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最大的BUG是“本片源于真实历史”(组图)

乌鸦校尉 0

《八佰》上映后,支持这部电影的人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也纷至沓来,而且批评的人的意见大多是类似的,就是这片子在历史史实上编造太多了,而且不少细节已经超出了改编的范畴,无法接受。这些批评让一些喜欢电影的人就受不了了,他们非说“电影就是要改编的”、“又不是看纪录片”等等。

其实要这么说的话,那电影最大的bug就在一开头:



“本片源于真实历史事件”,你哪怕改成“改编自历史事件”,可能大伙儿的接受度都要高很多。

还有人接受不了批评,说哪怕是抗战历史题材,也要遵循“艺术的规则”,必须“去政治化”;而中国大陆的抗战题材影视,就是政治意味太浓,政治偏见太大,不愿意呈现“国军”在抗日正面战场上的“丰功伟绩”。

其实这话说反了,因为对岸到现在不仅不愿意承认共产党在敌后的抗战贡献,对于自家战士们取得的不少成果都不愿意承认。

为什么?

恰恰正是因为政治问题。

台湾最早的抗战片是1957年的,讲的是原住民抗日活动。



其他寥寥几部所谓“抗战片”,几乎是清一色的“谍战片”,着力于塑造各种“国军女间谍”,比如《第七号女间谍》、《情报员白牡丹》、《间谍红玫瑰》、《天字第一号》等,这类片子剧情和“抗日神剧”差不多,看完只会觉得日本鬼子坚持了8年真不容易……



这阶段的台湾抗战影视,既不讲外敌凶恶、战争残酷,也不讲国军忠勇爱国。

那么问题来了,这蒋介石转进到台湾已经很久了,当了这么多年的军事难民,他们怎么没空拍自己的抗战片呢?



因为70年代前,逃到台湾的“国民政府”,还窃据着新中国的国际位置,跟日本那是法定外交关系,哪敢得罪人家再失去这仅存的外交资源呢?

1972年,日本与新中国建交,与台湾当局“断交”。

台湾方面一气之下,反日情绪瞬间爆表,赶紧策划抗日片喷死日本!

于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抗战片突然迎来了一波大爆发,成为市场主流!

国军正面战场的大场面那么多,这应该都拍了吧?

结果,台湾70年代以来的抗战影视作品,放着“正面战场”上数百万国军的厮杀不拍,就喜欢关注一些相比之下场面偏小的小事。

比如1976年的《梅花》,台湾一部抗战“大作”,但内容讲的是台湾林姓一家人反抗日本殖民者的故事。



而林家反日的起因,是日本人要求林姓一家人和另外三家人都挪动祖坟给日本建厂腾地方,但是在传统观念里不能轻易动祖坟;四家人的父亲心生不满,跑去跟日军理论但却被日军残杀;林家其他人怀恨在心,于是一心谋划要找日本人报仇……

1977年的《望春风》,讲述了抗战结束前,抗日志士秦秉忠和五位英勇国军来台密谋,打算配合盟军舰队全面破坏日军的"神风特攻队"……



1977年的《强渡关山》,讲述一架中国飞机在飞越台湾上空时被日军击中迫降在一个小村外,村民不顾危险把飞机隐藏起来;日军派人到村子探查,于是村民在机师启发下一起连手设下陷阱,消灭当地日军的故事……



1975年的《吾土吾民》更是纯粹的架空,虚构了一所私立中学的抗日活动……

这场面都小得不能再小了。

不少国粉吹爆的台当局资助的三部“正面战场”抗战电影:1974年的《英烈千秋》,1975年的《八百壮士》,1977年的《笕桥英烈传》。



《八百壮士》当然就是讲谢晋元将军的,《笕桥英烈传》是国军烈士飞行员高志航的传记性质电影,而《英烈千秋》则是张自忠将军的传记性质电影。



台儿庄呢?忻口会战呢?远征军呢?昆仑关大捷呢?百灵庙大捷呢?

国军抗战中值得一拍的胜仗本来就少得可怜,结果你们国民党自己总不拍是啥意思呢?

