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走访四所高校却让广东教育界不开心?揭露短板

中国经济周刊 0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芳 | 深圳报道

7月的最后三天,华为公司创始人 任正非 连续走访了四所高校:上海交通、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

在特殊的背景下,外界对任正非此举解读颇多,但最根本的一点无非是为了科研和人才。

这令深圳乃至广东的教育界人士颇不是滋味。“任正非从来没去过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为什么?因为这些大学在科研创新领域特别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远没有取得突破。”这是来自广东人的自省。

当然,这也是广东尤其是深圳的短板。





2020年7月24日早晨,深圳前海,年轻人们行走在上班路上。

短板

40年前,深圳是从一个小渔村起步的,人文和科学的基础几乎为零。

1983年,深圳才有了第一所自己的大学——深圳大学。到了2010年,教育部同意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再后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暨南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等也相继在深圳落地。

即使这样,深圳的高等教育资源相比北上广,甚至武汉、西安、合肥,依然存在天壤之别。

“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少,这一直是深圳很突出的短板。深圳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在加强补短板。”深圳市科创系统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受限于本地科研和教育资源的匮乏,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便开始了“产学研”模式的探索。例如,1999年,深圳市政府和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携手,共同创建了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提供土地和资金,让两大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深圳实现产业化。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大疆创新 董事长李泽湘是最早参与其中的学者,这也才有了后来大疆在深圳的诞生。

“借鸡下蛋”这一模式解决了过去20年深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问题,助力一批“三来一补”企业完成了转型,诞生了一批科创型企业,如今这一模式也被全国的很多城市复制。

当下的深圳已然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但这只是起点,远不是深圳的目标,中央给深圳确定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从这个目标来看,仅仅靠“借鸡下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深圳创新的要求。

而当下深圳在科学基础研究方面的薄弱已经成为“硬科技”产业中的硬伤。

以集成电路(即芯片)产业为例,这一直是深圳的重点产业,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市共有230家集成电路企业,2019年总体年销售收入超过1400亿元。但在中美经贸摩擦之下,芯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尴尬成为国内芯片产业无法回避的问题。

前沿、关键和核心技术研究缺乏,中小芯片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链不完善,制造和封测环节薄弱等等,被认为是深圳芯片产业的痛点。

“深圳前40年的发展,已经将技术产业化做到了极致,这是深圳的优势,但底层基础科学研究的缺陷也越发凸显。”上述深圳市科创系统相关负责人坦言,“特别是一些高水平的科技公司,已经慢慢触及必须要有基础研究来提供支撑的领域了。”

在2016年的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上,任正非说,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中国在应用科学领域是处于全球创新位置的,尤其在互联网方面,但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说。

补链

这个矛盾在现阶段的深圳尤为突出,这是深圳市正在专门研究的问题。

2019年10月,深圳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实施情况的报告》,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这两份报告直指深圳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薄弱:深圳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为3.13%,低于北京(14.7%)、上海(7.7%)及全国(5.5%);深圳基础科研获国家资助较少,2018年深圳高校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研经费占全国比重分别为0. 93%和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仅为北京的1/14、上海的1/8;深圳共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远低于北京(116家)、上海( 44家)、广州(20家);深圳没有入选教育部“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与北京(8所一流大学、162个一流学科)、上海(4所一流大学、57个一流学科)、广州(2所一流大学、18个一流学科)存在很大差距;深圳全职院士仅46人,远低于北京的756人和上海的172人。

考虑到深圳基础科学研究的薄弱和房价高企,很多科创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了西安、武汉、合肥等这些高校密集、科研人才较多、研发实力较强的地方。

“深圳的高校资源还不是太强。旧金山湾区有很多很好的大学,而我们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系还是欠缺,这是未来需要再强化的。”马化腾说。

根据官方数据,作为创新前沿的深圳,2018年深圳研发投入占到GDP的比重达到4.2%,相当于以色列的水平。但深圳以“4个90%”著称:“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企业。”

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坦陈,在过去,深圳市政府主要支持成果的产业化、产业的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比较少。但如今政策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政府将每年拿出1/3的财政科研资金用于基础研究。以2019年为例,深圳科技研发资金预算规模为123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安排45.36亿元,占科技研发资金比重36.87%。

据王立新介绍,过去两年,深圳成立了数十个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得主领衔的实验室,成立了13个基础研究机构,希望以这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机构的成立,吸引一大批全球的科学家和年轻的科技人员来到深圳从事基础研究,来补齐创新链的短板。

深圳正在努力改变基础研究薄弱的格局,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如同王立新所言,只有补齐了所有链条,才真正具有世界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毕竟,深圳对标的是全球标杆城市。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7050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