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奥斯卡纪录片告诉你中国为何不可战胜(组图)

军武次位面 0



八九十年前的好莱坞,华人形象的代表是一个叫“傅满洲”的超级大反派。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极端民族主义理论——黄祸论盛行。这种理论宣扬黄种人对于白人是威胁,白人应当联合起来对付黄种人。

在这种背景下,傅满洲应运而生,但从诞生之日起,傅满洲就代表着西方社会对华人的傲慢与偏见。这个阴险狡诈的中国人,在唐人街建立了一个随时准备颠覆西方世界的黑暗帝国。他瘦高、秃头,倒竖着长眉,面目阴险狰狞,走路没有声音,举手投足都暗示着阴谋与危险,“像猫一样地不声不响,行踪诡秘,长着莎士比亚式的眉毛,撒旦的面孔,秃脑壳,细长眼,闪着绿光。他集所有东方人的阴谋诡计于一身……”



而且关于傅满洲的影视作品简直不要太多,但也仅仅是一个代表,因为当时美国的主流电影中,华人面孔大多以负面形象出现。

一个叫李灵爱的华裔电影监制,特别反感这种现象,并努力想改变中国人在好莱坞的形象。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在中国生活的李灵爱钻研中国音乐,导演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战争爆发后,她被迫离开中国,回美国为美国援华医疗基金项目局打造戏剧作品。



但身为华裔,她心中还是放不下中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陷入苦战,国际社会当时对此却并不了解。李灵爱想让国际社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看到中国人的正面形象,呼吁国际社会帮助中国抗战。于是她找到会摄影的夜班编辑雷·斯科特,想让他参与拍摄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精神面貌的纪录片。



为了筹集资金和彩色胶片,李灵爱变卖祖传的首饰、登台表演和募捐。在她资助下,从1937年到1940年,斯科特扛着一台16毫米摄影机,历经千难万险,四赴中国。

在那段战火漫天的年代,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长达三万多里,拍了一部叫做《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的纪录片,用电影胶片记录了战火笼罩下的中国,轰动美国。



1抗战中最真实的中国人

世界本以为日本会轻易地打败中国,但几年过去了,中国依然屹立不倒,全世界都对此感到惊讶,是什么原因创造了这个奇迹?中国巍然挺立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这是纪录片开篇就提出的问题。

为解答这个疑惑,斯科特并没有像别的战地记者一样前往前线,而是去了更为广阔的大后方。因此,我们才得以在今天还能看到当时的中国,以及当时的中国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战争间隙的江南,青山绿水,男人上了前线,女人背着孩子在田间劳作。



乡镇墙上的抗战宣传画里,一个女人把枪递给男人,接过对方手里的锄头。上面写着这么几个大字:锄头给我,你拿枪去。



一片安宁的乡下,人们在田里辛勤劳作,突然间,男人们拿起田地里随时准备的武器集合起来,赶赴战场。



原来他们是游击队员。能将当时的游击队员形象通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绝对罕见。平时生产,有任务就去战斗,破坏道路,炸毁碉堡,袭击日军,神出鬼没,中国的农民们为了中国的自由而战。



日军轰炸机刚刚飞过,硝烟还未散,中国工人们就又开始修复被炸毁的滇缅公路。

这条公路,由20万中国劳工,在缺乏现代机械的情况下,于原始密林、高山峡谷间,用手一寸一寸抠了出来。



而在这之前,外国工程师认为即使在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 公路也得7年才能竣工。

6000多名中国司机和3000多名南洋华侨,昼伏夜出,与修路工人一起,筑成了中国的抗日生命线。

到了重庆后,斯科特又见证了中国人不分男女热火朝天修建防空洞的干劲,以及轰炸来临前,人们按秩序进防空洞的有条不紊。



最珍贵的镜头是,斯科特趴在重庆南岸美国大使馆屋顶,拍下了1940年8月19日至20日,日军飞机轰炸重庆主城,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火海的影像。这就是空前惨烈的“8.19大轰炸”,日军出动370架次飞机,在半小时内扔下200多吨炸药。



为何此次轰炸会空前猛烈?1940年枣宜会战后,宜昌失守,重庆门户大开。日军以宜昌为基地起飞的飞机,能够在重庆上空停留的时间骤然提升。

斯科特恰巧在这段时间内,在重庆停留拍摄。铺天盖地的飞机,猛烈的爆炸,燃烧着的熊熊大火,满目的断壁残垣,民众奋力救火的场面,都被斯科特难能可贵地记录了下来,成了侵华铁证。





从西南到西北,从城市到乡村,从老百姓到普通士兵,斯科特没有将镜头浪费在政府高官或者指挥大军的将军们身上,而是对准了普罗大众,用自己的方式探寻着中国为什么不可战胜的答案。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的战争,举国上下全民皆兵,侵略者低估了中国人民抵抗的决心。”

“中国军队吃苦耐劳,一天只吃两顿饭,而且只有大米。”

……

斯科特试图从人的精神层面表现抗战,用镜头告诉世界,在残酷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坚韧、不屈、奋进,展示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



2中国民族精神的觉醒

1942年2月,第14届奥斯卡正式设立纪录片奖,两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影片被授予纪录片荣誉奖,其中一部就是《苦干》。



