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在20世纪两次提出与英国合并?这是为啥?(组图)

环球情报员 0



法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在欧洲历史上,从伏尔加河到英吉利海峡,法国人的影响力无所不在。法国人的殖民地同样遍布全球,直到今天,法国对非洲许多地区仍然保持着巨大影响力。

法国还是北约集团中除了美国以外,唯一保存着较完善军事工业和武器研发体系的国家,不需要任何人为自己提供核保护伞,这才是法国人敢于特立独行的底气所在,因而能够保持相对独立的国防和外交政策。



▲法国第一代战略核潜艇“可畏”级,1971年服役,是法国早期核力量的中坚

然而,在20世纪,法国居然提出要与英国合并成一个国家,而且还是两次!向来标榜自己是世界一极的法国,为什么会提出如此奇特的要求?

一、从世仇到战友

英法关系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尤其是近五百年来,英法两国既是欧洲政治秩序的主导者,又是全球殖民地争夺的主要竞争对手。

摧毁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人建立起法兰克王国,随后又分裂成三块,其中的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为后来的法兰西王国。当时英国人的主体也是日耳曼的一支,也就是常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9世纪时,一部分来自北欧的日耳曼部落诺曼人抵达法国。凭借出色的武力和战绩,这些诺曼人在10世纪受封于法兰西王国,建立起诺曼底公国。

1066年,诺曼底公爵跨越英吉利海峡,征服了英格兰,成为金雀花王朝的开创者威廉一世。英格兰的统治阶层完全更换为诺曼底贵族,连他们说的语言也是法语,英语是“下层人士”才说的。



▲诺曼征服是英法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两国关系颇为微妙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可以算是同属于法王的治下,这大概也是两个国家在法律关系上最为密切的一段时期。

金雀花家族此时的身份有点尴尬,既是英格兰的国王,又是法王的封臣。当法王腓力六世要求金雀花家族的爱德华交出阿奎坦(法国南部)的土地时,爱德华不但不肯,反而声称自己才是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从血缘上讲,爱德华的要求是有道理的,但法国贵族无法容忍英国国王又同时兼任法国国王,于是他们推举老法王的侄子为新法王腓力六世。如果当年法国人同意爱德华的要求,英法两国可能早就合并了。

于是,为了争夺法国的王位,一场持续百年的战争把两个国家打成了世仇。法国虽然最后赢得胜利,把金雀花家族的势力基本赶出了法国,但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



▲英法百年战争形势图,战后双方都完成了中央集权,奠定欧洲一流强国的基础


百年战争结束了,英国人彻底断了在欧洲大陆上发展的念想,开始走上海洋强国的道路。而法国则在欧洲大陆上纵横捭阖,成为维持欧洲政治秩序的重要基石。

上百年的血仇加上又是欧洲霸权的竞争对手,使两个国家在后面的几百年里始终保持着对立。大航海开启后,英法两国又几乎同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从北美洲到东南亚,两国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

因为土地广阔而又肥沃,人口多于英国,所以法国的国力更强一些,但法国还要分心于欧洲事务,投入海洋和殖民的资源始终不足。英国人心无旁骛,充分发挥出海岛国家的优势。

起步阶段的些许差距,经过时间的不断放大,最终成就了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法国的殖民势力仅仅局限于非洲和其他地区的一些孤岛。幸好法国人正确地帮助美国独立,插了英国人一刀,才算出了这口恶气。



▲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一度超过英国,让法国人遗憾的是,最终独立的不是新法兰西

除此以外,英国人一直奉行离岸平衡政策,维持着欧洲大陆上的均势。法国只要每次有希望扩张时,英国人便不遗余力地予以打压,比如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

总之,英国人千方百计地打断法国的崛起,法国人则想拼命摆脱英国的羁绊,拿破仑甚至集合全欧洲之力,企图一举征服英国,可惜仍是功亏一篑。

法国人对英国人的仇恨化在骨子里,法国人曾经编了很多笑话,用来嘲讽英国人的粗俗和古板。这一切直到另一个国家的崛起,终于戛然而止——普鲁士人来了。当更加强大的敌人出现时,曾经的敌人也可以成为朋友。法国人望向同样被德国崛起困扰着的英国人,这对纠缠了千年的国家终于走到了一起。



