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感染新冠病毒者出现 港大专家透露这样一个消息

环球网/南方都市报 0

二次感染新冠病毒者“有机会传染其他人”,港大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接受香港电台节目《千禧年代》访问时透露了这样一个惊人的消息。



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欧洲返回香港后,其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香港大学(港大)微生物学系团队证实,该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属全球首例。据香港电台网站25日报道,杜启泓在受访时说,幸好在机场发现患者,因为患者回港时无病征,检测后发现病毒量有中等水平,“有机会传染其他人”。

杜启泓提到,将患者首次和再感染的病毒基因作对比,发现是来自不同的基因分支,即两次感染是由完全不同的病毒引起,而病毒的基因亦有24处不同,反映第二次感染不是首次感染的病毒残留引起。他表示,将所得的病毒基因排序与全球的数据作对比,患者新一次的感染,病毒基因排序与7、8月欧洲发现的病毒最相似,而他首次感染的病毒基因排序,则与香港3月时的病毒相似。

杜启泓表示,此次是首次有证据证实患者在康复后会再感染,这显示新冠肺炎无终身免疫,其他患者都有机会康复后再感染,群体免疫的策略亦可能无用,这为防疫抗疫工作带来困难。

他还称,病毒会不停改变,冠状病毒患者二次感染亦属常见,但因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只有数个月,难以评估将来有疫苗时,效用会否因而受影响。市民是否需要频密接种,亦要收集更多数据作研究。

据香港媒体此前报道,被证实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为一名33岁男子,他于今年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复出院,8月初经英国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后接受检测再度确诊。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表示,该患者返回香港再度确诊后,入院时已检测不出其体内有抗体,因此确定其为康复后再次受到感染,而非“复阳”。这是全球首例康复后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

针对二次感染病例,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在自己的个人微博上分析称:

香港报道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欧洲旅游返程,再次检测核酸呈阳性,经港大微生物系测序证实,与此前感染病毒株存在差异,因此证明是“再感染”,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复阳”。

此前大陆、香港以及国外也多有复阳报告,但多数认为属于无传染性的核酸残留,未发现有明显的传播证据,认为临床意义不大。

此次港大证实的“再感染”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包括病毒培养,需要证实是属于核酸阳性,还是活病毒。同时彻底比较两次感染病毒的核酸全序列。这还需要看港大进一步发表的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级别的还不能提供充分的学术信息。

美国此前也有再感染报告,最终没有全面的学术报告发表,也就不了了之。

此前全世界关注“复阳”,就是怕“再感染”。“再感染”关乎免疫的持久性,也关乎未来疫苗保护的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这次四个月后就发生再感染,还是属于个例,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观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万人感染过,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会成为常态。让我们拭目以待,同时等待港大进一步的科学报告。目前还不需要过于紧张,毕竟历史上常见的其他冠状病毒(如我们常常感染的感冒,就由普通的冠状病毒引起,目前有4种,还有3种比较厉害的是SARS、MERS和COVID-19)的感染后免疫时间都远远超过4个月。

香港“再感染”消息若是属实,此后全球会陆续报道,毕竟这是一个人群免疫力持久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若是此后全球还是没有陆续的个案报道,这例患者的报道也就会停留在新闻级别,而不是学术级别。

相关报道:二次感染新冠!感染病专家蔡卫平:别慌,仅为极个别现象

25日一早,一则香港大学发现年轻患者康复后再次感染新冠的案例引发普遍关注。究竟是复发,还是再次感染?病毒性疾病治愈后的抗体跑哪去了?是否意味着正在开发中的疫苗失效?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刺激着广大市民的神经,并引发担忧。

南方都市报记者25日就此问题专访了感染病专家、广州市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蔡卫平和公共卫生专家王鸣。在两位专家看来,目前的案例极为稀少,尚不足以支撑形成最后的结论。但对于重复感染新冠这一问题,需要高度警惕,尤其是在未来疫苗接种阶段时,选择最为科学、有效的策略非常重要。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蔡卫平主任表示,出现重复感染病例,或将改变即将出台的疫苗接种策略。