绥远抗战和百灵庙大捷,是中国军队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取得的唯一一次完全胜利。

但绥远抗战不能拍,因为后来解放战争中傅作义率部向中共投诚。



台儿庄战役的意义应该不用多说吧。但作为战役总指挥的“副总裁”李宗仁后来也投了共,所以台儿庄大捷也不能拍。



歼敌过万,国共合作的经典战例的忻口战役,联合副指挥卫立煌(总指挥阎锡山)后来投共,更不要说这战役还有八路军的大功,坚决不能拍。



桂南战役的核心一战——昆仑关大捷,是中国军队首次以攻坚战打败日本“钢军”的光辉战例,但因为总指挥杜聿明在解放战争降了共产党,所以也不能拍。



多伦战役,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土。但因为抗日同盟军领导人冯玉祥后来投共,吉鸿昌本来就是共产党,不能拍。



一二八抗战,19路军蔡廷锴、蒋光鼐,以誓死牺牲的精神,组织敢死队与敌白刃肉搏数十次,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庙行、浏河、八字桥一带展开了多次战役,予日军以重创,使其九次增兵四易主帅,大振国人抗日斗志。但蔡、蒋二将也投了共,19路军本来也是不受老蒋待见的队伍,外人也敢贪我总裁之功?不拍!



甚至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的七七事变也不能拍。因为当年驻守卢沟桥、打响还击第一枪、令久攻不下的日军指挥官切腹自尽的国军110旅旅长何基沣,1939年就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8年更率领所部国军起义。

这还得了?不能拍!



中国派去缅甸远征军的主要将领,不要说郑洞国、廖耀湘后来都降了共,孙立人在台期间也被整出一个“兵变”倒蒋大案,让老蒋给软禁33年之久。



在蒋家王朝统治台湾的期间,拍抗日剧那限制可太多了,必须是老蒋嫡系,没有反蒋事迹,又是抗日名将,口碑又好,又没有投降过共产党,这么一遍筛子筛选下来,基本就不剩啥人了。

至于八路军在敌后战场抗日的片子?那不可能,想都不要想。 



硕果仅存的能拍的题材里,八佰算是不错的了。

这个题材被搬上银幕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1975年的《八百壮士》,因为有着明确的政治任务,所以有些剧情魔改到了不忍直视的地步。

历史上谢晋元所部经缴械后全部退入英租界,然而《八百壮士》里的谢将军和八百勇士脱险后,居然昂首阔步踏上了南京保卫战的征途……



我怀疑如果有续集的话,八百勇士从南京逃出后,可能又踏上卫戍重庆的征途……



《英烈千秋》更夸张,咱公允地说,整个内容还是相当正能量的。不过其中却设置了“中共密探”出卖张自忠将军,导致其被日军包围牺牲的桥段。这桥段要是再说没有政治性,那可丧良心了啊……



最后,张自忠将军身中七弹,巍然不倒,然后,然后……



他一口气对前来劝降的日本军官发表了长达8分钟的演讲。而且,而且……

日本军官居然被说!服!啦 !他决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更可怕的是,张自忠将军在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讲后,他,他以超人的意志站起来高喊:

“委员长万岁!!”

然后张将军就以配剑刺腹殉国,遗体依然不倒,如高僧圆寂般跪立而死……

出身29军的张自忠,能在临死之时高喊“委员长万岁”,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再往后,台湾的抗日剧就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因为他们不再拍“抗日神剧”了,改拍“媚日神剧”了。

随着蒋家王朝覆灭,台独势力抬头,台湾抗日剧数量断崖式下降,偶有相关作品,竟然不再走中日对立的套路。

一开始是日本人不一定坏,后来就是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是奉命行事都很可怜,再到后面就变成日本人好了。



简直和诺曼底登陆一步步成为二战转折点的过程如出一辙。

终于,前两年台湾搞出了一部究极媚日神作——《智子之心》,干脆整的日本人才是受害者、可怜人,国军、盟军不是土老帽、流氓,就是邪神恶鬼,主角一名台南女性一心想着为“祖国”日本贡献力量,得知日本投降之后更是痛哭流涕、悲痛欲绝……



我看有些人不是不会拍主旋律嘛,他们只是不会拍共产党的主旋律,一拍就各种别扭,不是给你拍《集结号》黑你丢下士兵逃跑,就是把你拍成一群没文化的泥腿子。

让他们拍国民党的主旋律,拍美国人的主旋律,甚至是拍日本鬼子的主旋律,他们是会得很呀。



而大陆这边呢?