▲一战前的各国实力对比,英德是一档次,法俄更低一档次,权力转移已初露端倪

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完成了对埃及、摩洛哥等殖民地特权的瓜分,两国之间原本存在的主要矛盾得到解决,这标志着两国达成了历史性的和解。五百年的世仇变成了最坚不可摧的盟友,共同对抗虎视眈眈的德国人。

紧随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并肩作战,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两国都已经耗尽了国力,不得不依靠另一个新兴大国美国的帮助。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英法两国主宰世界秩序的时代即将结束。

不管怎么样,英法两国已经放下了宿怨,成为最亲密的战略伙伴。只要德国人的威胁还存在,这种关系便会维持着。果然,没过多久,德国人又卷土重来了。

二、第一次提出合并


1940年6月16日下午,戴高乐将军从伦敦发电报给法国总理保罗·雷诺,建议组成“英法联盟”,所有公民同时享有两国的公民权。也就是说,两国并一国。

这个建议超出了雷诺总理的认知范围,他根本无法独自给予答复,只好提交给内阁会议,让他们去裁决戴高乐将军的这个疯狂建议。戴高乐将军显然没有疯,他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法国马上就要亡国了,战场形势极度不利于法国。



▲德国坦克进入法国边界小镇,闪电战再次让法国“闪电”般失败

法国人原以为凭借马其诺防线可以把德军挡在国境线之外,哪知,德军坦克军团穿越被认为不可能穿越的阿登森林,突然出现在马其诺防线以及数十万英法联军的背后。

战局急转直下,英军拼命跑向海边逃回英国,大量的法军被围歼,德军的先锋已经逼近了法国最大的荣耀——巴黎。摆在法国政府眼前的只有两条路:投降,或建立流亡政府,继续抵抗到底。而英法合并是戴高乐将军给出的第三条道路,不投降,也不需要流亡,英法联盟的政府共同领导战争,继续跟德国人干。

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显的,法国可以避免战败的名声,以及接受极其苛刻的投降条件,德国人肯定会报一战的仇,好好地羞辱法国人一番。只是这个建议太过于大胆,此时距离1904年两国和解还不到40年,一下子很难让人接受。

16日当天下午,法国内阁的大部分成员便否决了英法合并的动议,谁的脑筋都不会转得像戴高乐将军那样快的。不过这里有个细节,似乎并不是所有内阁成员一致否决,至少有人是不反对的。



▲法国沦陷后形势,大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一开始听命于维希政府


戴高乐将军是怎么会有这个想法的?是让·莫内说服了他。让·莫内是当时的“战争通力协调委员会”的主席,负责协调两国共同作战的事务。他后来有个外号叫“欧洲之父”,还创立了欧共体,也就是现在欧盟的雏形。

戴高乐将军本来只是奉命到伦敦协调政府迁往北非的事情,却被让·莫内给逮住。也许是出于对法国前途的共同担忧,戴高乐将军被让·莫内说服了,随即把英法合并的建议公开提了出来。

那么,英国方面知道这个建议吗?显然是知道的,丘吉尔首相只是对此事的可行性表示担心,但并没有提出反对。



▲戴高乐将军(右)和丘吉尔首相(左),一起检阅部队


在戴高乐将军的回忆录里面,也提到了他和丘吉尔并没有对两国合并抱有幻想。也许他们只是想通过此事,来表明两国共同抗敌的决心吧。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德军高歌猛进,以贝当元帅为首的法国临时政府决定向纳粹德国投降,然后组成维希政府,在德国人的履带下苟延残喘。戴高乐将军则组织“自由法国”运动,代表真正的法国政府和人民,继续与德国人进行战斗,直到解放整个法国。

英法合并的建议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也许这只是法国在投降之前提出的、诸多大胆或不切实际的设想中的一个而已。除了政府高层外,世人根本无从知晓。