尽管这部电影在当年公映之后,成为许多民间团体帮助中国获得外援支持的宣传片;很多美国青年受《苦干》影响,加入陈纳德的飞虎队;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在观看电影后不久,还亲笔题写《致重庆市民的纪念状》卷轴赠予重庆,“此种为争取自由表现之忠实,将鼓舞来世而不朽。”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部影片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了,不但从来没有在电视上放映过,甚至连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资料库里都找不到这部影片的收藏,在资料目录中,它被注明为“遗失”的影片。

直到一个名叫罗宾龙的华裔电影制片人费尽周折找到这部影片,《苦干》才重见天日。

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为影片作序:今天,侵略者的铁蹄虽然跨过了长城,但他们仍然需要面临一堵新的长城,那就是“中国人民面对外敌时坚强不屈的英雄精神”。《苦干》就是对这一坚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建立新中国的不屈历程。

15岁的小战士,对着镜头一边傻笑一边不停的往嘴里扒饭。



年轻的红十字女志愿者,略带腼腆地对着镜头笑。



学校里,忍不住一直偷看镜头的小女孩。



大轰炸过后,在巨大的弹坑中光着屁股游泳的小屁孩。



甚至是憨态可掬的熊猫“美兰”。



整部片子,你看不到哪怕一丝的沮丧,哪怕一丝的国破家亡后的晦气。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光,那是一种被称为民族精神的东西。

而这在三四十年前的中国还难以想象。

甲午战争,日本实行了全民族的总动员,整个国家机器和普通民众,都投入到战争当中。日本当时已经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近代化国家。

但当时的清朝是什么情况?日军打入东北以后,中国东北地区的老百姓很多居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战争,也有一些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军队在同日本军队进行作战。而关内地区的民众对于甲午战争也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感受和认识。

战后割了宝岛台湾,全中国听不到一句群情激愤地怒吼。

只有章太炎、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极少数思想前卫和开放的知识分子,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而开始走向民族意识的觉醒。

梁启超于1900年撰写的《少年中国说》,已经有了鲜明的与欧洲强国、日本等国家竞争发展的民族意识。但对绝大多数民众而言,他们的心目中,仍然不存在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因此,也就不存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可能性。



清朝末年的历次战争中,绝大多数主战派,也都属于为皇帝而战,而不是为民族国家而战。他们保卫的是皇帝,是“家天下”,而不是民族国家。

八国联军进中国,摧枯拉朽般横扫义和团和清军,慈禧狂妄地向十一国宣战,是因为列强想让她交出实权给光绪。北京陷落后,匆忙逃到西安的慈禧命令李鸿章议和,也是为了自己的“家天下”。

日俄战争期间,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当时的中国人,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几乎没有本民族遭受屈辱的意思。还是只有少数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这是立宪国对专制国的胜利,国家要自强,需效仿日本推动君主立宪。



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到了五四运动,爱国青年学生们已经为了国家所受的屈辱,去奋力抗争了。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条约的李鸿章,没有被骂“卖国贼”,但五四运动时学生们已经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了。

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真正广泛觉醒,还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对中国逐渐加大了侵略的脚步。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随着日本侵略铁蹄在中华大地的快速推进,占领的地区越来越广大,奴役的人民越来越多,在侵略和反侵略的生死搏斗当中,中国普通劳动阶层的民族意识才逐步觉醒。



在二战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有一支庞大的汉奸队伍。中国的汉奸队伍可谓是五花八门。伪满洲国的伪军大约将近20万,汪伪政权的伪军将近100万。再加上其他地区杂七杂八的伪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伪军至少有二三百万之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还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民族意识还没有充分觉醒。普通的老百姓内心世界当中,还延续了封建时代皇帝、臣民与天下的观念,而缺乏民族国家的概念和区别。

但那也是极少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

1938年9月创办于武汉的救亡刊物《国民公论》的发刊词中就这样写道:“战争是个大熔炉,只有通过这个熔炉,一个民族才能打成坚强的不可分的一片。也只有通过这个熔炉,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才能在新的铸型上面建造起来”。

事实也证明,正是通过抗日战争这个“大熔炉”,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地实现了大团结、大联合。与此同时,各民族是一“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3明知是死还在想胜利

西南地区的苗族、西北地区的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也都在《苦干》中一一展现。不同宗教信仰和地域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抗战贡献着一份力量。



看多了抗日电影和神剧,我们对不尊重历史的各种夸大事实已经麻木。但在《苦干》里,那一个个普通、平凡,却鲜活、坚韧的中国老百姓,才是真正英雄。

“轰炸摧毁了这个国家,但轰炸能击垮建立这个国家的人吗?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我们看到中国是如何抗敌,时刻创造着奇迹。这就是‘苦干’,刻苦的奋斗,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深入在他们的灵魂与命运之中,永垂不朽”。这是影片最后林语堂写的解说词。

这或许是对中国为何不可战胜的最好解释。

但不知为何,观影过程中,一直闪现在我脑海中的,是孟凡了对着龙文章嘶吼的那句:我们想胜利,明知道死还在想胜利!



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323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