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影迷封神的他,新片太“难看”,吓跑观众? (图)

环球人物 0



“不要试图去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本周末,在朋友圈“秀智商”只需要一句话:我看懂了《信条》。


作为诺兰的新片,《信条》把“烧脑”玩出了新高度,以至于大多数观众云里雾里看完,感觉自己看了个寂寞。



·有网友把诺兰另一部以“烧脑”闻名的电影《盗梦空间》和《信条》作对比。


《信条》并没有如同期待般“爆火”。

从票房来看,9月4日上映当天票房仅5687万元,次日票房8139万元,这对于成本2亿美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的大片来说,着实有些不理想。

从口碑来看,也并非一水好评,而是两极分化严重。喜欢它的人赞它是诺兰有史以来最硬核的作品,准备三刷起步;不喜欢它的人批它有失诺兰的水准,节奏混乱,毫无感情。


早已“封神”的诺兰这回自己玩嗨了,徒留观众们越争论越懵圈。



诺兰拍“烂片”了?

相信不少观众和环环一样,早就听说《信条》极其“烧脑”,所以观影前特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重温诺兰以往的电影,提前了解《信条》的基本剧情,并且仔细学习里面将涉及的新知识点,比如“熵增”“熵减”、时间钳形运动、祖父悖论……然后带着自信的微笑走进影院,内心OS:“我就不信这样我还看不懂!”

前半段精神集中的观众会发现,这就是标准的007式谍战片——主角被神秘特工组织招募,和帮手一起度过重重危机,乔装身份和反派头目碰头。

然而1个小时后,大家开始渐渐跟不上节奏,挣扎了一会,后半段直接认命,“一遍是铁定看不懂了”……


事实上,就连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他与其他演员也经常对电影剧情感到困惑。



·约翰·大卫·华盛顿在《信条》中的剧照。


当然,“没看懂”也并不影响观众享受《信条》的视听体验。


超大手笔的爆破场面↓↓

 


紧张刺激的追逐场面↓↓

 

拳拳到肉的打斗场面↓↓

 


诺兰野心很大,想通过《信条》展现时空逆转。

在这样的设定中,时间有了正向和逆向,如果你穿越回过去时,过去的那个世界就是逆向世界,在逆向世界中所有体验都和正向世界相反——人是逆行的;鸟是倒着飞的;子弹不是射出去,而是飞回枪里;被炸掉的楼是会复原的……一切都像倒带一样。



其英文片名《TENET》不管顺序还是倒序都一样,可谓暗藏玄机。


诺兰还专门请凭借《黑豹》拿到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的路德维希·戈兰森负责配乐,连配乐都可以做到正放倒放都好听。

诺兰能把这样的科幻大片拍出来就很不容易了。目前,豆瓣上有超过125000人打分,其中超过70%的观众给出了4星和5星,平均为8.0分。


放在大多数导演身上,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可对诺兰来说,却是十分不理想——在其拍摄的11部长片中,《信条》的评分目前已是倒数第二,还隐隐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诺兰“封神”史

诺兰的历史战绩绝对彪悍。

在豆瓣上,他是被封神的大导演——“诺神出品,必属精品”。《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9.3分;《蝙蝠侠:黑暗骑士》9.2分;《致命魔术》8.9分;《记忆碎片》8.6分;就连他最平庸的作品《失眠症》也有7.5分。有人调侃说,只要“诺神”活得够长,估计豆瓣TOP100都能被他承包了……


在国外他更是吃香——媒体将他誉为能与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比肩的人物;在美国权威电影排行榜IMDb前250位中,他一人作品占据7席,加上曾经短暂挤进过这个榜单的《敦刻尔克》,诺兰简直就是“霸屏IMDb的男人”。

 

·诺兰


不过,在“封神”之前,诺兰其实是个电影圈的“门外汉”。


1970年,他出生于伦敦,父亲是做广告文案的英国人,母亲是当空姐的美国人,所以他深受英美两国文化影响。10岁时,他就尝试着用家里一台8毫米摄像机拍摄了一些图像,并把它们拼凑在一起。那一年,他就立志以后要走上电影之路。

大学时,诺兰主修文学,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电影梦。他和一群朋友自掏腰包,每周末拍一段,拍了一年多,终于做出了一部70分钟的黑白大片——《追随》。而就是这么一部随性之作,轻轻松松在1998年旧金山电影节获得最佳处女座奖。

 

·电影《追随》海报。

 


