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黑简史:长江以北没好事 长江以南没坏事(图)

乌鸦校尉 0

最近一年,山东的负面新闻频频登上新闻头条。 

从山东留学生事件,山东GDP注水,山东黑人殴打护士,山东学生虐猫视频,到山东高管性侵养女,山东高考冒名顶替,似乎哪里都有山东的影子。

搞得网友们都想吐槽——山东怎么天天买热搜?

于是,部分网友对山东指责、谩骂。地域歧视就接踵而来了,甚至引发网友对山东文化的批判大会:酒文化、直男癌、官本位、编制爱好者、公务员大省、审美土味等等。

短短一段时间,山东从道德模范变成了网友集体吐槽的对象。

其实讲道理,大家吐槽的这些问题基本是全国都存在的,只是程度多少,普遍与否的区别。



其实,被地域黑,并不是山东独有的现象。

按照时间顺序,最先被黑的是河南,有一段时间似乎全世界的井盖都被河南人偷了,外界还给出了“河南人可以欺骗全世界”的评价。

互联网段子也不甘落后,对河南人插科打诨:谈恋爱吗,我偷井盖养你。



东北则紧随其后。

 

有微博博主第一次在微博吐槽电梯碰到有人吸烟,从口音判断可能是东北人,被广大网友diss地域黑,第二次又碰到有人电梯吸烟,为避免有人抬杠,就用瑞典口音来代替。

久而久之,“瑞典人”=东北人这个梗已经深入人心。



 

很快,北欧三国的概念也来了,北欧三国分别是瑞典,挪威,芬兰,对应到东北三省,分别是黑龙江、辽宁、吉林。

此外,在露纹身、戴大金链子之后,东北人又添了一个新标签:偷水果专业户。



观察这些被地域黑的省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集中在北方,而且互联网经济普遍不够发达。



其实,地域歧视问题,是个很尖锐,而且无解的话题。

因为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差别,有差别就会有歧视,歧视久了就会变成梗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而且八卦是人类天性,这类型的话题不火都不可能,连孔圣人都喜欢讨论地域问题:“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

地域歧视,自古有之,历朝历代,莫不如是。

中国古代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成南方和北方,接着也有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区别。



跟今天不一样,在古代,北方人是长期歧视南方人的,而且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北魏末期,南朝有个名将叫陈庆之,以七千白袍北伐北魏,如入无人之境,常常以少胜多,名留青史。因为他喜欢穿白袍,所以有童谣传唱“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但是,这样的名将也会遭遇地域歧视。

陈庆之送北魏北海王元颢返回洛阳后,就在那里停留下来。有一天,他得了病,就叫人来医治。

北朝人杨元慎说自己能搞定,陈庆之就把他请来了。

哪晓得对方根本不是来看病的,杨元慎一进屋,喝了口水就往陈庆之身上喷,嘴里念念有词:

“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菰稗为飰,茗饮作浆。呷啜莼羹,唼嗍蟹黄,手把豆蔻,口嚼梹榔。”

这话大意是说南方来的小鬼,穿着短小的衣服,说话怪里怪气,嚼槟榔,吃米粥。

从饮食和穿着上把陈庆之狠狠地羞辱了一番。



这种地域歧视的根源,其实是因为北方士族阶层的崛起。

东汉末年,皇权还主要依靠三个阶级:皇室,宦官,外戚,还没到士族抬头的时候。

结果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男人,把这三个势力一口气全给整废了,这个男人就是大将军何进。

何进是何皇后的亲戚,从皇帝秘书一直干到河南省长,后来黄巾军张角起义,何进被封了大将军,前去平叛,因为有功劳,官是越做越大。



虽然何进掌握了不少兵马,但他并不是老大,在他上面,还有个宦官叫蹇硕,相当于元帅,何进归他领导。

蹇硕知道自己的这位手下并不安分,于是时时刻刻想找机会干掉他。

灵帝驾崩后,蹇硕拿着遗诏,想顺道把何进灭了,立刘协为皇帝。

哪知道何进刚一入宫,跟他有交情的蹇硕的秘书潘隐,就疯狂给何进抛媚眼提醒他,何进吓得赶紧骑马,一溜烟跑回军营了。



这一下让何进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自己的上司要自己的命呢。不能再等了,必须主动出击!