▲二战中的丘吉尔和戴高乐


三、第二次提出合并


戴高乐将军的合并建议虽然没有通过,但已经在更多人的心里埋下了种子,等到法国面临下一次危机时,这颗种子便会再一次窜出地面。这一回是在1956年,法国陷入了一场打赢战争,却输掉国际地位的危机。

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下子英法两国炸了锅,埃及曾是英国殖民地,运河又是法国人修的,两国在运河上都有特殊权益,光是过河费每年就可以分不少。



▲俯瞰苏伊士运河,50年代的过河费是一亿美元/年,2023年预计将达到150亿美元


再加上觊觎运河已久的以色列,三国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企图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三国军队虽然很好地完成了作战目标,夺取各个预想的目标。可当他们抬起头来时却发现,全世界都在反对自己。

尤其是苏联为了争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以插手中东事务,来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声称要对英国实施核打击。而美国同样没有站在英法以三国这一边,反而要求三国停火撤军,甚至威胁要停止对英国的经济援助。

最后三国不得不从埃及撤军,作为老牌帝国,英法两国用尽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不但没能达到战略目标,反而连殖民时代遗留下的影响力也一同丧失,从此失去了中东问题的发言权,这里变成美苏两国的角逐场。



▲第二次中东战争形势图,英法两国赢了军事,却输了政治

苏伊士运河危机让法国人发现,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越来越力不从心。经济上,二战的严重摧残和破坏,使法国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援助;政治上,前两年刚刚打输了越南战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灰头土脸,阿尔及利亚受此鼓舞,独立呼声越来越高涨。

更重要的是,法国人意识到,美国人的核保护伞完全靠不住,美国不可能为了保护法国,冒着自身毁灭的代价,对苏联使用核武器。

而法国的核武器还没有研制成功,在美、苏、英三个仅有的核国家面前,法国总是矮人一头。要不苏联怎么会只威胁对英国实施核打击呢,法国没有核武器,连被威胁的资格都没有。

于是这才有了法国总理居伊·摩勒,在访英期间,私下里向英国总理艾登提出要与英国合并,这是法国政府领导人第二次提出这个建议。摩勒总理把身段放得很低,愿意承认英国女王为共同的国家元首,英国国王代替法国国王变成了两国共主。虽然国王已经没有实权,但象征意义仍然是巨大的。



▲英首相艾登(左)和法总理摩勒(右),两国领导人相谈甚欢


英国人对于送上门的这桩好事,当然不可能无动于衷。经过绅士们的激烈讨论,回答得很干脆:NO!摩勒总理不死心,进一步说:“只要愿意合并,法国的地位等同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不是不可以,我们组成一个更大的英联邦吧。”

数百年的国际战略底蕴,让英国人确定事情绝不会像摩勒总理说的那样简单。当年法国面临亡国时,内阁都没有同意,现如今的国际环境下,摩勒总理能否说服内阁和法国人民,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英国人依然像十七年前一样冷静,既没有轻易答应,也没有出于炫耀而公之于众,给法国人留了颜面。



▲艾登和摩勒在讨论中东局势


四、另一种形式的合并

摩勒总理满怀失望地离开了英国,但法国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法国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致力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把昔日的死敌德国人拉到了身边。

法国人两次暂时搁下骨子里的骄傲,想与英国合并,既是危机面前的无奈,也彰显出法国在颓势下争取自我拯救的一种灵活性。正是这种灵活性,让法国人去推动另一种形式的合并。

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欧洲六国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实行独立于美国的戴高乐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对抗美国的控制。

1960年,法国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开始表现出追求防务自主的倾向。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法军不再服从北约的指挥。



▲法国核爆试验,核武器是作为安理会五常的基石


直到今天,法国在西方的地位依然是独一无二的,经常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与美英不一样的声音,作为曾经的一流强国,法国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重返世界一极的步伐。

不过,法国两次提出与英国合并的细节,都是英国方面后来披露出来的,真相至今仍未完全解密。也许这只是某些政治家的私人想法,并不能代表官方政策,更不可能经过全民讨论。所以,这种想法无论看来如何不可理喻,都不需要去指责。即使是从些许已经公开的文献里,仍然可以看到法国人对追求大国地位的执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法国人甚至愿意让渡一部分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1780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