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总统李登辉葬礼举行 其外交政治历史遗产回顾

BBC/你好台湾网 0

李登辉尸体焚化 何时埋在何处仍未公开




叛国贼

你好台湾网8月14日消息 李登辉毙命半个月后,尸体今日焚化。上午其家人已进行内部告别。但何时、何地埋葬,仍未公开。



五指山公墓一景

蔡英文一伙正大肆操办李登辉的后事。有迹象显示,她或将李埋在“五指山军人公墓”——那里安葬着很多抗日救国、反对“台独”的中国将士。此事引起了两岸爱国民众甚至旅外侨胞的反对,直言“李登辉不配”、“埋在那也难获宁静”。


台湾前总统李登辉葬礼举行 其外交政治历史遗产回顾



图片版权EPA台湾前总统李登辉于7月30日逝世,享年98岁。台北时间周五(8月14日)清晨6点30分,从台北荣民总医院移灵到台北济南教会,进行追思礼拜。

在礼拜仪式结束后,移灵车队将绕行台北总统府一周,再前往台北第二殡仪馆火化。 李登辉将下葬于“台北 五指山军人公墓特勋区墓地”。台湾总统府之前表示,为尊重李登辉家属,以基督教仪式举行的葬礼细节不对外公开,亦不会发布新闻。

此前,台湾政府为他设置的追思会场所,陆续有各国政要前来悼念,包括日本前首相森喜朗以及美国卫生部长阿扎尔(Alex Azar II)。

李登辉过世当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pmeo)随即正式发表声明,称“在他12年的执政期间,李的大胆改革发挥了关键作用,将台湾转型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民主灯塔。他巩固了美国与台湾之间的深远友谊”。

阿扎尔在访台期间曾前往追思会悼念李登辉,再次重申台美关系紧密,并称“李前总统的民主遗产,将永远推动美台关系向前发展。”

然而,回顾李登辉在内(1988-2000)的台美关系,并不特别如此平顺。

1995年,李登辉以总统身份首次访美,一开始并不被当时克林顿(Bill Clinton)政府接受,在美国国会压力下,克林顿决定反复,后来同意李登辉回母校演讲,北京方面作出强烈反应,引发1995年至1996年间的“台海导弹危机”。



图片版权REUTERS之后,为安抚中国政府,克林顿1998年在访华期间在上海发表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谓的“三不政策”,美中台关系再次变化。

20多年过后,有学者认为,1995年李登辉访美后的“台海危机”,美国派遣航母至台湾海峡,新的美中台三角关系成型。李登辉以台湾在亚洲完成民主化的成绩单,将台湾重新推进国际外交舞台。

台湾重新加入外交战场李登辉担任台湾总统12年 (1988-2000),台湾借着民主化的转型,开始重返国际关系舞台,特别是借着和平转型的成绩单与美国往来,也开始与北京斡旋。有分析称,李登辉在1990年代的外交成绩之一是,将民主化的台湾,带入新型态的美中台三角关系,延续至今。

台湾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员裘兆琳告诉BBC中文,李登辉上任后开始推动“务实外交”,自1989年之后,台湾陆续与12个国家建立邦交。李登辉后来设置“海基会”及“陆委会”,大陆设置“海协会”与台湾交流。1993年两岸在新加坡举行历史性的“辜汪会谈”,当时两岸关系比较和缓。


同时,彼时美国因为“六四”,与中国大陆关系并不特别和睦,在这个背景下,台湾与美国互动,有一些进展,譬如克林顿政府军售台湾上百架F16战机,之后,台湾重新加入全球重点贸易组织 “关税暨贸易总协议”(GATT),后者之后转型为世界贸易组织(WTO)。

裘兆琳分析,1990年代初期,台湾同时与美国和中国大陆的关系都有进展,基本上是台湾历史上难得的一段时间。这个平顺关系直到李登辉在1995年的访美。

李登辉1995年访美1994年,李登辉访问台湾在中南美洲的邦交国,回程希望过境美国夏威夷一夜,遭克林顿政府拒绝,只能在当地空军基地“稍作休息”,未给台湾基本礼遇。据报道,当时李登辉因此不愿下机,穿着非正式服装,在专机上接见“美国在台协会”(AIT)理事主席白乐崎作为抗议。

克林顿当时的误判意外引起美国国会反弹,原因是共和党当年刚在选举同时赢得两院多数席次,在此政治气氛下,台湾见到时机,持续与美国政治顾问公司合作,在华府积极游说,美国参众两院几乎以全票通过同意邀请李登辉访美。克林顿在国会压力下,同意李登辉访问母校。