恰好袁绍也久有此意,就上书何进,为国除害,何进十分欣赏。正在何进和袁绍商量着准备怎么干掉蹇硕的时候,蹇硕也开始筹划继续杀何进。

不得不说,蹇硕的领导水平是很成问题的,这一次他的手下又把自己的计划卖给了何进。

何进迅速反应,命令宦官总管逮捕蹇硕,三下五除二,就地正法。

这还不算完,何进还决定和权倾朝野的“十常侍”硬杠。



“十常侍”是当时操弄政权的十二位大宦官,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恶不作。

为了稳妥起见,何进就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帮自己铲除宦官。

但“十常侍”也不是废物,他们假称太后有诏,又把何进引入宫中。何进刚落座,“十常侍”的头头张让就问何进:

“天下大乱,也不仅仅是我辈的罪啊,是我们呕心沥血,勉强撑着国家,你现在居然要杀我们灭族,过分了啊。”

还没等何进反应过来,站在旁边专职掌管尚方宝剑的太监渠穆就突然拔剑,杀了何进。

宦官们动手,给了袁绍等人机会,他们趁机带兵入宫,把宦官统统杀光。

而后董卓也赶到了,废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又迫杀何太后,杀何太后之母舞阳君,何氏家族灭亡。



何进这一通折腾,整个皇室、外戚和宦官集团,通通完蛋了,帝国的权力体系瞬间出现了巨大的空白。

 

原本处于帝国第四势力的北方士族,登上了争夺最高权力的舞台。

曹操横扫关中后,北方士族的发展越来越稳定。其中的杰出代表汝南陈氏的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一举奠定了士族和平夺权的道路。

可以说北方士族一手握着官,一手握着钱,已经具备了和皇权抗衡的实力。



有了本钱之后,北方士族就要开始发展精神需求,简单来说就是装逼。

人是铁,X是钢,一天不装憋得慌。



曹丕在《典论》里写道,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从吃穿住行方面,都要把噱头搞起来。

建立鄙视链,秀名士格调,玩行为艺术,是他们的惯用手法。

《世说新语》记载过一则故事,说下了一夜的雪,王子猷突然想念一个叫戴逵的哥们儿,兴致一起,抬脚就走。

结果坐了一夜的船,到了戴逵家,没进门,他就虚晃一枪掉头回来了,回来以后还说:

“兴起而往,兴尽而归,何必非要见面?”

这屁大点事都拿来炒作上头条的水平,汪峰看了会叹息,懂王听了会沉默。



明·周文靖《雪夜访戴图》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这么装的,寒门子弟或者平头百姓,这么干,不仅没有媒体报道,说不定还会感冒。

必须得出自名门,王子猷来自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就冲这个名头,那就是妥妥的头条。

总之,通过“装”的方式,北方士族把经济和权力上的优势,转化成了文化和舆论上的优势,他们瞧不起南方士族也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南方人没他们优雅,没他们有“名士风采”,南方人老土、没文化。



当然,南方士族也知道自己经常被鄙视,他们也会还击一下。但北方士族毕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左右着整个国家的舆论风向。

渐渐的,在关于北方习俗的记叙中,一般都是“质朴忠直”“劲悍忠勇”“勤于稼穑”,个个都是好小伙子。

而关于南方的则是,两浙“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广南“民性轻悍”,江东“俗习骄脆”,苏州“骄奢好侈”,长沙“民最喜讼,号难治”。

听上去就不是什么好词,说南方个个又奸又滑。



直到唐朝末年,南方人被北方人长期地域歧视的情况终于有所改变。

黄巢之乱以后,城头变幻大王旗,天下的权力到了藩镇军阀的枪杆子里。

平定了中原的朱温,发动“白马驿之变”,在李振和柳璨的鼓动下,将裴枢、独孤损、崔远等一帮士族在白马驿全部杀死,尸体扔进黄河。



朱温大笑:“此辈自言清流,让其成为浊流。”

从宋朝开始,贵族政治算是彻底消灭了,北方对南方的优势逐渐就没有了。









此时,南方的经济地位逐渐上升,慢慢超了北方,文人士大夫逐渐开始集中在江浙一代。

到了这个时候,南方又反过来对北方有优越感了。

在明朝,就发生过一场“高考地域歧视”事件。

明洪武三十年,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在南京召开。经过两次考试后,五十一名考生被录取。

有趣的是,这五十一名考生全部都是南方人,所以又被戏称为“南榜”。

讲道理,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南方人做题比北方厉害可以理解,但一个北方人都没有,确实有点离谱。