诺兰的弟弟乔森纳也是学文学出身。《追随》之后,诺兰的第二部电影《记忆碎片》就是改编自弟弟的小说。

2000年,《记忆碎片》在威尼斯电影节公映,坐在台下的诺兰十分忐忑。他知道,威尼斯电影节有个传统,不喜欢的观众会毫不留情地喝倒彩。《记忆碎片》结束时,场内一片寂静,诺兰心想,这下完蛋了,观众肯定不喜欢,没想到几秒种后,疯狂的掌声响起……

诺兰再一次轻松俘获了观众的心。大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看中他的潜力,将他推荐给了华纳兄弟。正是在这里,他拍出了著名的《蝙蝠侠》三部曲。

事实上,当时《蝙蝠侠》系列早已被拍烂了,此前华纳兄弟出品的《蝙蝠侠与罗宾》就“翻了车”。因此,诺兰刚提出拍蝙蝠侠时,华纳高层并不支持。

最后诺兰说服反对者,凭借的是给蝙蝠侠弄了个“最接地气人设”——在他的剧本里,布鲁斯·韦恩白天是个花花公子,晚上成了行侠仗义的英雄。自此,动漫电影进入新时代,各种英雄都不再完美无缺,开始有了人性弱点。

 

·《蝙蝠侠:黑暗骑士》剧照


接下来的故事众所周知。诺兰脑洞越开越大,《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佳作彻底让他坐稳神坛。


如今一提起诺兰,人们就会觉得“烧脑”,五维空间、时空逆转、梦境穿梭……各种高大上的概念。但不变的内核是,他总在“操纵时间”。


他将我们日常感知的时间规律打破、揉碎、重组,非线性叙事使得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复杂,这成为他标志性的导演风格,逐渐积累起大批热衷“烧脑”的粉丝。



不在乎外界评价


与电影所展现的先锋不同,诺兰在某些方面有着堪称“古板”的坚持。


他总是一副英伦绅士模样,西装革履、头发整齐,讲话轻声细语。他不喜欢用手机,不用社交网络,甚至连邮箱也没有。他的保温杯万年不离手,里面总是装满了热茶。

在电影上,诺兰的“恋旧”更是发挥到极致。

当所有大片都开始3D化,他却坚持拍2D电影,即便前者能赚更多钱;当其他导演迅速接受数字摄影,他却坚持胶片摄影,因为他始终相信,胶片成像的颗粒感能够带给观众更为丰富和独特的细节体验,甚至直言:“胶片消失于历史,将是电影的耻辱。”


别的大片疯狂搞特效,诺兰却坚持实景拍摄,尽可能减少后期的特效与加工。


《盗梦空间》里的名场面:旋转走廊↓↓

 


这不是特效,而是诺兰让人将长达30米的走廊吊在一个可旋转的巨型圆筒中,进行实拍的。光是搭这个景,就花了几个月时间↓↓

 


《星际穿越》里的500亩玉米地,是诺兰让人花大半年时间种的↓↓

 


这回《信条》中炸掉的波音747,诺兰也是花大价钱买的真飞机↓↓

 


毫无疑问,诺兰依旧是当今影坛将商业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创作者之一。
他的叙事手法很炫酷,但故事架构一般都很容易理解。《盗梦空间》讲了假如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从而操纵别人的想法;《星际穿越》讲了当地球不再宜居,人们要如何找到新家园;《敦刻尔克》就是从海陆空三条线全景呈现那场真实的战争。

就连不能完全看懂的《信条》,也可以用一句“无名英雄逆转时空,阻止人类世界在逆向时间中灭亡”来概括。

从这些层面来说,诺兰还是那个诺兰,没变。


但《信条》的问题显而易见。

他以往的神作中,大多有立得住的故事内核与人物角色,令人久久回味。《盗梦空间》探讨了真实与梦境,在“虚幻的美好”与“残酷的真实”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星际穿越》是对“爱”的力学解说,爱是人类的第五维,只有爱,才能够救世界;《蝙蝠侠:黑暗骑士》自问世以来地位不倒,是因为它将悲情英雄和反社会变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可《信条》没有,全片唯一稍微戳人的就是结尾那段“特工兄弟情”。光是跟上剧情的节奏似乎就已经耗尽了观众的所有心力,后续又没有能触发现象级讨论的点,口碑两极分化不难理解。


不过,想必诺兰并不在乎外界的评价。

3年前,《敦刻尔克》在北美上映时口碑炸裂,被影评人一致评为“诺兰最好电影”。当时,诺兰的反应很酷:“或许我会看看评论,但我不会受到影响,否则电影人会陷到一个个死循环里。”


如今的《信条》,他也没指望所有人能看懂。毕竟,他早已借着片中角色的口说了:“不要试图去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7580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