1965年,周恩来总理就点名提出打算拍台儿庄大捷。虽然因为形势突变没能马上成行,但到1986年,《血战台儿庄》隆重推出。里面非常正面地展现了国军战士的抗战精神,青天白日旗的画面也是正面展示,丝毫不忌讳。



大陆肯定正面战场的东西不是太少了,相反,是太多了,多到了有点矫枉过正了。

以前还是国军和八路军的正面形象都有很好的体现。



等到一批莫名其妙的导演起来之后,这种抗日剧的立场就越来越奇怪了:

共产党越来越土匪化,国民党越来越共产党化。

以至于闹到有几年时间,网络上是果粉猖獗,民国热。



《八佰》立项的时候,恰恰正是这个时期,只是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拍出来,等到登场的时候,舆论场上已经不是那个氛围了。

这部电影制作水平精良,但剧情实在是一言难尽,改动太大,而且前半段尚可,后半段严重拉胯。

个人认为电影最失败的两个改编,是肉体护旗子和冲桥这两段。

 

一部电影有改编是合理的,但这两段改编不仅违背史实,严重违反逻辑,而且还不是原创,是照搬1975年台湾省的《八百壮士》的,《八佰》等于是高清魔改重制版,远远超出了我认为的改编范畴。

为什么?

第一,让士兵在空旷暴露的天台这么和日本人的飞机打,伤亡惨重不说,还牵扯了大部分兵力,日本的步兵如果趁机进攻,正面是否守得下来都成问题。

 

而且,升旗已经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了,肉身挡子弹护旗这个虚构桥段的存在,完全是多此一举的,有政治目的,而且政治目的再明显不过,就差直接喊出“中华民国万岁”了。

对岸当年这么拍我可以理解,毕竟他们是国民党的宣传部门嘛,但我们为什么明知道是虚构却还要这么拍?导演你也是国民党的宣传部门?



第二,撤退到租界的部分,历史上谢将军让士兵提前带了没用的桌椅箱子被褥啥的,丢在了路上堆成小土丘挡子弹,同时部分人回仓库二层攻击日军碉堡掩护撤退,最后6人牺牲,16人受伤。

如果像电影里那么没有火力掩护乱冲,这几百个人都是活靶子,全要做无谓的牺牲。



台湾1975年版本的之所以这么拍,因为这是国民党的老传统了。

撤退转进其疾如风,迂回包抄其徐如林,抢劫物资侵略如火,支援友军不动如山;失败的硬说是成功的,撤退硬是能变成冲锋的,用基层士兵无谓的牺牲往自己脸上贴金,不以是否达成了战略目标而是以死了多少人当战功,简直就是荒唐。

照这个逻辑看,这次疫情最大的功臣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这一段《八佰》又照搬对岸的虚构剧情,哪怕是不知道历史的也能看出问题,就是强行制造大面积的流血死亡,刻意营造悲壮的感觉,好像导演按着我的头对我说:“你看呀他们中弹了流血了,快哭,快给我哭!”

对不起,我哭不出来。

仗如果是电影里这么打的,别说四天了,四小时都守不住,谢将军黄埔四期的,你们这么拍到底是在夸谢将军还是在抹黑他的指挥能力?



有人肯定要说,一部电影而已嘛,至于这么上纲上线吗?

是的,我以前也这么想过,不就是一部电影嘛,你老讲政治干什么。

是的,我听这样“不要讲政治”的话听了好多年了,也真的信了不要讲政治的鬼话,但我看到的是什么呢?

一开始是蒋委员长“反动派”的称呼没了;后来就是蒋委员长对国家统一也是有大功的,他始终反对台独;再后来就是蒋委员长英明神武,“只恨蒋公当年剿匪不力”。

有一段时间里,在一众小资文青以及这类电影小说坚持不懈的宣传下,他们虚构出了这样一个升平世界:

电话、电灯、电梯铺到了市井,家家都安装了抽水马桶,好吃的、好玩的数也数不清,人们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消遣。

十里洋场的人轻歌曼舞,闹市青楼的妓女争芳斗艳,女人们穿着开叉的旗袍,在弄堂雨巷谈论着家长里短,雅士们喝咖啡,写文章,打麻将,也打高尔夫。



黄包车在鳞次栉比的大厦间迎来送往,霓虹灯闪烁的大街上尽是红男绿女,巴黎时装周的风尚,距离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仅有一周之隔。

你置身其中,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香甜的味道。

大家管这种款式的优雅,叫做“民国范儿”。只有风花雪月,没有乱世纷争。



在“民国范儿”的世界里:

“报纸可以私人控股,新闻可以批评政府,大学可以学术独立,学生可以上街示威,群众可以秘密结社,警察不能随便抓人。权力有边界,法律有作用,人权有保障,穷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

各种遗老遗少,地主帮闲,买办婆姨,军阀后人,像苍蝇闻到腐肉一样,纷纷倾巢出。

他们开始鼓噪民国政治清明,蒋公英明果断,忍辱负重,是真豪杰,真英雄。

“民国万岁”、“蒋公千古”的口号四散传播,关于“国军正面抗敌、八路游而不击”说法也开始尘嚣日上。



不得不说,国粉是可悲又可怜的。

由于缺乏基本的辩证思考能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不如意十常八九,动不动指桑骂槐,无故乱喷。

囫囵吞枣看了两本地摊读物,就突然两眼放光,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认为自己的不幸一定是体制的问题,我要是生在民国,还不是美滋滋。

然后就借着一股子优越感,对群众充满鄙夷与不屑,认为自己要承担起教化的重任。

他们沉浸在那个民国梦里面,在现实的无情打击下,一边无能狂怒,一边依依不舍,然后借着这股夙愿,放在文艺作品里面,去找认同,去恰烂钱。



事实是什么呢?

