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复读才考上三本 如今让华为开出201万年薪!(组图)

量子位/酷玩实验室 0

他复读才考上三本,如今让华为开出201万年薪,他的父母做对了什么?

他叫张霁,1993年生于湖北,最近以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被人熟知。因为27岁的他,拿到了华为最高201万的年薪offer。

一开始被认知,他是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生、8篇顶会论文作者,实习成果就让巨头腾讯感到真香。

但随着更多采访深入,张霁更多经历也开始为人所知。

原来,如今的「天才少年」,出身属实算不上好——生于湖北人均收入垫底的小城咸宁通山,高考不算如意(*),靠着自律、不屈、勤奋和自驱力,才完成了今日的高光。

所以张霁也说,「我只是个普通人」。



此外,这个「普通人」还有让人更为咋舌的选择,在这次毕业“求职”中,华为的201万年薪并非最高offer,因为还有企业给他出价360万。

但张霁最终还是选择了华为,「因为志同道合」。

关于这个「天才少年」,背后有一连串宝藏经历。



科研实力「TOP PhD」

张霁在博士生涯期间,发表在顶会的论文有8篇。

从论文选题来看,张霁的目标非常明确,研究方向主要在数据库和磁盘故障优化两方面。

而这8篇论文,每篇都发表在顶会或顶级期刊上。

一起挑几篇看看:

1、《An End-to-End Automatic Cloud Database Tuning System Using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采用深度强化学习的端到端云数据库自动性能优化系统》



这是一篇腾讯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的论文,是张霁在腾讯实习期间进行的研究。

论文首次提出了云数据库自动性能优化系统CDBTune,可以在缺少相关经验数据训练的情况下建立优化模型,为用户提供在线自动优化数据库性能的服务。

性能调优结果首次全面超越数据库专家,大幅度提高了数据库运维效率。

这篇论文被2019年ACM SIGMOD(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Management Of Data,数据管理国际会议)收录,是数据库领域具有最高学术地位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2、《AlphaJoin: Join Order Selection à la AlphaGo》



这是一篇数据库查询优化方向的研究。

论文采用AlphaGo用到的蒙特卡洛树搜索,将之用于数据联结选择,提出了一种AlphaJoin的技术,实验成果超越了当时最前沿的相关研究。

论文被2020 VLDB收录。作为数据库领域三大顶会之一,VLDB有着与SIGMOD同样的地位。

3、《Tier-Scrubbing: An Adaptive and Tiered Disk Scrubbing Scheme》



这是一篇有关磁盘扇区错误的研究。

这篇论文设计了基于LSTM的自适应清理控制器的分层清理方案,用于预测解决磁盘扇区错误,进一步提高清理效率,提高存储系统的可靠性。

论文被存储行业顶会FAST 2020(18th USENIX Conference on Fil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收录。

4、《Minority Disk Failure Prediction Based on Transfer Learning in Large Data Centers of Heterogeneous Disk Systems》



这篇论文,是关于磁盘故障方向的研究。

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名为TLDFP的方法,用于预测磁盘故障。与同样基于迁移学习的两种最新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超越了SOTA,降低了额外的维护成本。

论文被TPDS收录(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计算机系统与高性能计算领域的3个A类顶级期刊之一,TPDS的分量不可小视。

而另外的4篇论文,也已经被ATC 2018、DAC、ICPP 2019、NEDB等顶会收录。

这样的实力,无疑是TOP PhD的水平。



不过,张霁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以自己的体会,首先要对自己的选择做一个规划,然后一定要坚持,要有信心,不要轻易放弃。

另外,取得成绩后,要戒骄戒躁,沉下心来,盯紧下一个目标,每个阶段都要提升,要持续学习,让自己持续进步。

比如,据《长江日报》报道,张霁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其实并不顺利,先后被拒绝了6次才最终发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反复的修改,反复的自我督促。

你会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出问题所在,继续坚持,这就是收获。



实习期间项目落地

科研实力强劲,张霁的实战履历也很亮眼。

2016年,张霁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攻读博士,师从周可教授。

据《长江日报》报道,在张霁正式进入实验室的前一年,周可刚好和腾讯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于是不久就把他派到了腾讯实习。



