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夫妇弃高薪开无声面包店:为中国孩子愿亏本经营

Pinterest优选 0

在大家眼里,50岁应不应该知天命?

认清实现理想的艰难,不再固执追求一个好结果。

来自德国的Uew(中文名:吴正荣),今年50岁,恰好面临着关于梦想和现实的两难抉择。

18年前,他与妻子杜雪慧放弃高薪工作,奔赴中国进行慈善项目。



9年前,他在长沙开了一家特别的面包店,赔了好多年钱。

中途还因为负担不起闹市区的租金,被迫搬到了一条人迹罕至的死巷子里。

疫情期间,Uew的面包店没有收入,经营状况愈发惨淡……

可他不仅工资照发,还说: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一直把面包店开下去。



 开在小巷里的无声面包店 

长沙湘春路的小巷子,有家不起眼的面包小店,名为「吧赫」。

不了解这家店的人,可能会觉得它挺“奇怪”的。

老板吴正荣是个德国人,却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店开了很多年,物价涨了好几轮,最贵的面包也不超过10块钱。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阿灿Valcan

老板在外头的时候,总会热情招待,给客人介绍产品。

相反,员工们总是一言不发,偶尔有顾客询问,他们也只会用手语回应。

因为,这家店的员工,都是听障人士。

小小的面包店,除了老板的话音,就只剩下后厨各种模具与桌面的碰撞声。

虽然听不见,但员工们的手却很灵活,揉面、发酵、捏形,样样都行。



老板吴正荣大部分时间都在后厨,因为他是店里唯一一个能听到计时器声音的人。

烘烤这项任务,由他负责。

为了保证面包的品质,店里用的原材料,都是吴正荣精心挑选的。

发面用的酵母,也是他从德国带回来的。

甚至,还贴心地考虑到顾客群体中有不少老人家,会把一些面包做成无糖的。



相比之下,吧赫的制作成本比一般的面包店高了许多。但价格,却没什么区别。

宣传,更是几乎为零,几乎每年都是在做亏本生意。

因此,开业没几年,他们就从市中心搬到了人迹罕至的小巷子里,以减轻租金压力。

这么做的目标也很简单——哪怕亏钱,也要让这家店,再多活上几年。





   漂洋过海,让听障人士发声  

吴正荣来自一个德国小城,在来中国之前,他是制药厂的化学工程师。

而妻子杜雪慧,是名小学老师,与孩子们特别亲近。

两人收入不算特别高,但也算得上是衣食无忧。闲暇的时候,也会参与一些社会性的公益活动。

2002年,吴正荣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湖南听障儿童的报道——

因为医疗和经济条件落后,出现听力障碍的儿童,很容易就会错过最佳发声时期。

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常说的一种情况,十聋九哑。



看到这则报道的吴正荣,心深深地被刺痛了。

作为研究员,他深知聋和哑并非一种伴生关系。如果可以得到很好的帮助治疗,7岁前儿童是可以学会讲话的。

于是,来中国这个想法,在吴正荣心里萌芽了。

没过多久,他便询问妻子,是否愿意跟他一起去中国帮助那些有听障的孩子。

妻子杜雪慧欣然同意。带着这个愿望,两人辞掉了工作,漂洋过海。



到中国后,两人先是花了两年时间学习汉语,解决了语言问题。

然后报名参加了德国「环球救助协会」的慈善项目,先是自掏腰包,然后往返德国筹集爱心资金……

最多的时候,夫妻俩同时资助了80名听障儿童,每人每月400元生活费。

大部分时候,吴正荣和杜雪慧都常驻于湖南省残联,参与听障孩子的康复训练项目。

这一切,都非常考验耐心。



因为孩子们的听力受损,吴正荣和杜雪慧每天都要费劲发出老大的声音,以刺激他们的听觉神经。

敲锣、打鼓、提高分贝……每天做下来,自己也会疲惫不堪。

但他们仍然甘之如饴。好在,一切付出都有收获。

原本羞涩、怕生的孩子们和他们亲近了起来,会试探性地伸出小手,放在杜雪慧的喉咙上,感知声带的震动。



4岁的小朋友檬檬,来康复中心前,听力严重受损。在夫妇俩的帮助下,已经可以进行简单交流了。

“以前她只会说简单的爸爸妈妈,现在她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都会说。”

还有一些小朋友,不仅学会了讲话,还顺利入学了幼儿园。

但,这还远远不够。



 把面包带回家,把爱传递出去 

对于大部分的听障人士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对于很多行业来说,“听障”二字,无异于一道门槛,将这群人隔绝在外。

在吴正荣看来,让他们能在社会上不受排挤、自力更生,才是最重要的事。

"比起生活上的照顾,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和尊重。"



西方人常说,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吴正荣发现,这些听障人士,比常人有着更敏锐的嗅觉和更强的动手能力。

于是,离开残联中心后,吴正荣和杜雪慧筹划着开了一家面包店,专收听障员工。

“让聋哑人学一门手艺,自食其力,更有尊严。”



为了让大家学到扎实的技艺,吴正荣特地从德国聘请了专业的糕点师傅进行教学。

当然,他并没有因为对象是听障人士,就让对方觉得这钱赚得理所当然。

前来报名的学徒,每人有三个月的学习期,一旦上手之后,吴正荣就会开始给他们发放工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以说是对听障人士最大的尊重与善意。



9年间,吴正荣的面包一共培养了20多名糕点师。

有听障人士的儿子说,妈妈在这里工作,自己特别放心。

也有吴正荣曾经资助过的小孩,长大后又回到了吧赫西点,跟他学手艺。

因为他的打样,全国各地也渐渐开始出现越来越多“无声面包店”,为无声的世界注入善意和暖光。 





  疫情期间,收入受到影响,但吴正荣却始终没有开除任何一个员工。

吴正荣担心,如果自己裁员了,员工们无法在别的地方找到工作。

最困难的那段时间,他依然工资照发,保障每位员工的正常生活,一如他当初所说的那样:

"面包店地方小,也许一下子帮不了那么多人,但能帮一个是一个。"





  前段时间,央视的特别报道,让这家小店突然间爆红。

面对突然暴涨的客流量,吴正荣没有借热度营销,也没有趁机涨价。

他依然守着这家小店,想着如何继续培养聋哑人做面包。

而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不仅贡献了一份温暖,也收获了一份美味。

“把面包带回家,把爱传递出去。”

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红店”。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647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