事实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蒋介石都是阻挠民众抗日,“奢言抗日者,杀无赦。”,以至于有些人要“违法抗日”。

著名的卖国条约《何梅协定》,也是在蒋委员长的授意下一步步促成的。



好不容易被拿着枪逼着抗战了,蒋介石又寄希望于国际调停。

结果就是在淞沪战场这座血与肉的大熔炉里,蒋介石畏首畏尾,不打不行,打又不敢猛打,用添油战术延误了战机,最终兵败如山倒,上海彻底沦陷,多少将士白白牺牲。



国家已经到这个地步了,1938年8月22日,蒋介石却在南昌的讲话中说: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亦不可得。”

为了保住个人的权势和地位,宁愿当亡国奴也在所不惜,从这一点上说,蒋介石跟汪主席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汪主席抢先一步,后期日军在中国也是正面以诱降蒋校长为主,大部分精力在和共产党周旋。

1944年1月15日,日本的《朝日新闻》这样报道:

“《华北军》发表昭和十八年(1943年)度综合战果,充分说明了过去以重庆军为对手的华北军,在今天已完全转变为以扫共战为中心的事实:敌大半为共产党军……

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国民政府才对日宣战。



很多人就说啊,蒋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当时还有苏联的外援,宣战了就没有了。

那么请注意,1941年3月《租借法案》生效,美国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对其它国家进行援助,中华民国就是受益国。

也就是说,到1941年4月,不管国民政府宣不宣战,美国的援助一直会送过来。

那么之前呢?

之前主要一直是苏联在援助国民政府,也是无论对不对日本宣战都有物资。

也就是说,不管国民政府对不对日本宣战,他都是有人援助的。

你不得不佩服老蒋,八风吹不动,我行我素。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作为明面上的中国合法政府,优势很大,但结果短短几年时间就一溃千里,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蒋委员长对中国人太坏了。

作家王树增的《解放战争》里提到一件事,山东兵团九纵接到潍县百姓写来的一封信,这封信被许世友保存到1970年。

信上写道:

“国民党伪军自占领潍县后,烧、杀、抢劫、抓丁、抢粮,无所不为……残暴手段更令人闻之毛骨悚然,铡刀铡铡活埋已成为蒋匪的普遍手段。

有的先割耳、舌,而后活埋;有的妇女被拔去头发铡死……有的全身被刀子割开,丢在火红的锅里,叫做“穷小子翻身”……高里区一个妇救会长,死时曾对大家说:告诉共产党、解放军,一定为我们报仇!”



蒋委员长曾经发过的剿匪手令

稍微翻过基本历史书的就知道,TG实在是太给蒋委员长面子了,在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的记载里,蒋委员长的真面目远比大家想象的要不堪得多。

解放战争不仅仅是什么内战,它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他的正义性远远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内战。

结果到了现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一切突然都变了。

我几天前写了一篇抗日剧里国军和现实的国军区别很大的文章,结果底下有个留言在那里高呼“蒋公千古!”,还有好几百个点赞。

我在视频里讽刺了一下蒋委员长41年才对日本宣战,结果就有人发弹幕说“41年不对日宣战是为了援助,取关了!”言辞非常激烈,看来是对这个经典谣言深信不疑。

是啊,说几句蒋委员长的实话都变成了“黑”,说他做得不对的地方都成了“不客观”,说他是个“反动派”那更是要骂骂咧咧直接取关。

然而,到了我们英雄故事,他们就换了一副嘴脸,对有确凿记载的东西鸡蛋里面挑骨头,“邱少云是不是真的?”,“飞夺泸定桥”这个事是不是不存在?

到这两天,看着突然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如此多的国粉,我是终于明白了,原来“不讲政治”这句话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

原来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大家真的都不讲政治和和气气,在同一套民族认同下思考问题,而是让你放弃自己的政治底线,接受他们的政治洗脑。

恐怕连当初的蒋委员长本人,也想不到自己死了这么多年,竟然还能摆脱“成王败寇”铁律,成为某些人心中的“伟人”吧。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518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