感染者丢失抗体现象 之前早就发现、证实了

“他究竟是复发,还是重新感染,这一点其实是明确的”,蔡卫平表示道,香港的同行曾对患者先后感染后分离出来的病毒进行测序溯源,发现两者截然不同。如果说第一次感染的a株,这一次感染的就是b株。不是重复感染a株。“这是典型的重复感染,而不是传染病领域所说的复发。”

对于这例病例的重复感染问题,医学界仍还有许多未知的地方。“假设患者本人是一个免疫缺陷患者,一段时间后很快就丢失了新冠病毒的抗体,这很容易理解,可偏偏患者是一个年轻人,之前没有免疫缺陷性疾病。那只能说明,感染新冠肺炎后获得的抗体,有一部分人在一定时期内是会自动丢失的。也就是说,一次生病,终身免疫,在新冠肺炎这个领域是不存在的。”

蔡卫平表示,类似的感染后丢失抗体的相关研究,国际、国内的同行也曾监测到。极个别的人群,在感染产生抗体后,3-6个月后抗体会消失。所不同的是,这位患者他又再次感染了,而那些丢失抗体的曾经感染者,至今没有二次感染而已。

发现这一现象的现实意义是非常明确的,首先就是曾经得过新冠肺炎的那些患者要警惕,他、她们依然可能因为疫情的再次传播而重复感染。其次就是,少数国家推行的群体免疫是完全无效的。感染获得的免疫力会丢失,群体性的感染后构建的免疫屏障,同样脆弱不堪。



蔡卫平主任,图中左三

好消息也有 开发中疫苗针对的靶区未见明显变异

类似的重复感染现象,对全球范围内加紧制作的疫苗会不会带来冲击影像?这一点还未可知。因为毕竟真正走完三期临床实验的疫苗还没有上市,没有成品可供观察效果。

“一般的规律是,感染病毒株刺激出来的人体免疫效力,是比疫苗刺激出来的免疫力要强的。但新冠病毒太过特殊,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蔡卫平透露,但疫苗接种是安全的,肯定比重复感染获得免疫力要安全得多,这就意味着最多疫苗出来后,大家可以重复接种疫苗,而不需要像这个具体案例这样,去重复感染新冠。

在出现重复感染案例后,蔡卫平也希望大众不要过度悲观。好消息还是有的,而且非常多。

“目前我国陈薇院士团队开发的新冠疫苗也好,国际同行开发的疫苗也罢,所针对的病毒区域,至今仍未发现明显的变异。这就说明,疫苗开发出来后,验证了安全性后,针对新冠是有效的。“这一点,对于新冠病毒这一脆弱的单链条RNA病毒而言,非常难得。

再就是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株中,虽然有一定的变异,但无论是欧洲株、美洲株抑或是其他的什么株,都高度同源,运用一种疫苗都能进行有效预防。不存在需要向流感疫苗那样,要将多个亚型疫苗联合起来进行接种。



新华社照片,莫斯科,开发中的新冠疫苗。

最后,这位案例表现出来的重复感染的新冠病毒,也不会出现让患者病情加重的危险。

“之前我们说,如果感染了I型登革热后,再感染II型登革热,其体内的残存的I型抗体会在和II型病毒斗争中出现免疫过激反应,从而导致重症率增多。但新冠不会,其抗体丢失后,就彻底丢失了,起关键作用的中和抗体都丢失不见了,再次感染有细微差距的病毒株后,也不会出现免疫过激反应。也就不会因为重复感染而加重病情。”

蔡卫平分析,此次最新的发现,最大的影响,可能在于对疫苗接种策略的改变。比如原来计划打一针的,现在可能要采取间隔一段时间后的连续接种模式。让患者体内的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峰值,且一直、持续较长时间的为患者提供免疫保护。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535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