2015-2019年实习期间,张霁获得国际和国内专利7项,研究成果获得腾讯公司2016、2017年度杰出贡献奖,2019年度卓越运营奖。

据虎扑网友、张霁师弟透露,张霁的许多成果都是在腾讯实习期间完成的,不仅在学术上是顶会级别,在工业界也是能真正落地的研究。

事实上,张霁开发的很多系统已经上线,为腾讯节省了大量成本。

这位网友认为,这样经过验证的将AI落地到工业界的能力,正是华为这种工业界龙头企业十分看重的。

2019年10月,张霁出国,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应用数学研究机构——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进行了半年的访问学习。



拒绝360万年薪选择华为只为“志同道合”

2020年,张霁博士毕业。

但据《长江日报》报道,因为科研项目比较多,他基本上没有刻意找工作,甚至没有主动投递简历,都是企业或者高校联系他。

阿里、腾讯、IBM、海信和两家初创公司纷纷抛出橄榄枝,其中一家给出的年薪甚至高达360万元。

但张霁自己觉得研究方向和华为比较匹配,加入华为就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于是,在经历简历筛选、笔试、初次面试、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7轮严苛选拔之后,张霁拿到了华为「天才少年」最高档offer。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张霁表示:

最近华为在国外受到一些所谓“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所用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发挥出来,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有可能,咱就尽力帮助华为渡过一些难关。

薪资完全不考虑是不可能,但是我不会太看重,毕竟我能够放弃更高的薪资。我更看重公司能够给我提供一个研究的平台、空间,让我能够更长远看这些事情。

这样的主见,与张霁父母从小的教育或许也不无关系。

据《长江日报》报道,张霁坦承父母对自己的影响特别大,并且非常尊重他的选择和独立思考。

无论什么事,做还是不做,爸爸妈妈都不会给我做决定。

其实,各个公司给出的薪资水平,也侧面反映了张霁拿到201万年薪并非幸运,而是一种实力积累下的「必然」。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官方发文中就提到:

拿到华为「天才少年」offer的那一刻,他们无一例外地并没有太多惊讶。

无数个平凡的日子才造就了今日的不平凡,一切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他们的价值也远非简单能用金钱衡量,那些熠熠闪光的可贵品质,本身就已是无价之宝。

也正如网友所言,最令人羡慕的是,从薪资角度来说,华为的201万只是张霁的一个普通选择。

而这种“选择”的权利,正是张霁从「三本」武昌理工学院,到「985」华中科技大学,一路以来一步一个脚印,以踏实的努力和过硬的成果为自己争取来的。



在知乎热议中,有这样一个匿名评价,或许可以给更多真正的普通人带来勉励和劝诫:高考只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路口,从长远角度看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路口,一个人只要目标清晰,意志坚定,知道自己去哪,无论走了多少弯路,最终都能接近自己的目标。

而大部分普通人是没有这种意志的,总是沉浸在投机和短期享乐中不可自拔,只有羡慕别人的份。

所以,张霁取得的结果可能只是“个例”,但他肯定会激励更多人。

我辈楷模,张霁是也。

相关报道:年薪201万的华为“天才少年”,根本不是天才

你掏空家里6个口袋,奋斗几十年才能还完贷款的房子,有的人自己干几年就买得起,如果是二三线城市,甚至只需要一两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张霁刚刚毕业,就拿到了华为“天才少年”称号,201万年薪。与此同时,他还拒了腾讯、阿里、IBM、深信服等公司的offer,以及360万年薪。

不止是他,他的同学姚婷和他一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156万年薪;他的两位学长左鹏飞和钟钊去年入选,同样201万年薪。

这个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数字,晃的人头晕目眩。

再看看一连串的华科博士学历,只能酸酸地说上一句,谁让人家是“天才少年”呢?





但是仔细看这张图,你会发现,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张霁的本科大学——武昌理工学院。

这是一所三本大学,还是一所民办高校(后来升的二本)。



很多了解了的人,怎么都难以相信,他这么天才的人,一定是高考发挥失常了吧。





但现实是,张霁不是没有努力,这还是他高三复读了一年的结果。

在人们看来,这和张霁“天才少年”的身份是那么不匹配,于是人们选择忽略,不愿相信。

但在我看来,这被忽略的,恰恰是对普通人最有借鉴意义的地方:

高考能决定我们的人生吗?

