而战,所以我和你不一样”。到这里,这一版的木兰,和《权力的游戏》里的美人布蕾妮一样,就差宣誓效忠了。

这两种概念就是油和水,完全融不到一块,甚至在打架。

 

其实我对《长城》是有点PTSD的,我的毕业论文选题和它直接相关。所以我不得不,把这部评分4.9的电影,一遍一遍地拉片看完。

但是《花木兰》之后,我的PTSD好了,张艺谋导演起码战争场面拍得有气势,孔明灯也真的好看。



在我看过的电影主创的各种访谈中,一直在强调女性力量之类的话题。我能理解一部投资两亿美金的电影很想把一碗水端平,减少商业风险。

 

之前迪士尼都处理得很好。

 

2013年圣诞上映的《冰雪奇缘》,王子是一个坏人,最后是公主救了公主,重新定义“真爱之吻”。

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给迪士尼公主电影带来了良好的口碑,而且“冰雪奇缘”后来成为“全球最赚钱的五十大IP“中,最年轻的IP。




《冰雪奇缘》的收益绝不仅仅是票房,它几乎是重新奠定了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基调/《冰雪奇缘》

后来拍《灰姑娘》,迪士尼邀请艾玛·沃森主演,被婉拒了。后来她拍了《美女与野兽》反馈也不错。

 

但是这一部,《花木兰》真的过了。电影上映之前,出现各种幺蛾子。1998年版本和花木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李翔,因为不符合最近好莱坞“me too"运动的风气,被拆分成了两个角色。

结果是电影更无聊了。

 

电影不管想传达什么概念或者价值观,作为普通观众,首先想看的是一个还不错的故事。尤其是商业片。

 

我真的只是想好好看个电影,求求你们别想那么多。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955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