台海导弹危机李登辉到母校康乃尔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以及“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引起国际广泛报导。北京强烈反弹,在当年及来年,台湾首次民选总统前,在台湾海峡试射导弹。美国派遣两艘航母战斗群前往台湾海峡周遭,40艘军舰集结周围海域;此为“越战”后,美国在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部署。时任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Warren Minor Christopher)称,这些战舰会“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曾任台湾驻美副代表的裘兆琳向BBC解析,李登辉访美成功,背后都有关美中台三方的“误判”:克林顿误判拒绝李登辉在美国领土过夜不会引起激烈反应,北京误判美国国会力量(众议院以396票对0票通过同意李登辉访美),台湾则误判李登辉访美后,未预料北京的反应如此激烈。



图片版权AFP不管是否误判与否,许多分析称李登辉访美以及之后的台海危机,深深影响之后的美中台三角关系。

华府智库威尔逊中心(Wilson Centre)国际学者马里德(Richard McGregor)便在著作中总结台海飞弹危机之后,北京加深对美国的疑虑,认为若两岸发生军事冲突,美国会为了台湾出兵。同时,北京亦确认了李登辉的“台湾认同”倾向:“单是李登辉这个强人,就让北京对台湾的所有担忧都成真,”马里德称。

不过,马里德强调,北京在台海与美国航母战舰群的会面,也让北京意识到军力落后美国太多,因此中共军事战略开始转向,军事武器科技发展,特别是空军以及航母的建造加速。

“中华民国在台湾”回顾20多年前美中台关系,分析认为,在李登辉执政下,台湾的外交基调确定,以“中华民国在台湾”影响台湾日后总统的两岸政策。

特别是现任总统蔡英文,曾经是当年(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也就是台湾与中国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起草人之一。蔡英文重申的“维持现状”主张,被评论者认为承接李登辉的外交核心政策。



图片版权GETTY IMAGES长期研究两岸政治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松田康博告诉BBC中文,两人之间在处理外交及两岸关系方面确实有相似处。

李登辉传承蔡英文?松田康博称,李登辉在位12年,从来没宣布过台湾独立。他强调:“李登辉前总统反而提了100多次‘统一’两字,这是一种‘艺术’,很多事情不能说,但那该出手的时后就出手。李登辉如果当年贸然在执政后宣布独立,那国际情势就会混乱,包含两岸。所以他是很谨慎地在贯彻他的理念。”

松田康博认为,蔡英文则是“用巧妙的语言来处理两岸问题 ”:对国际社会没有说过台湾独立,而是表示维持现状,保持台湾的民主成就,让“中华民国在台湾”成为台湾的最大公约数。对内,蔡英文又持续强化台湾认同。“维系这种内外的平衡,对台湾来说很重要,”松田康博补充。



图片版权AARON TAM/GETTYImage caption李登辉与蔡英文不过,裘兆琳则认为,所谓“中华民国台湾化”是历史的结果。她认为,1949年以来,刚开始20年两岸是在争执谁代表中国,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当时美国官方就有人预言中华民国最后一定会台湾化,因为中华民国就落脚在台湾。

裘兆琳说,“中华民国不会夏威夷化,也不可能福建化,中华民国走不出去(台湾),那就用台湾。何况,不让中华民国走出去的其实就是北京,后者宣称中华民国已经不存在”;“所以你看到的是会有《台美关系法》,《台美旅行法》等等”。

“台湾有对中华民国钟情的人,也有只接受台湾的人,所以“中华民国台湾”成为最大公约数,我个人认为不是哪个政治人物计划出来的框架,”她说。

2020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发表最新民调结果,其中近八成的台湾年轻族群(20-29岁)认同自己“只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或两者皆是。但两岸立场“维持现状”仍是多数台湾民众的选择。

政治遗产回顾李登辉任内的外交以及政治策略,很多人会将他跟新加坡已故总理李光耀比较,后者推动的“亚洲价值”(‘社会第一、个人第二’儒家式的威权管理)。

松田康博认为,李登辉认同西方普世价值,譬如人权或民主,因此很有计划地将台湾一步一步推向和平民主转型的过程,跟韩国一样,在亚洲都是很重要的成就。他解释说:“李登辉的改革很有节奏感,而且当时他的改革难度恐怕比韩国更高,因为他在国民党内并没有太多盟友。此外,当时台湾民众多半希望他推动民主化,而他在威权体制内的高位推动改革,这是十分吊诡的一件事情。”



图片版权LEE TENG-HUI FOUNDATIONImage caption李登辉2018年出席冲绳的日台和平基金会晚宴。松田康博称,李登辉也是时代下的改革者。因为1988年,李登辉刚当上总统的时候,世界正发生剧变,第三波民主化运动浪潮兴起,中国在1989年发生“六四”事件,台湾则有民主化运动,譬如“野百合学运”等社运,可以说是他也被这些思潮影响。如果不在那个时候当总统,那么后来的事情也许就不会是现在的情况。

台湾清华大学副教授姚人多则认为,李登辉“是威权时代统治者的继承人,而且只是一个因缘际会下的继承人,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姚人多解释说,“他有如操弄玩偶的人一样,同时把国民党、民进党、社会力玩弄于股掌之间。”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316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