高考失利了要怎么办?

我们怎么样才能后来居上?

这堂课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因为高考失利而崩溃,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自杀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

这样惨痛的案例,不在少数:



01

我们先给不了解张霁的人讲讲张霁。

2008年,张霁高考失利,复读一年后,2009年,他考到了武昌理工学院,学习计算机。

没错,就是那所甚至很多武汉人都没听过的三本大学。也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张霁对他的专业还算喜欢。

那个时候,计算机还是个不热门的专业,但是张霁自己选的。

他说从小做任何决定,父母都不会给他指明方向,都让他自己决定。

也许是知道自己本科学校不够好,大一开学不久,他就制定了自己大学四年的规划:过英语六级、学好本科课程、考研考博。

从那之后,不管上什么课,他都坐在第一排。空闲时间,就带着书到图书馆去自习,各科成绩都排名前列。

张霁是学霸,但并不是书呆子。

他大一高歌一曲,顺利当选班上文艺委员,还拿过“校园十佳歌手”。学网球、学摄影,大二暑假还学了中国画。



但无论有多少兴趣爱好,学习都是第一位的。

于是,他顺利考上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

这里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也是原邮电部的两大研究院之一。相比较本科而言,张霁已经实现了一个极大的跨越。

在那里学习3年后,2016年,张霁又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

很多湖北之外的人可能没听过,大家搞不清楚这个学校是不是985,211,很多人甚至都搞不清楚这个学校到底是几本。



因为一提起武汉,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武汉大学。

但其实,华科虽然比不上清北,但完全不输武大,它是985,211,也是双一流A类,还入选了《Nature》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拿的各种国家奖项也综合排名全国第7。



华为“天才少年”最高档年薪中的4位,有3位都曾在这个学校就读;华为的17位高层,更是有4位都毕业于这个学校。

华科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更是整个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

张霁读的计算机专业,这个研究中心刚好有。国家级研究中心,自然有一流的实验设备和完善的科研平台。

而且,他还了解到,研究中心的周可老师和他希望研究的方向对口,于是张霁来了。

他的导师周可和腾讯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所以刚进实验室,他就被派到了腾讯实习,他的博士生涯几乎都是在腾讯度过的。

张霁说,他不是天才型选手,就连自己的座右铭都是:很多人比你还要努力,你有什么理由不上进?



他不会规定自己每天干到几点,但他有一条准则:今日事今日毕。

每天,他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需要完成的计划,今天一定要做完才能休息。如果哪天起床晚了,他一定会找时间补回来。

努力的张霁也很幸运,2019年10月,他有一个到美国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访问的机会。

这是美国排名第一的应用数学研究机构。



他去了半年,且又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师。

导师会一字一句帮他修改论文,还会告诉他为什么要那样改;会经常资助他参加国外的研讨会,学术交际两不误;会给他一些顶会的论文,让他帮忙评审,评审完和老师的意见对比,并告诉他为什么那样评。

就是靠着这样的勤勤恳恳,和两位导师的悉心栽培,博士期间,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ATC、DAC、 ICPP、 SIGMOD、VLDB、IEEE TPDS等顶级会议和顶级期刊上发表了8篇论文。

这些都是top级别的,在上面发一篇论文,难如登天。



但张霁发了这么多。

关键是,这些许多都是可以在工业界直接落地的成果。

实习期间,他拿了7项国内、国际专利,研究成果拿到了腾讯2016、2017年度杰出贡献奖,

2019年度卓越运营奖。

张霁也有过低谷,博士发第一篇论文时,他连续被拒稿了5次。

但每一次,他都会在导师的鼓励下,按照评审的意见,一点点修改。

他相信,下一次一定会比这次好。正如他相信只要足够努力,他的人生下一阶段一定会比现在好。

的确如此,找工作时,因为科研太忙,他甚至都没有投简历,是那些企业找到了他。



经历了简历筛选、笔试、初次面试、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整整7轮严苛的选拔,张霁拿到了华为“天才少年”最高档的offer182-201万元/年。