发榜后,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状喊冤,这事一直闹到朱元璋那里,于是派人去调查。

调查人员回来后报道,说南方考生都是凭真才实学录取的,考官也没有营私舞弊,没毛病。

报告公布后,引起北方考生强烈不满,此时,有人向朱元璋报告说过去调查的人有问题:

考官刘三吾、白信蹈,买通了调查组的主管张信等人,故意将有问题的北方考卷报告皇帝。



朱元璋大怒,将这些人全部处死。

此案以后,朱元璋为了公平,逐步推进建立了“南北榜”制度,解决北方录取名额少的问题。

类似“南北榜”这样南方人抱团整北方人,已经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再往后,随着南北发展的差异,南方人对北方人的地域歧视就越来越多了,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民国的一次事件,加剧了这个现象。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企图阻止日军南下,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



 

混浊的河水向东南方向迅猛推进,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最终形成了跨越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个省的黄河泛滥区。

后来大家称之为“黄泛区”。



黄河几十亿吨的泥沙涌入平原,堵塞河道、淹没田野,北方经济被毁灭性打击。

 

频繁的水患就像是一个诅咒,无论一清二白,还是家世殷实,在湍急的洪水里,大家都面临同样的命运,倾家荡产。

“黄泛区”逃难的灾民们没办法,往往只能以乞讨、偷盗或卖苦力的方式糊口,难免给外地人留下穷乱差的印象。

河南骗子、安徽乞丐、苏北苦力、山东强盗,这四大天团,是上世纪中国人之间最流行的地域歧视链底端人群。



在今天,这些问题已经不再存在了,但人们的固有印象却还没有改变。

以至于,之前一则招聘启事,就引发轩然大波。美团一员工在招聘时要求“不要黄泛区及东北人”。



就事实来说,黄泛区和东北,被黑的点还各不相同。

东北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化水平高,拥有较好的医疗和教育条件,作为先发展地区,东北的实力并不差。

但自上世纪末东北开始去工业化,经济规模缩减,人口向外流失,引起了局部的治安问题,人口素质的降低,这也是东北最容易被地域黑的点。

河南的问题属于“黄泛区”历史残留,尽管今天已经不大存在大规模的“偷盗”事件。

山东则是因为经济发展趋势比较缓慢,又没有去开拓符合当下的时髦产业领域,基层官民矛盾增加,由此触发了各种问题。



应该说,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在别的地方都会存在,那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河南、山东和东北呢?

答案和以前一样,就在于舆论话语权。



90年代以来,改革春风吹遍神州,长三角、珠三角随着经济发展,话语权逐渐强势,京津地区依然厉害,但已经带不动其他北方地区了。

上海人在大家眼中的形象,逐渐从褒贬各一半的“不爷们+精明”,过渡到了“精明”。

在互联网时代,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互联网话语权的扩大。

而在这个过程中,北方的媒体是失语的。

这些年,不管是占据风头的南方系媒体,还是后起之秀的上海报业,都牢牢把握住了舆论风向。



比如,曾经有这样一幅图,上面写着“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多家媒体都进行了大量报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至此以后,类似河南人诈骗、偷井盖之类的标签,走向全国性舆论话题。甚至不乏一些公众人物为泄私愤,公开在网上以偏概全地黑河南。

在自媒体时代,一篇文章,一段视频,瞬间就传遍全网,千万的转发,上亿的播放。

而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数以亿计的网民传播之后,很多人可能本身都并不带有恶意,但势必会推动着这些东西慢慢固定下来,变成梗,变成刻板印象,变成有意无意的地域歧视。





等到事情真正水落石出,真相反而不重要了。

媒体乐意制造矛盾,人们也乐意看到更多有话题的负面新闻。只要这种情绪继续存在,山东不会是最后一个,总会有别的省份来接下这一棒。

于是,在现在的舆论场上就形成了一种怪现象——长江以北没好事,长江以南没坏事。

其实不是南方没坏事,而是南方省份发生的坏事,媒体不会刻意强调当事人是哪个省的,但类似的事件到了北方,有些媒体就会故意强调当事人是XX省份的,强化刻板印象。

同样是高考顶替案,山东是自查出来的,依然有不少网友在留言里地域黑,但江苏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就没几个人会去说“江苏人如何如何”。



这就是让人无奈又真实的现实——相爱相杀会无休止地持续下去,而且不少人会乐在其中。

毕竟有句话说得好,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363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