其实,他还拿到了腾讯、阿里、IBM的offer,有企业甚至开出了360万的年薪。

那科研做到他这个程度,真正重要的已不仅仅是薪资,他选择了薪资不是那么高的华为。

一方面,华为和他想做的方向契合一些,另一方面,他想用自己所学帮助华为:

最近华为在国外受到一些所谓“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所用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发挥出来,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有可能,咱就尽力帮助华为渡过一些难关。

这是中国下一代有理想有志向的年轻人的样子。



我本来已经联系到了华科的老师采访他,但最后他太忙了,很遗憾没有采访到。

但华科表示:拿到华为“天才少年”offer的那一刻,他们无一例外地并没有太多惊讶。

无数个平凡的日子才造就了今日的不平凡,一切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他们的价值也远非简单能用金钱衡量,那些熠熠闪光的可贵品质,本身就已是无价之宝。

就这样,他从曾经的那个复读生、三本生,一步步逆袭到了今天这个样子。

他成长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02

也许还是有人会觉得,他取得的这些成绩,实在是太遥远了,这就是个例。

但我想说,真的不是。

也许201万年薪很遥远,可通过后来的努力,成功弥补高考失利的缺憾,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我身边就有。

我认识一对双胞胎姐妹花,她们是河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镇女孩。

作为一个1亿人口大省,每年考生高达百万,省内还只有一所211,河南高考的竞争有多激励,大家都知道。

2013年高考时,学文科的姐姐考到了河南工业大学(二本)学广告,学理科的妹妹考到了洛阳师范学院(二本)学生物。

两所学校,都算不上好,专业也不是多热门,生物更是四大深坑专业“生化环材”之一。

于是,大二大三时,两姐妹都决定了要考研。

高中学校让填目标学校时,姐姐填了西南大学。也许是一种执念,高考没考上,这一次,她把考研目标学校填了西南大学。

妹妹想和姐姐一起,也填了西南大学。

2016年考研,姐妹俩一个在郑州,一个在洛阳,姐姐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晚上复习到10点图书馆关门。

后期快考试的时候,回到宿舍她还要去自习室学到12点,经常是最后一个走的。

每天只吃早午饭,她觉得吃晚饭太浪费时间了,就用小零食猫耳朵解决;冬天她觉得屋里的暖气太暖和了,头脑不清醒,就跑到走廊里去背。

她怕自己考不上,有时候边背边哭。

10天半个月不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听着她声音很陌生。



就这么坚持了接近1年,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了西南大学,超了专业线足足五十多分。

妹妹也很努力,她和张霁一样“今日事今日毕”。她不会设定具体时间,但今天规划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大部分时候10点多,偶尔也到十一二点。

最后厚厚的生物专业课书和习题册,里面的知识点,她几乎都能背下来了。

复习时,她从没觉得辛苦,每一天都很充实。

她过了笔试,但可惜复试被刷了,至今她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那是她最难过的时候,那一天她坐在西南大学的校园里,觉得无比孤独。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没能考上。



后来,院长给她推荐了河南师范大学的一个导师,导师也表示想要她,她就去了。

那时,她也没有别的选择,既来之,则安之。

就这样,姐姐从郑州到了重庆,妹妹从洛阳到了新乡,他们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

后来,在西南大学的姐姐,朋友们要考公务员,她觉得自己闲着也是闲着,就跟着考了。

巧的是,朋友告诉她,那一年,北京第一次招收外地生源,一直向往来北京工作的她,就报了北京的公务员。

她一路过关斩将,过了京考,并拿了北京某区所报岗位的笔试第一名。

但很可惜面试没过,后来她又补录到了北京的另一个区。她报的那个岗位,只招一个人。

2019年,她正式到北京工作。

妹妹没有姐姐这么顺利,但考研受挫的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

她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10点多回去,养她实验需要用的生物、做实验...除了周六日抽出半天时间休息洗衣服外,几乎都在实验室待着。

靠着这样日复一日的练习,她熟练地掌握了实验技术,还和导师一起发了SCI。

导师建议她考博,考研失利带给了她很大挫折,再加上自己本科研究生的学校都不太好,考博她其实不是很有信心,但觉得试试吧。

于是,她给国内很多985、211大学和研究所的导师发了邮件。

她没想到的是,很多导师都回复了。

最后,导师建议她选中科院,报名、笔试、面试,报录比2:1,她竟然一路过关斩将进去了。

没错,就是今年,9月份,她将到中科院读博。



我问她,你觉得自己的竞争力是什么,她说:我觉得自己没啥竞争力,也没想着跟他们争。

至今,她也不知道导师看重她哪点了。

但我想,这7年的努力,她早已补足了高考的缺憾,搭建了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博士毕业后要干嘛,她也不确定,她说也许进高校,喜欢校园的氛围。

但毫无疑问,她已经有了很多选择的机会,像姐姐一样留在北京,又或者是去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都可以实现。

从国家级贫困县的小镇女孩,到河南的两所二本学校,再到北京的公务员和中科院的博士,这7年,她们已经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往后,世界再怎么风云变幻,她们的人生都不会太差。

我也曾觉得,是不是她们本来就天才,只是高考发挥失常了。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妹妹,她说:我觉得我没发挥失常,我就是那水平,我甚至觉得超常发挥了。

姐姐也差不多一样,其实她高中的排名还可以,但这个小县城的高中,本来文科的整体水平就不好,也上不了太好的学校。

他们所做的只是全心全意朝着目标努力。

我把张霁的事例分别抛给了她们,她们俩的观点竟然出奇的一致:所谓的天才少年,并不一定是一出生就被定义为天才了,而是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天才。





姐姐



妹妹

说实话,我觉得“天才少年”这个项目名字取得很不好,因为它给无数日日夜夜坚持和努力得到的结果,加上了一层光芒四射的滤镜,变得让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

它容易让人们忽略那些努力的重要性。

但其实,哪有那么玄乎。这世界上99.9%的人远没有到拼智商的时候,有的不过是努力、坚持然后得到。

于是,有人它叫大器晚成,有人叫它天才,我更喜欢称其为逆袭。

03

这是3个高考失利,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逆袭的故事。

高考失利的更是不在少数。打开知乎,但是2020高考失利的问题,每一个都有成百上千个回答、数百万浏览和关注。







这些还只是被看到的。每年,中国都会有成百上千万的人参加高考。2020年,这一数字是1071万。

就算有1%的人失利,也有足足10万人。

寒窗苦读十多年,许多人都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于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走了极端——自杀。

其实,如果时间线拉的再长一点,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中国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竟高达15万。自杀的原因中,学习压力过重占据第一位,高达45.5%。(《中国儿童自杀报告》)

写这篇文章,我只想告诉大家,告诉每一位父母,小升初、初升高、高考...这每一场考试也许都至关重要,但任何一场考试都无法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高考也一样。



那对姐妹花中的姐姐有段话,要送给那些高考失利的孩子:我觉得,高考依然是最公平的考试,肯定要好好去考一个好成绩的,但是人生这么长,高考也并不是可以决定一辈子的,未来不是高考就一定可以决定的,很多时候是需要一步步努力的吧。

我也想说,人生就像是爬山,当你站在山下的时候,你会觉得这座山好高啊,当你遇到了沟沟坎坎,落在别人后面的时候,你更是会焦虑,会灰心丧气,觉得眼前这个沟不可逾越。

但你只需要看着山顶,一步一步往上爬,后来你会发现,那些原本走在前面的人,有的和你一样遇到了沟坎,有的看到了一朵野花,然后他们就停下来了。

而一直看着顶峰从未停下的你,也许走了无数弯路,竟然慢慢超越了无数人,一步步到达了顶峰。

此刻的你回头望去,那些曾经的沟坎,也许是高考,也许是工作,也许是爱情,竟变得如此不值一提。

因为站在山顶的你,已经领略到了人生最美的风光。

而下面的人望着你,会不自觉地夸你:他真是有登山的天赋啊。

但你只会笑一笑,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曾走过多少弯路。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无论走了多少弯路,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目标。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194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